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7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163篇
航空   509篇
航天技术   248篇
综合类   61篇
航天   15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01.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s well as the heat flux of regolith are critical evidence in the study of planetary origin and evolution. Moreover,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lanetary regolith have great value for guiding future human planetary activities. For planetary subsurface exploration, an inchworm boring robot (IBR) has been proposed to penetrate the regolith, an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regolith are expected to be simultaneously investigated during the penetration process using the drilling tool on the IBR. This paper provides a preliminary study of an in situ method for measuring planetary regolith mechanical parameters using a drilling tool on a test bed. A conical-screw drilling tool was designed, and its drilling load characteristics were experimentally analyzed. Based on the drilling tool-regolith interaction model, two identification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the planetary regolith bearing and shearing parameters are proposed. The bearing and shearing parameters of lunar regolith simulant were successfully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pressure-sinkage tests and shear tests conducted on the test bed. The effects of the operating parameters on the identification results were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 a feasible scheme for future planetary subsurface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102.
戴娟  苏中  刘洪  朱翠 《宇航学报》2019,40(12):1438-1443
针对行星探测器着陆过程可能存在的干扰影响着陆精度问题,提出了一种抗干扰控制方法。首先建立行星探测器着陆控制模型,利用非线性干扰观测器实现对系统外部干扰的估计;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自适应滑模控制律,使得系统状态快速收敛到平衡点附近。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火星着陆场景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能够在未知扰动存在的情况下,有效实现行星探测器安全着陆,提高着陆任务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3.
随着航空航天装备的快速发展,对飞行器装备的可靠性要求逐渐提高,飞机锁类机构的可靠性对飞机起降的安全至关重要。以飞机舱门锁机构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文献调研了大量舱门锁机构并分析了锁机构的特点和失效模式,阐述了锁机构的工作原理。其次综述了锁机构失效机理建模、机构渐变损伤的研究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国内外有关锁机构可靠性的研究现状;并针对多连杆机构可靠性分析和锁机构可靠性分析进行了分类梳理。最后对锁机构的可靠性分析研究思路进行总结,并对目前复杂锁机构的可靠性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4.
针对涡扇发动机用三轴承矢量喷管(3BSN),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在巡航和垂直起降(VTOL)状态即非矢量和90°矢量状态下三轴承矢量喷管的红外辐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非矢量状态下由于特殊的几何型面使得喷管下壁面出现了局部高温区,喷流形状也变成椭圆锥形,造成垂直探测面上正探测角壁面红外辐射较负探测角最大增加44.6%,水平探测面上的燃气红外辐射大于垂直探测面;90°矢量状态下,由于偏转的喷管结构对前端高温部件的遮挡,总辐射峰值仅为非矢量状态的43.3%;喷管90°矢量偏转使得远离曲率中心一侧的气流速度降低温度升高,喷管外侧出现了大范围的局部高温区,导致垂直探测面负探测角范围的壁面辐射大于正探测角范围,最大相对差值达到71.9%。喷管偏转也遮挡了部分喷管内部的高温燃气,垂直探测面负探测角的仅能覆盖喷管出口处的高温燃气区域,明显小于正探测角,造成燃气辐射出现了20%的最大相对差值。  相似文献   
105.
《中国航空学报》2022,35(12):200-211
High-area/mass ratio landers driven by Solar Radiation Pressure (SRP) hav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for future asteroid landing missions. This paper develops a new convex optimization-based method for planning trajectories driven by SRP. A Minimum Landing Error (MLE) control problem is formulated to enable planning SRP-controlled trajectories with different flight times. It is transformed into Second Order Cone Programming (SOCP) successfully by a series of different convexification technologies. A trust region constraint and a modified MLE objective function are used to guarantee the convergence performance of the optimization algorithm. Thereafter, the SRP-driven trajectory optimal control problem is converted equivalently into a sequence of convex optimal control problems that can be solved effectively. A set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has verified the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optimization method.  相似文献   
106.
应用非线性反馈精确线性化方法进行了飞机自动着陆系统设计。首先,用非线性微分方程组表示的飞机纵向控制系统,在经过输入输出反馈线性化以后,可等效为线性系数;然后,用线性的PID控制方法对变换后的线性系统进行了设计;最后,考虑风的干扰,对所设计的飞机自动着陆控制系统进行了数字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用反馈线性化方法设计的飞控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7.
聂宏  乔新  吕樟权 《航空学报》1992,13(6):314-317
本文提出并讨论了起落架双腔缓冲器的初始压力优化设计问题,给出了分析模型与方法。国产某运输机起落架改双腔的算例表明,该模型与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8.
黄树春  汪长元 《航空学报》1992,13(8):427-430
提供了一个计算副翼配重着陆冲击响应的方法。由于主起落架为纯摇臂式,考虑机体的弹性,机体和主起落架运动联立求解的加速度不是显式,因此必须用高斯方法解加速度的线性方程组,再用吉尔方法解微分方程。  相似文献   
109.
大气准两年振荡对赤道行星波上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热带大气行星波在QBO风场中向上传播的规律,并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到了开尔文波和混合罗斯贝重力波在QBO不同相位下交替上传的结果。试图用QBO对行星波的调制解释QBO在日地相关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0.
利用GPS/INS导引飞机精密进场的数值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雷  肖业伦 《航空学报》1993,14(11):561-568
建立了飞机进场的数学模型和导航观测器模型;确定了导引飞机精密进场的最优控制;以Airbus-300为例,给出了稳定的着陆窗口;计算了在GPS的各种定位精度范围内,从着陆窗口内开始着陆的飞机所能达到的等级;研究了GPS采样周期对飞机着陆精度的影响;分析了大气紊流和常值侧风对飞机着陆精度的影响。从计算和数值仿真结果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