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45篇
航空   200篇
航天技术   134篇
综合类   30篇
航天   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61.
We developed a method of estimation of a relative amplitude dI/I of the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variations in the ionosphere as deduced from the data of the global GPS receivers network. To obtain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sults we picked out three latitudinal belts provided in the Internet by the maximum number of GPS sites. They are high-latitudinal belt (50–80°N, 200–300°E; 59 sites), mid latitude belt (20–50°N, 200–300°E; 817 sites), and equatorial belt (±20°N, 0–360°E; 76 sites).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diurnal and latitudinal dependencies of dI/I and dI/I distribution probability for 52 day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geomagnetic activity are presented. It was found that on average the relative amplitude of the TEC variations varies within the range 0–10% proportionally to the value of the Kp geomagnetic index. In quiet conditions the relative amplitude dI/I of the TEC variations at night significantly exceeds the daytime relative amplitude. At high levels of magnetic field disturbances, the geomagnetic control of the amplitude of TEC variations at high and middle latitudes is much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e regular diurnal variations. At the equatorial belt, on average, the amplitude of TEC variations in quiet and disturbed periods almost does not differ. The obtained results may be useful for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ionospheric irregularities.  相似文献   
62.
探讨了双输出移相配电变压器抑制输出电压畸变的机理,对变压器谐波阻抗与绕组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双输出移相变压器的场路耦合模型,对两种不同形式的变压器(双输出移相变压器和Dyn连接变压器)输出电压的谐波特性进行了分析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双输出移相变压器可以抑制3倍次、5和7次谐波电流,因此对应的3倍次、5和7次谐波阻抗较低,在带非线性负载情况下输出电压的畸变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3.
针对航空航天结构中典型的搭接连接系统,基于改进的Iwan迟滞非线性模型研究系统的非线性振动特性。采用谐波平衡法对系统稳态阶段响应求解,获得了系统的一阶谐波和三阶谐波近似解,并和数值积分解进行对比。分别研究了系统在谐波激励下的稳态解和瞬态解。结果表明,谐波平衡法获得的近似解与数值解吻合较好;谐波激励下系统的稳态响应具有软化非线性但不生跳跃的特点;瞬态响应中,等效系统固有频率随幅值降低而降低,响应信号中包含偶数倍高阶谐波分量。  相似文献   
64.
自由段弹道扰动引力计算的球谐函数极点变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弹道导弹自由段扰动引力赋值速度,提出了自由段扰动引力计算的球谐函数极点变换一般方法。重点针对轨道动量矩与天球交点为极点及主动段关机点为极点两种情况,推导了考虑侧向偏差和地球旋转修正的扰动引力计算的球谐函数极点变换模型。仿真分析表明:从落点偏差来看,前者扰动引力计算相对误差为1.89%,后者为6.07%,满足诸元和制导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65.
提出了一种能够有效地提高正弦运动仿真转台精度的谐波幅相自适应控制补偿方法,阐述了谐波幅相自适应控制的机理、结构配置,开发了谐波幅相自适应控制律、分析了系统稳定性,为进一步提高精度还提出了一种在线辨识系统频响模型的实现途径。由转台工作的实测数据及跟踪误差测试表明,本文提出的谐波幅相自适应控制方法的精度明显优于常规的经典控制,对其他精密正弦运动跟踪系统也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66.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fficiency of geomagnetic solar flare effects (gsfe) in X solar flare detection; so during the period 1999–2007 a comparison between solar flare (sf) observed by satellites of the 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 (GOES) programme and gsfe published by the Service International des Indices Geomagnetiques (SIIG) is made.  相似文献   
67.
综述了纳米铝粉活性的2类评价方法:单质铝含量法和热分析参数法.单质铝含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有气体容量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热重分析法和透射电镜分析法,其中氧化还原滴定法又可分为重铬酸钾滴定法、水溶剂高锰酸钾滴定法、非水溶剂高锰酸钾滴定法及硫酸高铈法.基于热分析参数的活性评价方法主要采用:氧化起始温度、最大氧化速率、一定温度范...  相似文献   
68.
五相混合式步进电机因其定位精度高、转矩脉动小以及转矩密度高等优点而应用愈加广泛。为进一步减小其运行噪声、提高系统整体效率,本文提出一种可抑制三次谐波的五相混合式步进电机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SVPWM)优化控制策略。首先搭建了考虑互感条件下的五相混合式步进电机解耦控制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相邻两大矢量和两中矢量合成混合电压矢量的SVPWM控制策略,并给出了相应的五相混合式步进电机双闭环控制系统。本文所提的混合SVPWM算法通过利用大、中矢量在基波、三次谐波双坐标系对应关系以达到抑制三次谐波的效果,能够有效降低相电流纹波和谐波含量。最后,研制了一套基于FPGA的实验平台,对所提策略与传统滞环算法、大矢量SVPWM算法进行对比研究,重点分析了3种算法对相电流纹波和谐波含量的影响,从而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69.
基于Web应用逆向工程提出一种网页信息提取的数据融合方案,利用HTTP的POST请求智能获取网页信息,通过自定义串口协议将数据送至服务器,最终采用C#正则表达式提取有效信息,设计在汕头空管站飞行计划处理系统(FIPS)与潮汕机场航班信息查询系统的数据融合中投入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70.
针对压气机实验系统 Helmholtz共振频率的研究对于建设压气机试验系统及研究压气机流动不稳定现象均有重要意义。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跨声速压气机试验系统为背景,通过拆除该压气机试验系统的稳压箱、格栅等部件以及更改该试验系统的几何尺寸,分析该型压气机试验系统 Helmholtz 共振频率的影响因素;同时引入了Duct-Compressor-Plenum模型理论,对该压气机试验系统进行相应的模化,并对其系统 Helmholtz 共振频率进行相应估算。结果表明:在该类型的跨声速压气机试验系统中,压气机前端的稳压箱及稳压箱之前部分主要作用是为整个试验系统提供均匀的进气环境,而对系统 Helmholtz 共振频率不产生任何影响。因此,在跨声速压气机试验系统Duct-Compressor-Plenum模型模化过程中,不应将稳压箱及其之前部件进行模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