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0篇
  免费   430篇
  国内免费   533篇
航空   1436篇
航天技术   223篇
综合类   186篇
航天   72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135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针对目前采用的燃气舵烧蚀率测量方法存在误差较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3D扫描技术的新型测量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燃气舵烧蚀率测量准确度,为后续武器型号精确设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2.
龚东升  顾蕴松  周宇航  史楠星 《航空学报》2020,41(10):123609-123609
流体推力矢量喷管型面固定、活动部件少、结构重量轻,能够为高机动飞行器提供有效的飞行控制手段,但无源流体推力矢量喷管热喷流的偏转控制规律尚未完全掌握。为了推进无源流体推力矢量技术的实用化,本文设计研制了适用于微型涡喷发动机的耐高温喷管模型,对该喷管在微型涡喷发动机热喷流状态下的控制规律进行研究。利用非接触光学显示和测量手段——红外热成像拍摄和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对主射流流动特性进行研究,获得流动矢量角随二次流控制阀门闭合度变化的控制规律;利用六分量盒式天平测力实验研究无源流体推力矢量喷管的力学特性,获得推力矢量角随二次流控制阀门闭合度变化的控制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构型喷管在微型涡喷发动机热喷流下主射流连续可控偏转,最大流动矢量角为-12.3°/12.3°,最大推力矢量角为-12.9°/12.8°,控制规律接近线性,不存在主射流偏转突跳问题。  相似文献   
103.
针对空间站中间回路温度波动过大,高温时导致科学载荷工作温度超出允许范围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热电制冷器(TEC)的末端单向流体回路温控系统。该系统包含一个TEC温控模块,当中间回路温度过高,末端回路冷却功率不足时,该模块可提供额外的制冷量,降低流入冷板的工质温度,形成针对科学载荷的相对低温区域,恢复回路的冷却能力。分别建立了温控系统数学模型与数值仿真模型,并完成了热负载扰动、中间回路温度扰动、末端回路流量扰动和并联支路热扰动等4种扰动对系统热力学特性影响的仿真分析,验证了TEC模块的温控性能。结果表明:在科学载荷发热功率增加30%、中间回路的温度升高5K、末端回路流量减小至0.0015kg/s等多种工况下,所设计的温控系统能够将载荷温度控制在1K以内,实现科学载荷精确温控。   相似文献   
104.
火星大气对太阳辐射产生吸收和散射作用,同时还将与火星表面航天器发生对流换热。热设计时难以直接评估对流、辐射和导热三种换热对航天器的影响,从而确定主要的控温途径。在调研火星表面辐射、大气等热环境的基础上,从线性化传热系数和对流辐射比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辐射、对流和导热对航天器的影响。器表辐射传热系数随光学属性和温度的变化范围为0.3~1.4W/(m2·℃),对流传热系数随风速变化为0.2~1.5W/(m2·℃),器内导热传热系数可控制在0.25W/(m2·℃)以下。结果表明,太阳辐射较火星表面和天空辐射而言是主要外热源,航天器表面的辐射和对流换热为两条并联换热途径,两者均可成为主要换热途径,器内导热传热是控制航天器内外隔热的主要可控因素。  相似文献   
105.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反气相色谱(IGC)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国产T700级碳纤维和东丽T700S碳纤维的表面形貌、表面能和表面化学特性进行表征,测试两种碳纤维增强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考察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黏结性能、韧性和湿热性能。结果表明:碳纤维表面特性(表面形貌、表面能和表面化学组成等)对复合材料界面黏结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国产T700级碳纤维/QY9611复合材料在室温下的界面黏结性能优于T700S/QY9611复合材料;国产T700级碳纤维/QY9611复合材料的韧性优异,冲击后压缩强度达到了国外先进复合材料IM7/5250-4的水平;经湿热处理后的层间剪切强度仍与T700S/QY9611复合材料相当,说明国产T700级碳纤维/QY9611复合材料具备良好的湿热性能。  相似文献   
106.
