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90篇
航空   68篇
航天技术   160篇
综合类   7篇
航天   18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坤  杨雷 《宇航学报》2018,39(5):471-481
为提高空间站利用率,降低载人登月任务成本,有效开发地月空间,研究了基于地月空间不同轨道空间站的载人登月飞行模式。首先对比直接往返登月飞行模式,对基于空间站的载人登月飞行模式进行任务分析,通过空间站将载人登月任务解耦为载人天地往返任务和登月任务两部分;其次通过轨道设计和稳定性分析提出考虑登月任务需求的地月间空间站可运行轨道和停泊点;最后建立一套飞行模式评价模型,从速度增量需求、飞行时间、空间环境、登月任务窗口、测控条件、交会对接技术难度、后续任务支持性和任务可靠性方面对6种不同位置空间站的登月飞行模式进行分析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基于L2点Halo轨道空间站的载人登月飞行模式为更优飞行模式。  相似文献   
2.
月食过程月表太阳辐照和温度变化模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月食对月球轨道探测器的温度有重要的影响,分析月食时月表的太阳辐照和温度,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给出了通用的月表温度模型和月食时月表太阳辐照模型,根据某次月食的天文参数,用太阳辐照模型可求出月表任一点在月食时的太阳直接辐照变化过程,代入温度模型可求出任一点的温度变化过程。此模型和方法可用于对任何一次月食的分析,并以2007年8月28日的月食为例,模拟了该次月食的表面太阳直接辐照和温度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未来月球探测中,需要对一些地形复杂的区域进行探测,而在这些区域软着陆,潜在的危险性增加,这就要求着陆时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并能够自动避险。当前,由于着陆时定点的误差较大,在小范围安全地域准确着陆很难。研究了一种精确定位、安全的软着陆方式,它在软着陆过程中增加了悬停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通过着陆区危险地域的识别、着陆地点位置误差的计算,加上对着陆器横向漂移的控制技术,使着陆地点的精度以及着陆生存率大为提高,能够满足未来月球探测的软着陆要求。  相似文献   
4.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研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将实现对月球的环绕探测。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是我国深空探测活动的开端,在我国航天史上将成为继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后的第三个里程碑。与近地卫星相比,嫦娥一号卫星面临更复杂的控制过程和环境,因此,嫦娥一号卫星必须突破一系列的关键技术,实现既定的任务目标。文章介绍了嫦娥一号卫星的任务目标、主要技术方案和研制过程;概要性地说明了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过程。  相似文献   
5.
月面软着陆探测器的主要任务是携带有效载荷实现在月球表面的安全着陆,其经历的主要过程包括发射段、地月转移段、近月制动段、环月段、着陆段和月面工作段。软着陆探测器面临的月球环境比近地轨道卫星复杂得多。为提高软着陆探测器系统的可靠性,必须进行充分的地面试验,验证软着陆探测器的设计合理性。文章分析了月球软着陆探测器在各飞行过程中面临的力学环境,分析了力学环境对探测器系统的影响及作用效果,提出软着陆探测器需完成的地面力学试验项目,设计相应的试验方法,并给出确定试验量级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自己的探月工程,预计将会发射月球车登陆月球表面.在研制月球探测器过程中,为了在地面验证月球车的可靠性和各项功能(如着陆冲击、自主巡航和遥控),必须建立相应的地面试验中心.根据目前对月球表面环境的认识和现有的仿真技术,文章提出了实现月表综合环境模拟的试验设施的设想.由于月球表面环境非常恶劣并且月表的地形也非常复杂,文章提出了一种组合式月表环境模拟器的设想.主要部分是模拟各种月貌特征(如陨石坑、斜坡、沟壑等)的可移动单元.每个单元是一个用模拟月壤制作的小沙盘,其化学成分、组成颗粒分布和力学性能和已经获取的真实月壤样品相似.根据不同的试验要求,选择相应的单元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成为试验场.这样在有限的场地面积内可以按需实现对月表不同地域的地貌特征模拟.同时,可以选择少量单元的组合构成更小规模的试验场,以方便与其它环境模拟器(如落塔,热/真空容器等)联合,实现模拟月表的综合环境.  相似文献   
7.
