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航空   14篇
航天技术   23篇
航天   2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三维编织碳/环氧复合材料聚能冲击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爆炸冲击试验对三维编织碳/环氧复合材料聚能冲击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三维编织碳/环氧复合材料的聚能冲击破坏的宏观和微观破坏机理。结果表明,导爆索直接与碳/环氧接触时,碳/环氧复合材料将被破坏;在导爆索和碳/环氧之间加入橡胶,可以保护碳/环氧复合材料不被破坏。  相似文献   
52.
许斌 《中国航天》2008,(6):15-16
5月27日11时0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首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送人太空.卫星经在轨测试合格后,将交付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使用,并将为北京奥运会以及防灾减灾提供更精确的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53.
四旋翼飞行器(QUAV)的位置、姿态运动控制效果决定了其机动性。为了克服四旋翼系统欠驱动的缺陷,基于四元数表达对一种双向电机驱动的四旋翼进行了动力学建模,包括双向推力作用情况下的全向运动过程分析,并提出了一种姿态与位置控制器及控制分配矩阵设计方法。面向四旋翼的x-z平面模型,设定合理的参数和限制,使用最优规划方法提出了适用于新型四旋翼翻转、竖直等机动飞行轨迹的生成方法,其中推力与转矩都是实现时间最短的最优方案。搭建了包括电子调速器、电机、桨叶、机架等部件在内的详细的仿真试验环境。仿真试验的结果验证了双向电机驱动的四旋翼相比于传统四旋翼,能有效提高姿态跟踪与位置跟踪的精度,提升了飞行器的机动性。   相似文献   
54.
数控机床是国民经济关键领域的基础性支撑装备,按照用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设计、制造,逐渐成为市场对生产体系的基本要求.机床的智能化是数控机床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机床产业应对个性化制造趋势的有效途径,具体体现在加工过程、操作与管理、加工能力的智能化.航空工业是典型的个性化制造领域,机床设计制造企业纷纷通过提高机床智能化水平、提高机床专业化程度、提供复合化加工能力,来满足航空工业对数控机床的要求.  相似文献   
55.
地面体检煞费苦心天宫一号虽然使用了很多成熟的技术,但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也非常多。单看天宫一号的个头——长10.4米、直径3.35米,就比以往的飞行器大很多,如何保证它能够成功升空,顺利完成交会对接任务,并在太  相似文献   
56.
从地面接力到"太空握手" 早在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成功飞天时,通过测控与通信分系统的图像与话音设备传输,亿万人民观看到杨利伟在神舟飞船内沉着而冷静地完成各种操作,听到他清晰地报告在太空的感受. 在此后的数年时间里,测控与通信分系统不断完善,在数次神舟飞船太空飞行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此系统,借助安装在飞船上的摄像机等设备,欣赏到从太空眺望地球的美景,听到航天员与家人的对话,看到航天员在飞船内的"空翻"表演……  相似文献   
57.
根据遥测系统发展的方向,把编码扩频技术应用于传输频带的压缩,对编码扩频捕获与跟踪进行了理论推导,并采用伪码快速捕获的方法,解决了编码扩频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问题,适合于新体制下遥测图象信号的抗干扰保密传输。  相似文献   
58.
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9月29日上午8时30分乘专机从呼和浩特飞抵北京。记者在西郊机场看到,鲜艳的地毯尽  相似文献   
59.
许斌 《中国航天》2011,(11):16-17
天宫一号是新研制的飞行器,虽然使用了很多成熟的技术,但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非常多。单看天宫一号的个头——长10.4米、直径3.35米就比以往的飞行器大很多,如何保证它能够成功升空,顺利完成交会对接任务,并在太空平平安安地飞行两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科技工作者们为此煞费苦心,做了大量验证试验。  相似文献   
60.
许斌  陈晓光 《中国航天》2011,(11):18-19
天宫一号飞入太空预定轨道后,如何与地面保持联系,如何与神舟飞船精准地实现交会对接?当航天员乘坐神舟飞船与天育一号实施交会对接时,人们又如何了解他们在太空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