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0篇
航空   57篇
航天技术   13篇
综合类   20篇
航天   5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8 毫秒
41.
针对高精度跟踪用户目标的需求,设计了一种Ka频段卫星天线多模单脉冲馈源。该馈源由和差网络、多模激励器和辐射喇叭组成,当从和差端口分别以TE10模激励时,多模激励器会激励出所需的11个工作模,由辐射喇叭在空间形成单脉冲和、差波束。对该馈源在和、差状态下的辐射特性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其和差矛盾小于2.5dB,差零深小于-40dB,同时馈源在方位面和俯仰面的辐射方向图具有良好的对称性。  相似文献   
42.
高负荷压气机叶栅开缝射流分离控制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控制高负荷压气机叶栅分离,设计了一种弧线型缝隙射流方法,通过叶栅实验予以验证。结果显示,缝隙射流显著的减小了叶栅尾缘分离的宽度,提高了分离区内的气流速度,降低了叶栅流动损失;抑制了叶栅内复杂的端壁二次流,使出口流场更加均匀。在0°,3°和6°攻角下,叶栅的平均损失系数降低了7.0%,32.1%和32.3%,平均气流转折角提高了4.02°,3.59°和1.78°。在-3°攻角下,平均气流转折角提高了0.59°,但叶栅损失系数提高了12.3%。可见在分离条件下,缝隙射流极大提高了叶栅气动性能,但在无分离条件下会引起额外的损失。在整个攻角范围内,开缝叶栅保持了不低于原型叶栅设计点的静压升系数,且稳定工作范围扩宽了至少3°攻角。  相似文献   
43.
S波段大型功分馈电网络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满足某平面阵列天线高增益、低副瓣的要求,设计了工作在S波段、相对带宽为10%的1—48的大型功分馈电网络。该馈电网络采用带状线功分器与微带线功分器级联而成。利用HFSS、Ansoft Designer等电磁软件对其进行仿真设计。实测结果表明在所要求的频段内,网络的输入驻波小于1.50,相位误差小于10°。  相似文献   
44.
湍流条件下防热瓦缝隙热环境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激波风洞中马赫数6.1、雷诺数6.2×107/m 的流场条件下,基于平板模型开展了防热瓦缝隙热流测量实验,研究了湍流平板边界层情况下 T 字和十字2种布局缝隙的缝壁热流分布,以及流向角、缝隙宽度、缝隙深度和缝口台阶高度的变化对缝隙热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缝口边缘特别是 T 字口迎风壁存在很高的局部热流,测量峰值达到11.6倍平板值,流向角为30°~60°时2种布局缝隙的热环境相对较好,缝壁及缝底热流随缝隙宽度和缝口台阶增大而升高。  相似文献   
45.
The outlet flow fields of a low-speed repeating-stage compressor with bowed stator stages are measured with five-hole probe under the near stall condition when the rotor/stator axial gap varies.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straight stator stages are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to those of the bowed stator stag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using bowed stator stages could alleviate the flow separation at both upper and low corners of the suction surface and the endwalls, and decrease the losses along the flow passage as well as the outlet flow angle. As the rotor/stator axial gap decreases, although the diffusion capacity of the compressor increases obviously, the outlet flow field in the straight stator stages deteriorates quickly. By contrast, little changes occur in the bowed stator stages, indicating that as the rotor/stator axial gap decreases, improved performance is achieved in the bowed stator stages.  相似文献   
46.
缝隙目标电磁散射特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旭  刘战合  武哲 《航空学报》2008,29(6):1497-1501
 通过对目标结构进行合理设计,可以在一定角域内显著减小雷达散射截面(RCS)。对飞行器表面常见锯齿缝隙的散射特性进行了研究。在微波暗室内对锯齿缝隙分别沿俯仰角变化、方位角变化的减缩效果进行测试。俯仰角变化时,锯齿缝隙有较好的减缩作用,以114°锯齿缝隙在试验中减缩效果最好。方位角变化时,对114°锯齿缝隙进行了多频段测试,并与相应直缝隙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选取合适的方位角角域,锯齿缝隙的减缩作用会随入射波频率的升高和仰角的增大而显著增强。结论可为高性能隐身飞行器外形隐身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旋转圆柱对NACA0015翼型气动特性的影响,着重分析了前缘旋转圆柱转速比和缝隙大小对翼型升阻特性的作用规律以及不同安装位置的高速旋转圆柱结合简单襟翼偏转下的翼型气动力特性。结果表明,高速旋转的圆柱代替翼型前缘可以有效地抑制翼型背风区的流动分离,延缓边界层的发展从而改善翼型气动特性。前缘旋转圆柱理想的转速比在4附近,缝隙在2.5mm至1.5mm之间可以满足使用要求。简单襟翼结合前、后缘高速旋转圆柱情况下翼型的气动力特性可以比拟精心设计的多段翼型。旋转圆柱具有增升减阻效果显著,需要主动输入的能量极少等优点,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边界层流动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48.
喷管超声段壁面冷却热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高温条件下,对三种轴对称收-扩喷管超声段壁面排气引射冷却方案(缝隙式气膜冷却、离散孔气膜冷却和冲击-气膜组合冷却)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不同冷却方案的壁面压力分布、壁面温度分布和红外辐射特性,以及冷却气流量对这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排气引射冷却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喷管的壁温和红外信号特征,其中缝隙式气膜冷却的应用前景最好,离散孔式气膜冷却值得深入研究,冲击-气膜组合冷却不适合作为喷管排气引射冷却的基本方案。  相似文献   
49.
民航动态     
东航正式加入天合联盟 6月21日,东航宣布正式加入天合联盟,上航随同其母公司一起正式加入天合联盟。加入天合联盟后,得益于联盟及其他13家成员公司的航线网络的衔接,东航旅客将可通过一票到底、行李直挂和无缝隙中转到达世界168个国家的921个目的地。  相似文献   
50.
开展了外并联式TBCC进气道典型模态转换条件下的气动特性风洞试验研究,获得了其主要气动性能参数,并验证了所采用的CFD方法的基本可靠性。以CFD为主要手段,针对该TBCC进气道模型开展了侧板缝隙、前缘钝化以及内型面迎风台阶3方面加工偏差对进气道气动性能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分流板与侧板之间的缝隙导致了高、低速通道之间的窜流,在缝隙为0.5 mm时,高速通道总压恢复系数增加量可达2.13%,同时流量系数增加2.27%,这对进气道气动性能的评估产生了影响,模型侧板缝隙应小于0.5 mm;在一般加工精度(0.3 mm)下,前缘钝化半径对进气道气动性能的影响较小,进气道性能参数基本保持不变;在一般装配精度(0.5 mm)下,内型面迎风台阶对进气道流量系数基本无影响,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的减小量小于0.44%,能够满足进气道气动性能的评估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