基于自适应模拟退火遗传算法的月球软着陆轨道优化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朱建丰  徐世杰 《航空学报》2007,28(4):806-812
 将自适应遗传算法与模拟退火算法相结合,形成一种自适应模拟退火遗传算法。该算法不但具备了自适应遗传算法的强大全局搜索能力,也拥有模拟退火算法的强大局部搜索能力。针对月球软着陆轨道优化的特点,利用一种新的参数化方法将轨道优化问题转换为非线性规划问题,并应用提出的自适应模拟退火遗传算法进行优化。数值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收敛速度快,优化精度高,且避免了初值敏感、病态梯度和局部收敛等问题,能够搜索到全局最优轨道。  相似文献   
8.
月球探测器姿态大角度机动的反作用轮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月球探测器转速与控制力矩受限的姿态大角度机动问题。根据时间变尺度思想,提出了双回路反馈的姿态大角度机动控制方法。以某型月球控测器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利用该控制方法,可使探测器以期望的角速度转动,从而完成探测器的姿态大角度机动。  相似文献   
9.
In 1998, Comet 9P/Tempel 1 was chosen as the target of the Deep Impact mission (A’Hearn, M. F., Belton, M. J. S., and Delamere, A., Space Sci. Rev., 2005) even though very little was known about its physical properties. Efforts were immediately begun to improve this situation by the Deep Impact Science Team leading to the founding of a worldwide observing campaign (Meech et al., Space Sci. Rev., 2005a). This campaign has already produced a great deal of information on the global properties of the comet’s nucleus (summarized in Table I) that is vital to the planning and the assessment of the chances of success at the impact and encounter. Since the mission was begun the successful encounters of the Deep Space 1 spacecraft at Comet 19P/Borrelly and the Stardust spacecraft at Comet 81P/Wild 2 have occurred yielding new information on the state of the nuclei of these two comets. This information, together with earlier results on the nucleus of comet 1P/Halley from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s Giotto, the Soviet Vega mission, and various ground-based observation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is used as a basis for conjectures on the morphological, geological, mechanical, and compositional properties of the surface and subsurface that Deep Impact may find at 9P/Tempel 1. We adopt the following working values (circa December 2004) for the nucleus parameters of prime importance to Deep Impact as follows: mean effective radius = 3.25± 0.2 km, shape – irregular triaxial ellipsoid with a/b = 3.2± 0.4 and overall dimensions of ∼14.4 × 4.4 × 4.4 km, principal axis rotation with period = 41.85± 0.1 hr, pole directions (RA, Dec, J2000) = 46± 10, 73± 10 deg (Pole 1) or 287± 14, 16.5± 10 deg (Pole 2) (the two poles are photometrically, but not geometrically, equivalent), Kron-Cousins (V-R) color = 0.56± 0.02, V-band geometric albedo = 0.04± 0.01, R-band geometric albedo = 0.05± 0.01, R-band H(1,1,0) = 14.441± 0.067, and mass ∼7×1013 kg assuming a bulk density of 500 kg m−3. As these are working values, {i.e.}, based on preliminary analyses, it is expected that adjustments to their values may be made before encounter as improved estimates become available through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large database being made available by the Deep Impact observing campaign. Given the parameters listed above the impact will occur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the local gravity is estimated at 0.027–0.04 cm s−2 and the escape velocity between 1.4 and 2 m s−1. For both of the rotation poles found here, the Deep Impact spacecraft on approach to encounter will find the rotation axis close to the plane of the sky (aspect angles 82.2 and 69.7 deg. for pole 1 and 2, respectively). However, until the rotation period estimate is substantially improved, it will remain uncertain whether the impactor will collide with the broadside or the ends of the nucleus.  相似文献   
10.
模拟月壤研制的初步设想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模拟月壤是月球样品的地球化学复制品,作者总结世界上已有的5种模拟月壤JSC-1,MLS.1,MLS-2,MKS-1和FJS-1的研制过程、方法与基本理化性质,认为系列化模拟月壤研制对中国首次月球探测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系列化模拟月壤研制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