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篇
航空   35篇
航天技术   15篇
综合类   4篇
航天   1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大行程柔性微定位平台在运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伴生转动现象,并对其定位精度造成消极影响。为降低伴生转动对平台定位精度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柔性杆的三移一转(3-PPPR)型大行程柔性微定位平台,基于线弹性梁理论模型并考虑柔性杆轴向形变,对两移一转(PPR)柔性运动副伴生转角进行了理论建模,并基于此完成了对所提平台在单轴、双轴及三轴驱动时产生伴生转角的理论分析;再采用有限元分析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最后探究了柔性杆尺寸参数与平台伴生转角之间的灵敏度关系,为所提平台性能提升奠定了基础,并据此提出了改善所提平台运动性能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3种驱动条件下平台伴生转角理论值与仿真值最大相对误差为2.46%。  相似文献   
43.
传统的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Role Based Access Control)主要依靠对主题赋予相应的角色来实现对资源的保护,在权限控制时没有考虑执行的上下文环境,也没有考虑在系统中的用户是如何组织和管理的.为了适应应用环境的动态要求,并且方便用户的管理,提出了基于上下文感知和用户组的访问控制(RGBACC,Role and Group Based Access Control with Context)模型,RGBACC将上下文感知和用户组管理加入到RBAC模型中,从应用环境中获取与安全相关的上下文信息来动态地改变用户的权限,并且可以对具有统一职能的用户进行统一管理,同时还保留了传统RBAC模型的优点.   相似文献   
44.
本文对SAM—6导弹进气道的气动特性进行了计算。同时列出了SAM—6导弹进气 道实物吹风实验得到的总压恢复系数σK,对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5.
MPLS流量工程体系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支持流量工程的各种显式路由算法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在线分布实施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流量工程的优化体系结构.通过引入扩展LSA(Link State Advertisement)发布机制,采用分布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使最小干涉路由算法的性能得到优化,同时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46.
47.
针对星形人字齿轮系统,采用热弹流润滑理论和粗糙峰接触计算方法获得不同表面粗糙度下齿面各啮合位置的油膜承载比例及摩擦因数,结合齿面接触载荷和滑移速度计算,分析齿面热流密度分布状态;借助齿轮系统喷油润滑流场仿真得出系统油液分布及齿轮表面传热系数;基于流体动力学仿真和混合弹流润滑分析结果,建立齿轮系统稳态温度场有限元模型,仿真研究各齿轮表面的温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啮合区中心油膜越厚油膜承载比例越高;综合摩擦因数受几何参数和载荷影响,内、外啮合齿轮副从节点处向齿顶齿根位置摩擦因数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太阳轮啮合频次高且散热较慢,温升高于其他齿轮,高温区位于齿顶和齿根,随粗糙度增大太阳轮温度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48.
黄河  李学强 《飞行力学》2011,29(3):48-51
导弹大迎角飞行时,系统非线性特性非常明显,各通道间有很严重的气动交叉耦合现象.为实现对系统的非线性解耦,构造了基于神经网络动态逆的大迎角导弹解耦控制器,设计了非线性动态逆系统,利用RBF神经网络逼近逆误差.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解耦和指令跟踪能力.  相似文献   
49.
黄河峡  孙姝  于航  谭慧俊  林正康  李子杰  汪昆 《推进技术》2020,41(12):2641-2658
当前推进系统与飞行器正朝着高度融合的方向发展,超紧凑蛇形进气道和边界层吸入式进气道则是实现两者融合的关键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关于这两类亚声速S弯进气道的最新研究进展。受显著横向压力梯度、流向逆压梯度的作用,两类进气道内部均存在明显的流动分离,并诱发了大尺度的流向对涡和显著的出口总压畸变。为此,研究者发展了被动式、主动式、混合式等多种流动控制方法,可在不显著降低总压恢复系数的前提下,大幅降低设计工况时出口周向总压畸变。并且,已经建立可适应任意异形进口的S弯进气道气动型面通用设计方法。最后,已有的CFD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AIP截面平均总压恢复系数,但畸变指数偏差较大。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