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8篇
航空   87篇
航天技术   524篇
综合类   10篇
航天   73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187篇
  2011年   187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81.
编者按:我国已正式宣布,将于今年下半年发射神舟七号裁人飞船,进行首次航天员出舱活动.本刊将从此期开始开辟"期盼'神七'巡天"专题报道,陆续刊登有关介绍航天员出舱活动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82.
《航天器工程》2008,17(6):135-136
2008年9月24日,神舟-7载人飞行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顾逸东院士称,神舟-7伴飞小卫星是一个直径40cm、重约40kg的微小卫星,虽然能拍摄照片和视频观测,但不用于直播出舱画面。伴飞小卫星将在航天员从舱外回到舱内以后与地面共同下指令,让小卫星点火离开轨道舱。前后大约需要10天的时间,小卫星最终才会伴随轨道舱飞行。这种不断调整2个运动物体之间距离的活动,  相似文献   
983.
江燕 《国际太空》2005,(9):17-19
自从2004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提出“太空探索新构想”以来,研制什么样的“载人探索飞船”(CEV,又译为“乘员探索飞行器”)及其运载器,已成为世界航天工业界内外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984.
摘要: 为满足中国未来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对光学成像敏感器工作能力尤其是杂光抑制能力的更高需求,研制新一代空间交会对接光学成像敏感器.该产品多项指标优于其上一代产品神舟八号CCD光学成像敏感器,测量距离由原来的150~2 m范围提升为250~0.9 m范围;目标捕获时间由10 s缩短为0.32 s;抗杂光干扰能力大幅提升,实现准全天候工作.该产品已在中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的交会对接任务中成功验证,可在后续更好地服务中国空间站、探月三期等工程的交会对接任务.介绍该产品的测量原理、系统组成、地面试验和在轨工作表现等情况,并给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985.
这是人类探索太空史上的首例--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无人驾驶飞船"尼尔鞋匠"号于北京时间2001年2月13日成功降落在一颗离地球3.16亿千米远的以古希腊爱神"厄洛斯"命名的小行星上,实现了历史上首次探测器与小行星的相会.这次对小行星的探索与考察对于人类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一是可以考察太阳的起源;二是提高人类对小行星撞击地球危险的认识.  相似文献   
986.
987.
飞船返回舱内部湿度的高低对其内部设备的正常工作有很大影响。由于受自然对流的影响,地面试验很难模拟湿度分布。本文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通过设定速度、浓度梯度最大原则,合理筛选并简化舱内设备,从而克服返回舱设备布局复杂、难于建模的困难,模拟研究了返回舱内部的流动和湿度分布。  相似文献   
988.
《中国航天》2003,(12):4-11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5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2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9时9分,船箭分离;9时12分,飞船太阳帆板展开;半小时后,各项测量数据表明,飞船已准确入轨,太阳帆板供电正常,航天员生命保障系统及各项设备工作稳定,航天员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989.
990.
神舟载人飞船热控分系统设计和在轨性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神舟载人飞船热设计特点和难点,简要介绍了飞船的热控方案,并对热控分系统的飞行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综合评估其在轨工作性能。飞行试验表明,飞船在临射前待发段、主动段、自主飞行段、返回再入段及轨道舱留轨各阶段,热控分系统均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和适应能力,全船仪器设备温度及密封舱空气温湿度均满足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