《中国航空学报》2020,33(7):2043-2054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FEM), microscopy,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nd mechanical property test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microstructure, porosit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n AlSi10Mg alloy produced by selective laser melting (SLM). The simulation of the melt pool and thermal history under different energy densities produced an optimized result with an energy density of 44.5 J·mm−3. The high cooling rate during the SLM process significantly refined the previous α-Al dendrites. The growth direction of the network-like Al-Si eutectic structure at different orientations confirmed the anisotropic nature of the microstructure. Furthermore, the microhardness, tensile testing and fracture analysis results proved that there were no obvious distinctions in the strength between the transverse and longitudinal directions, and that the ductility was anisotropic, possibly due to the shape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pores. The pores measured by X-ray CT at different energy densities confirmed that the sphericity of the pores was inversely related to pores volumes. With optimized processing conditions, the porosity of the selective laser melted sample decreased leading to the improved fabricated fuel system component via SLM.  相似文献   
107.
从细观力学角度分析并建立了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从制备温度冷却到室温过程中产生的残余热应力与复合材料的比例极限应力的关系模型。该模型表明,减少复合材料的残余热应力或提高复合材料的纤维与基体的模量比,均可提高复合材料的比例极限应力。通过单调拉伸实验测试了先驱体浸渍裂解法(PIP)制备的2D SiC/SiC复合材料的比例极限应力,并采用文中建立的比例极限应力与残余热应力关系模型,计算出复合材料SiC基体的残余热应力为-19.5 MPa。分析表明,该结果是合理的。此外,引用了公开文献报道的5种复合材料体系数据,用于验证文中所建立的比例极限应力与残余热应力关系模型的适应性和可靠性,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最大误差为18.6%,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可靠性,可为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8.
月面采样相机安装于月球无人采样返回探测器的机械臂上,其质量小,热耗较大,长期工作在高温环境中,故温度水平成为影响相机能否正常工作的重要因素,须予以分析。文章根据相机工作模式和机械臂的姿态运动特性,构建出适应机械臂运动的热分析模型,提出几种实现相机高温散热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分别确定了基于OSR涂层和白漆的热控方案,并推演了散热窗口的临界模型,为后续器外设备热设计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09.
《中国航空学报》2016,(1):268-273
It is well-known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ultrasound during liquid to solid transitions for alloys can refine the solidification microstructure and thus improves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How-ever, most published work focuses on single phase dendritic growth, whereas little has been con-ducted on the multiphase alloys with complicated phase transformations during solidification. In this work, the solidification process of ternary Cu40Sn45Sb15 alloy was realized within intensive ultra-sonic field with a resonant frequency of 20 kHz and ultrasound power from 0 W to 1000 W. The ultrasound refines the size of the primary e(Cu3Sn) intermetallic compound by two orders of mag-nitudes. If the ultrasound power increases to 1000 W, g(Cu6Sn5) phase nucleates and grows directly from parent liquid phase without the occurrence of peri-eutectic reaction on the top of the alloy sam-ple where the ultrasound intensity is sufficiently high. These microstructural variations lead to the enhancement of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elasticity modulus of ternary Cu40Sn45Sb15 alloy.  相似文献   
110.
针对弹片的热机械疲劳(TMF)试验要求,采用机械设计技术、机电技术、冷却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据采集技术,提出了压力载荷和热载荷的加载方法,建立了2种载荷5个试验件的并联试验控制系统,并设计了弹片热机械疲劳试验器。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同时模拟服役环境下弹片的压力载荷和热载荷。利用该试验系统进行了弹片的热机械疲劳试验,试验结果再现了弹片在服役状态下的失效模式。试验系统具有良好的重复度、较高的加载频率和加载精度。压力载荷最大相对误差为2.4%,绝对误差小于0.5N。温度载荷最大相对误差为3.55%,最大绝对误差为3.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