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航空   2篇
航天技术   1篇
综合类   4篇
航天   1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探测器着陆附着技术是小天体探测任务中的关键性技术,关系到任务的成败。文章介绍了美国、欧洲、日本已先期开展的部分小行星、彗星等小天体探测任务,对国内外小天体探测着陆附着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说明。分析了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提出的一种用于小行星表面勘测的新概念着陆附着系统,并进行了可控重复附着功能设计和试验,结果表明,新系统能够实现在厘米级粗糙尺度的小行星硬质表面可靠附着。由于新系统的附着模块采用了仿生甲虫爪刺抓附原理设计,其着陆缓冲模块展开折叠比高、着陆稳定性强,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国小行星探测任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一种自行设计的喷流点声源,该声源可以在风洞中产生高达100dB以上的宽带声场,在风洞吸声衬垫的声环境研究中被证明该发声器有良好的低频性能。  相似文献   
13.
智能气囊的冲击主动控制原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戈嗣诚  陈斐 《宇航学报》2004,25(6):600-603
智能气囊是一种应用智能材料结构设计的智能缓冲构件。智能气囊能在缓冲过程中主动控制冲击过载,可使缓冲过程的冲击过载更为平缓,提高缓冲保护的有效性。本文首次对智能气囊的结构组成、缓冲原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并对智能气囊的冲击主动控制原理进行了实验验证。其中驱动机构采用层叠电致伸缩驱动器设计,因电致伸缩材料具有执行力大、响应快、线性范围宽的特点。文中利用层叠电致伸缩驱动器设计了智能气囊排气装置,测试了其动态响应特性与缓冲驱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排气装置具有良好的驱动性能,可以满足智能气囊的排气控制要求。控制采用了一维的模糊控制方法,提高了控制的速度。实验研究结果证实智能气囊缓冲器的原理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4.
振荡喷管发声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方法对阻塞喷注的噪声进行了研究。为了能模拟动态条件下的喷流声,在实验中采用了振荡喷管,分别测量了自由喷流、喷管-哈特曼头系统以及喷管-小圆板系统的声压谱。实验结果证实,振荡不改变阻塞喷注噪声的基本特性,但在某些条件下能增强或抑制声辐射。  相似文献   
15.
火星着陆技术是实现对火星探测的关键技术。文章通过对四面体着陆器展开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四面体火星着陆器扶正展开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计算;通过火星着陆器扶正展开动力学的分析,提出了扶正展开系统的动作策略,对实现扶正展开的姿态确认进行了分析和设计;基于Hamilton法建立了扶正展开着陆器的动力学模型,对多姿态下扶正展开执行器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获得了扶正及展开过程中的力矩特性,从而可以对翻转动作进行定量的分析,实现翻转能量的最小化。该研究对于火星着陆器的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无人机回收气囊缓冲特性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用缓冲气囊的缓冲特性对无人机伞降气囊回收方式进行了研究,并以单个气囊为对象,分析了影响缓冲性能的主要因素,认为质量体积比m /vi 和排气口面积 An 是决定缓冲效果的主要因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质量体积比m /vi 的最优值,同时建立了排气口分析模型,推导出计算排气口面积的公式,实践证明其结果是正确的,对工程应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介绍平流层飞艇的结构健康监测定义入手,说明了该系统研究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工作原理。在分析平流层飞艇运行环境和结构可能的损伤模式的基础上,从工程应用角度出发,对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方案展开了研究,探讨了平流层飞艇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中的一些关键因素,为今后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火星全向气囊的着陆缓冲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向气囊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着陆缓冲装置,能在火星着陆过程中有效保护着陆器的安全。文章针对某一种全向气囊与着陆器构型方案,首先建立了气囊和着陆器结构的数学有限元模型,并对全向气囊的着陆缓冲过程进行了动力学仿真,获取重要结构部位的缓冲过载。其次利用全向气囊原理样机,按照仿真时的工况进行了投放试验,测量了相应结构部位的缓冲过载。研究结果表明,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可为将来火星全向气囊的工程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