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31篇
航空   158篇
航天技术   29篇
综合类   16篇
航天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The current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life and to the search for life elsewhere is based on two assumptions. First, life is a purely physical phenomenon closely linked to specific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rom this, we hypothesise that when thes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re met, life will arise and evolve. If these assumptions are valid, the search for life elsewhere should be a matter of mapping what we know about the range of environments in which life can exist, and then simply trying to find these environments elsewhere. Second, life can be clearly distinguished from the non-living world. While a single feature of a living organism left in the rock record is not always sufficient to determine unequivocally whether life was present, life often leaves multiple structural, mineralogical and chemical biomarkers that, in sum, support a conclusion that life was present.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habitats that can sustain or have sustained life has grown tremendously with the characterisation of extremophiles. In this chapter, we highlight the range of environments that are known to harbour life on Earth, describe the environments that exis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time when life originated on Earth, and compare these habitats to the suitable environments that are found elsewhere in our solar system, where life could have arisen and evolved.  相似文献   
102.
运用标杆定位管理的方法,选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中国在技术创新管理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跨国公司,通过对比各公司技术学习的实例与效果,探讨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管理的相关原则。  相似文献   
103.
适于低轨卫星IP网络的单核共享树组播算法(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低轨卫星IP网络中现有典型源组播算法的信道资源浪费问题,本文提出了一套单核共享树组播算法,即核心群合并共享树(CCST)和加权核心群合并共享树(w-CCST)算法。CCST 算法包括动态近似中心(DAC)选核方法和核心群合并组播路径构建方法。DAC方法专为周期、规律运动的低轨卫星网络提出,不需要复杂的星上计算。在核心群合并方法中,以核节点作为初始核心群,通过核心群和剩余组成员的最短路径方法逐步扩展直至整棵组播树构建完成,从而使得组播树的树代价最小,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带宽利用率和组播传输效率。w-CCST 算法中所提出的加权因子可以调整树代价和端到端传播时延之间的折衷程度,因此,可以通过调整加权因子来适度增大树代价、降低端到端传播时延以支持某些端到端时延要求苛刻的实时组播业务。最后,与低轨卫星 IP 网络中典型算法进行了性能比较,仿真结果说明,CCST 算法的平均树代价比其它算法显著降低,w-CCST 算法的平均端到端传播时延小于 CCST 算法。  相似文献   
104.
技术股份化作为技术商品化、资本化和市场化的必然结果,是技术创新者获取创新收益的重要渠道和方法,具有独特而又重要的促进技术创新功能,也是企业产权改革中的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与资本和产权有关的技术成果资本论、人力资本论和产权分享论等,构成了技术股份化的理论依据;而正确选择技术股份化的股权形式、科学规范技术股份的市场交易、优化配置技术股份的权利与义务、合理确定技术股利的支付方式等,则是实现技术股份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5.
王建培 《飞行力学》1991,(4):14-22,29
横航向飞行品质要求是飞机设计时,选择垂尾和机翼上反角的主要依据.在对主要的横航向飞行品质要求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界限线”法,可供飞机初步设计时,选择合适的垂尾和机翼上反角之用.为说明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以Y—7型飞机为算例进行了验证性计算。  相似文献   
106.
以某航空公司维修组织架构为例,对比当前组织架构与维修技术支援室成立后的优劣,从项目管理的角度论证了维修技术支援室成立的必要性,并从安全、管理成本和效益三方面分析了维修技术支援室成立的市场前景,为航空公司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7.
就如何撰写建标报告和正确填写申请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就作者在审核企事业单位建标报告和申请表的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旨在帮助参与撰写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规范的要求和正确的思路完成高质量的技术报告撰写工作。  相似文献   
108.
采用层次分析、熵值、质量功能展开、模糊综合评价等运筹学的基本方法,结合航空发动机行业的技术特点,建立了一套能够量化评估航空发动机的先进性和技术成熟度等顶层设计指标的评价方法,并在C++Builder编译环境下开发了面向对象的评估软件。在民用航空发动机项目中的实际应用表明,方法能够对航空发动机的先进性和技术风险等顶层设计指标进行合理的量化评估,并对航空发动机研发过程中的技术成熟度进行动态跟踪。  相似文献   
109.
通过识别企业产品/技术研发过程中的技术活动,探讨了企业以高风险、领先发展模式为大背景、为降低技术风险而采取的基于技术成熟度的科研管理模式框架,分析了这种模式向企业自主创新科研管理模式转变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0.
从使用角度分析了靶试干扰机的特点。通过实例说明采用自卫式战术手段时,干扰掩护空域、干扰空间能量及干扰机发射功率、天线波束宽度的论证步骤与计算方法。给出了开关机、工作时间、可靠性、环境条件等参数值要求,并提出决策战技性能时应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