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52篇
航空   271篇
航天技术   3篇
综合类   37篇
航天   3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轮盘应变疲劳寿命可靠性分析方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俊星  陆山 《推进技术》2005,26(4):344-347
为较准确评估应变疲劳寿命可靠性,通过引入两个相关随机变量对Coffin-Manson公式随机化,发展了一种轮盘应变疲劳寿命可靠性分析概率模型。对线性回归残差重新定义,使得到的回归参数不随坐标系的选取发生变化。采用响应面法和蒙特卡洛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获得轮盘危险点应变幅的分布,最后通过多次解非线性方程数值模拟得到轮盘危险点应变疲劳寿命分布及其可靠寿命。  相似文献   
12.
3D-C/SiC复合材料拉-拉疲劳模量和电阻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室温最大应力为250MPa,应力比R=0.1和频率为60Hz条件下,对3D-C/SiC复合材料进行了拉-拉疲劳试验。用共振法和电阻增量仪分别测试了杨氏模量及电阻的变化。结果表明:随循环次数增加,杨氏模量呈显著下降,缓慢下降和突然下降的变化规律。杨氏模量的下降大部分发生在疲劳循环的前600次。缓慢降低阶段约占疲劳寿命的94%以上,此阶段杨氏模量变化率与循环次数的对数近似呈线性关系,电阻变化率除首次循环降低外,随着循环次数增加一直在增加。增加规律大致可分为缓慢增加,台阶式增加和急剧增加三个阶段。材料的电阻变化率基本反映了纤维的损伤程度和破坏形式,可作为表征复合材料纤维损伤的有效参量。  相似文献   
13.
工程结构的振动疲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结构振动疲劳问题的概念,指出了它的特点以及它与常规结构疲劳问题的区别,并建议将疲劳问题分为结构静态疲劳和动态疲劳两类。提出了一般结构和薄壁结构振动疲劳寿命分析和试验技术,以及结构抗振动疲劳设计和控制维修原则。  相似文献   
14.
某型发动机加力燃油总管喷油杆断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某些发动机在使用中发生的两起加力燃油总管喷油杆断裂故障,通过断口分析,组织检查,喷油杆受力分析等工作,找出喷油杆疲劳断裂失效的根本原因是设计不佳,导致喷油杆根部承受的应力水平较高,另外焊接缺陷是对疲劳裂纹的萌生起到了促进作用,最后提出了预防与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镍基单晶结构的蠕变损伤寿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镍基单晶合金材质细观演化规律,提出了同时考虑筏化-解筏及夹杂空洞损伤机理的双参数蠕变损伤本构模型。该本构模型已编入ABAQUS的umat。单向应力状态试验表明它可以模拟镍基单晶结构材料的蠕变规律,特别是晶体取向相关性;利用双剪切和模拟单晶叶片蠕变试验对模型进行了考核,结果相当满意。进一步对单晶叶片的蠕变损伤寿命进行分析,叶片的三维取向优化,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叶片的蠕变寿命。  相似文献   
16.
郭书祥 《强度与环境》1997,(4):11-17,21
在确定性袭纹扩展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疲劳裂纹扩展的随机模型。考虑裂纹扩展引起的强度衰减,建立了实用的动态可靠性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17.
对汽车钢板弹簧弹性衬套做疲劳试验,在国内资料中尚没有介绍过。本文介绍了我们对南京、江铃汽车制造厂弹性衬套的疲劳试验方案设计,采用了简单准确安全可靠的措施,更加完善了弹性衬套规范技术要求,通过试验,证明了弹性衬套疲劳试验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预埋缺陷的方法,制备含有面芯脱焊缺陷的高温合金蜂窝板,进行了三点弯曲试验,研究了缺陷形状、大小、位置和蜂窝芯取向对蜂窝板三点弯曲损伤模式和承载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含面芯脱焊缺陷的蜂窝板在缺陷受压部位产生反向鼓包,并沿着宽度方向扩展为完全破坏;随着缺陷尺寸的增大,蜂窝板承载能力逐渐降低;当缺陷位于三点弯曲受拉面时,蜂窝板具有更高的三点弯曲极限载荷,且矩形缺陷试样的弯曲极限载荷要高于相同缺陷面积的圆形试样.最后,利用LS-DYNA对含圆形缺陷高温合金蜂窝板的三点弯曲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得到其三点弯曲过程中的应力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19.
Manmade debris and natural meteoroids, travelling in the Low Earth Orbit at a speed of several kilometers per second, pose a severe safety concern to the spacecraft in service through the HyperVelocity Impact(HVI). To address this issue, an investigation of shock Acoustic Emission(AE) waves induced by HVI to a downscaled two-layer Whipple shielding structure is performed,to realize a quantitative damage evaluation. Firstly a hybrid numerical model integrating smoothparticle hydrodynamics and finite element is built to obtain the wave response. The projectiles, with various impact velocities and directions, are modelled to impact the shielding structure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es. Then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is carried out with built-in miniaturized piezoelectric sensors to in situ sense the HVI-induced AE waves. A quantitative agreement is obtained between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ing the correctness of the hybrid model and facilitating the explanation of obtained AE signals in experiment.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HVI-induced wave components, assessment of the damage severity, i.e., whether the outer shielding layer is perforated or not, is performed using the energy ratio between the regions of ‘‘high frequency" and ‘‘low frequency" in the acquired AE signals. Lastly, the direct-arrival fundamentalsymmetric wave mode is isolated from each sensing signal to be input into an enhanced delay-andsum algorithm, which visualizes HVI spots accurately and instantaneously with different sensor network configuration. All these works demonstrate the potential of quantitative, in situ, and real time HVI monitoring using miniaturized piezoelectric sensor network.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