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1篇 |
免费 | 239篇 |
国内免费 | 352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95篇 |
航天技术 | 299篇 |
综合类 | 40篇 |
航天 | 73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47篇 |
2020年 | 36篇 |
2019年 | 47篇 |
2018年 | 45篇 |
2017年 | 41篇 |
2016年 | 56篇 |
2015年 | 62篇 |
2014年 | 111篇 |
2013年 | 75篇 |
2012年 | 87篇 |
2011年 | 101篇 |
2010年 | 73篇 |
2009年 | 67篇 |
2008年 | 80篇 |
2007年 | 40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38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Autonomous navigation of spacecrafts is a difficult task, however, which is a must in future deep space exploration. With multiple spacecrafts flying in space, this aim can be achieved by formation flying spacecraft (FFS) utilizing inverse 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 (ITDOA) and inverse difference Doppler (IDD) methods, which can locate the position of earth-station from one-way uplink signals in the FFS coordinate, and by way of conversion of coordinates, the position of FFS is achieved in earth-centered earth-fixed (ECEF) coordinate. The ability of neural network (NN) filter in navigation to extract position of spacecrafts from random measuring noise of signal arrival time and Doppler shift is studied with different radius of FFS and surveying parameters. The NN filter used by spacecraft group is new way of unidirectional autonomous navigation and is of high precision of hybrid navigation. 相似文献
2.
Pang Hewei Gong Zizheng Zhang Wenbing Yang Jiyun Tong Jingyu Xiang Shuhong 《航天器环境工程》2007,24(3):135-138
用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的18mm口径二级轻气炮(TLGG)和20 J激光驱动微小飞片装置(LDFF-20)对用作航天器舷窗玻璃的熔融石英玻璃的超高速撞击损伤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分析.其中,TLGG发射的球形铝弹丸直径分别为1 mm和3 mm,速度2~6.5 km/s;LDFF-20发射的圆柱形飞片厚度7 μm,直径1 mm,速度1~8.3 km/s.撞击结果为:对12 mm厚的熔融石英玻璃,直径为3mm的弹丸甚至在2.8 km/s的低速下就将其穿透,而直径为1 mm的弹丸在6.5km/s的高速下没有穿透,这说明弹丸直径对撞击损伤特性有很强的影响;LDFF-20发射的微小飞片的撞击仅在玻璃表面产生很浅的凹坑,没有裂纹产生,但微小飞片的累积撞击损伤明显地降低了玻璃的透光性.实验初步获得了侵彻深度PC、侵彻直径D1与弹丸撞击速度Vp、弹丸质量Mp之间的经验关系.依据实验结果和目前的微流星体/空间碎片(M/OD)环境工程模型,建议对于高度为400 km、轨道倾角42°、寿命为3年的典型航天器,其舷窗玻璃的临界安全(非穿透)厚度至少为12mm. 相似文献
3.
三阶时变离散系统的一致渐近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特征建模的方法为智能控制器设计和一些高阶对象进行低阶控制器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特别是为大型空间挠性航天器的控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但是,对于阶次和参数未知的高阶线性定常系统基于特征模型设计的自适应控制方案,其稳定性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实际上归结为时变离散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对于位置保持或位置跟踪控制,基于特征模型设计的自适应控制方案其稳定性问题即为三阶时变离散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利用Lyapunov直接方法定量地给出了三阶线性时变离散系统和一类非线性三阶时变离散系统一致渐近稳定的判据,从而为基于特征建模设计适当的控制律以满足稳定性的要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星敏感器姿态测量相对基准偏差在轨标校方法研究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2017,43(6):1-7
摘要: 对航天器星敏感间姿态测量基准偏差在轨标校及性能评估问题进行研究.建立包含敏感器安装误差与测量误差的星敏感器模型,针对两种不同形式的安装误差模型,推导出相应的观测方程,基于卡尔曼滤波方法设计相对基准偏差估计器,并比较分析两种估计器实际应用特点.然后针对在轨实际应用,给出一种基于敏感器光轴夹角的标校性能评估方法,通过数学仿真验证星敏感器相对基准偏差的标校的有效性,并基于在轨数据的标校应用获取相对基准偏差在轨特性. 相似文献
5.
面向在轨服务遥操作技术的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面向在轨服务遥操作技术的发展现状。针对现代航天器对在轨服务的技术需求,分别从系统结构与体系结构、控制模式、控制技术等方面论述了面向在轨服务遥操作技术需要研究的主要关键技术问题。最后,对遥操作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星上推进系统推进剂剩余量测量是卫星在轨管理的重要工作,事关卫星剩余寿命估计和离轨时机的选择,对于提高卫星效率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国现有的推进剂剩余量计算方法只适用于传统的双贮箱结构,不适用于桁架式卫星平台的多贮箱并联结构,为此必须开发新的计算方法,同时提高计算精度.比较多种推进剂剩余量测量方法,重点论述两种可用于并联贮箱结构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7.
自由漂浮机械臂抓取翻滚目标的自适应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自由漂浮机械臂抓取翻滚目标的自适应控制策略.抓取翻滚目标要求自由漂浮机械臂具有很强的轨迹跟踪能力,但是自由漂浮机械臂本身以及目标所存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不确定性使基于模型的控制器性能急剧下降,甚至变得不稳定.通过对参数的自适应逐步改善基于模型的控制器的性能,并且提出了一种新的自由漂浮机械臂关节空间自适应控制器.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对所提出的自适应控制策略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我国航天器名的英译用汉语拼音的不足;建议我国航天器的英译名以意译为主,音译为辅;提出了航天器名意译的原则和我国全部航天器按意译的英语名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获取某航天器运输包装箱在典型高温天气下的极限热控能力,设计了主动控温和被动保温状态试验方案,并开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太阳辐射是影响包装箱温度的主要因素,环境温度是次要因素;在环境温度为40 ℃、内部航天器初始温度为30 ℃左右的主动制冷工况,该包装箱能将内部航天器温度控制在40 ℃以下要求范围内,且有近7 ℃余量;在环境温度为35 ℃、内部航天器初始温度为25 ℃左右的被动保温工况下,内部航天器温度保持在40 ℃以下的时间约为2 h 15 min。为进一步降低运输过程控温风险、增强包装箱的热控能力,提出了尽量避免阳光直接照射箱体以及增加风扇强迫空气对流等一系列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航天器总体设计技术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航天器总体设计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根据未来我国航天器总体设计技术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对其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