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44篇
航空   110篇
航天技术   77篇
综合类   10篇
航天   2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21.
Binary or multiple stellar systems, constituting almost a third of the content of the Milky Way, represent a high priority astronomical target due to their repercussions on the stellar dynamical and evolutionary parameters. Moreover the spectral study of such class of stars allows to better constrain the evolutionary theories of the Galactic stellar populations. By resolving the members of stellar systems through photometric observations we are able to perform more detailed measurements to infer their mass.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a cubesat based mission including an optical payload to directly optically discriminate the members of a selected sample of binary systems. The scientific targets, consisting 11?M class dwarf stars binary systems, have been extracted from the already studied Riaz catalogue. These subset has been selected considering the star distance, the members angular separation, and the distance from the Galactic plane (due to limit the background and foreground contamination). The satellite concept is based on a 6 unit Cubesat embedding some commercial off the shelf components and an ad hoc designed optical payload occupying almost 4 units. The optical configuration has been chosen in order to fit the angular resolution requirements, as derived from the target characteristics. Moreover, according to the optical analysis and the computed field of view some requirements on the attitude control system have been inferred and fulfilled by the component selection. The paper is organized as in the following: a brief scientific introduction is made; consequently the project is described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optical design and the standard sub-systems; finally the conclusions are drawn and the future perspectives are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22.
建立太阳翼驱动机构(SADA)永磁同步电机的电磁方程,并利用固定界面模态综合法建立SADA驱动太阳翼耦合系统的振动方程;设计模拟柔性负载,对SADA驱动该柔性负载的扰振力矩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SADA驱动柔性负载运行过程中所产生扰振力矩主要由两个原因引起:1)电流噪声引起的力矩波动;2)控制参数选取不当引起的转角波动。  相似文献   
23.
空中发射可以明显提高火箭有效载荷,减少火箭发射场地的数量和高额的维护经费,缩短发射周期。本文研究了空中发射初始状态对运载火箭有效载荷的影响,通过飞行轨道的模型简化,首先建立了火箭飞行的数学模型,然后定量地分析了发射高度和发射速度对火箭入轨后有效载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若提高发射高度和发射速度,可以明显增加有效载荷,且基本发射高度、发射速度分别与有效载荷表现为线性关系。相对地面发射来说,如果初始高度达到30千米,有效载荷提升到1.63倍;如果初始高度达到30千米,初始速度达到1000米每秒(约3马赫),有效载荷将是传统地面发射的5.43倍。单纯从初始高度和速度的因素看,初始发射速度对有效载荷提升的影响更显著,故在考虑经济性情况下设计发射平台时应更加注重发射速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4.
将某类海上自动作业系统简化为带移动负载的浮筒系统,其中负载简化为外径为180mm、约50kg重的柱型体,浮筒为外径533mm的圆筒;初步设计了浮筒系统的主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频域数值模拟计算,获得了浮筒自由状态下的固有周期和运动响应传递函数(RAO);再采用时域模拟方法,预报了3级海况下(JONSWAP谱)浮筒系统整体的运动响应特性,给出了运动响应幅值、最小干舷高度等特性参数,可为相关装备设计提供技术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5.
角刚度(又称弹性比力矩)及弹性件在最大摆角下的剪切应变是固体发动机柔性接头设计的重要指标。在考虑固体火箭发动机柔性接头层弹性件几何尺寸的差异的基础上,推导了角刚度及弹性件剪切应变的精确计算公式。算例表明,该方法计算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26.
随着科学的进步,磁强计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航天器.本文首先根据磁强计测量原理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分别介绍各类磁强计的物理测量原理,描述其特性、精度、适用范围.同时概括目前在航天器得到较广泛应用的磁强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分析磁强计作为卫星载荷、姿态测量和控制以及自主导航轨道计算的方法、作用和特点.然后,针对这三个方面应用指出其在航天器上应用存在主要问题和关键技术.最后,对磁强计在航天器上的应用进行总结.同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磁强计在航天器上仍有着良好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7.
重点研究挠性空间结构的H∞辨识,研究表明:依据系统的输入输出空间,对系统的未知动力学参数估计和对高维数截断的适当操作,将导致适合于控制的低维数学模型。模型维数确定时,系统模型与实际系统的距离在H∞范数的意义下几乎为最小,模型维数足够大时,系统模型与实际系统的距离可任意小,这是文下间提出了挠性空间结构H∞辨识的基本思想,为此,以带挠性梁的卫星系统为背景,首先分析了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引入了挠性系统H∞  相似文献   
28.
李勇 《航天控制》1998,16(1):8-12
研究采用共位配置的分布式压电敏感器和致动器的挠性悬臂梁的可镇定性问题,给出两种敏感器和致动器分布函数的表达式,并验证它们满足系统可镇定的条件。证明了在其中之一的一种分布函数下,闭环系统是指数稳定的。  相似文献   
29.
卫星大型挠性天线弹性振动抑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文从工程实践角度探讨了具有大尺寸(直径几米~几十米)和高精度(0.05°)的挠性天线指向控制问题。在借鉴和改进有关抑制挠性天线弹性振动研究的基础上,初步设计了星—地回路的挠性天线指向控制方案。最后,通过分析数值仿真结果,给出了提高挠性天线指向精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0.
针对分离式卫星载荷模块(PM)受到扰动时可能与服务模块(SM)发生碰撞的问题,综合音圈电机反电动势(back-EMF)和柔性线缆动力学的效应,基于牛顿欧拉法建立了分离式卫星(DFP)载荷模块动力学模型。基于Hertz接触理论,推导了分离式卫星碰撞过程中连续接触力模型,并分析了碰撞过程中产生的接触力对载荷模块指向精度和指向稳定度的影响。数值仿真结果表明,碰撞使得载荷模块指向精度和指向稳定度下降5个数量级,碰撞后载荷模块可再次恢复到超静超稳工作状态,恢复时间超过1400 s。本文建立的碰撞模型对研究分离式卫星碰撞规避和碰撞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