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7篇
航空   79篇
航天技术   54篇
综合类   1篇
航天   66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2011年5月1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歼击轰炸机"飞豹"总设计师陈一坚院士受聘我校特聘教授,受聘仪式在西安航专阎良校区举行。校长陈万强向陈一坚院士颁发聘书,并代表学校热烈欢迎陈院士加盟我校,对陈院士多年来给  相似文献   
102.
最近,有两个关于卫星应用方面的好消息接踵而来:一是在栾恩杰院士的倡导之下,中国遥感应用协会正在开展"高分下的中国区域遥感"项目;二是中国宇航学会新一届常务理事会作出了成立卫星应用工作委员会的决定。关于卫星应用,航天领域的专家们总是有太多的话想说。笔者清晰地记得,大约五六年前,戚发轫院  相似文献   
103.
《飞机设计》2014,(6):F0004-F0004
《飞机设计》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主管、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有关航空、航天科学技术领域的综合性自然科学技术期刊,大16开本,双月刊。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天为主编,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顾诵芬,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德、李明、杨凤田等为顾问。本刊热忱欢迎国内外从事航空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的科技工作者和大专院校师生踊跃投稿,有基金项目支持的稿件优先刊用。  相似文献   
104.
易林 《太空探索》2012,(1):26-27
张履谦(1926-),湖南长沙人。雷达与空间电子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雷达、电子对抗与航天技术开创者之一高且瘦,头顶华发,精神矍铄,面容含笑,这是张履谦院士给人的第一印象。多次为了青少年科普的事拜访张老,挤占他早已安排得满满的时间。可是,即便张老脸露倦容,每次还是都亲切接待,毫不怠慢。  相似文献   
105.
2008年12月15日,在中国航天科工四院"陈德仁科技奖"设立暨捐赠仪式现场,当年近八旬的徐瑞芝老人遵照我国弹道导弹控制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陈德仁院士的遗愿,将50万元捐赠款亲手交到四院院长潘旭东手中的时候,现场所有的人都肃然起立,掌声久久不息.此时距陈德仁院士离别他所珍爱的航天事业将近一周年,作为陈老的伴侣和生命中最亲密的人,徐瑞芝老人落下了欣慰的泪水,她喃喃地念道:"感谢四院,感谢四院的领导!  相似文献   
106.
<正>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民用航空运输业作为国家交通运输业的高端,对安全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更加需要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撑。事实上,科技应用对提高民航安全裕度作用非常明显。比如,实施精密进近的事故率是非精密进近的1/7,应用增强型近地警告系统(EGPWS)使可控撞地飞行事故率降低了95%。航空运输之所以成为当今最安全的交通运输方式,  相似文献   
107.
16双渴求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对面,三位分别自称为"90后、80后和70后"的航天老专家正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与他们一生血脉相连的中国航天事业。7月14日上午,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和本刊的协助下,91岁的陆元九院士、85岁的张履谦院士和78岁的戚发轫院士在北京航天大院,热情接待了来访  相似文献   
108.
《航空发动机》2006,32(2):F0002-F0002
陈懋章院士,中国著名的航空发动机专家,1936年2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汉族,中共党员。1952年考入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设计专业,195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79年,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访问学者,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航空系从事湍流和转捩研究,1981年回国;198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09.
宗合 《太空探索》2005,(8):16-17
颇受关注的太阳帆卫星——宇宙1号在北京时间6月22日从巴伦支海发射升空,但是仅仅过了10多钟后,“宇宙一号”就如断线风筝,同地面控制站失去了联系。出师未捷身先死,发射失败的结果不免让世人扼腕叹息,人类探索太空的漫漫征程再次受阻。很多媒体都对太阳帆卫星做了长篇累牍的报道,我们也就此问题对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朱毅麟教师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10.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1,(6):556-556
2010年11月8日凌晨2点半,中国航空航天空气动力学开拓者庄逢甘在北京溘然长逝,走完了85岁的一生。这位饮誉世界的空气动力学专家,追随钱学森半个多世纪,奠定了我国航空航天空气动力学发展的基础,并将毕生心血倾注其中,至死不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