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30篇
航空   206篇
航天技术   70篇
综合类   40篇
航天   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01.
The separation of rain types in convective and stratiform regimes has long been a goal in 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of precipitation research. In this essence, a dual polarized radar based indexing scheme that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convective and stratiform (C/S) rain regimes has been presented in correspondence with 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 earth observing system (AMSR-E) GSFC profiling algorithm estimate of convective rain percentage. The dual polarized radar based C/S indexing scheme first retrieves the normalized gamma drop size distribution parameters, median volume drop diameter (D0) and concentration parameter (Nw), from dual polarized radar measurements ZH and ZDR, representing reflectivity and differential reflectivity respectively, by means of the genetic programming approach. Next, the C/S rain index i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formulation of an empirical relation in NwD0 domain. The scheme has been inspected and applied on measurements from the S-band Chilbolton dual polarized radar.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coincident” cases from the radar and the AMSR-E observations are investigated. It has been revealed that the dual polarized radar based C/S rain indexing is in a similar pattern with the AMSR-E GSFC profiling algorithm estimate of convective rain percentage. Generally, as C/S rain index value increases, which signifies a stratiform to convective trend, the AMSR-E convective rain percentage also increases.  相似文献   
102.
结合试验及数值模拟方法对具有改进型CLOR(CLOR-Ⅱ)桨尖模型旋翼悬停状态气动噪声特性进行研究.在CLOR桨尖旋翼基础上,兼顾旋翼噪声特性和气动性能,对旋翼气动外形进行改进.为在获得高气动性能(大拉力)的同时限制旋翼气动噪声的过快增长,采用曲线前后掠组合、尖削及多种翼型分段配置等设计方法,以抑制跨声速流范围,达到降低气动噪声的目的.作为参考验证,文中还同时进行了相同实度的矩形桨叶、常规后掠新型桨尖的旋翼气动噪声特性的测量试验.考虑到传播距离和方向角(与桨盘平面的夹角)等因素对噪声辐射特性的影响,试验中对不同观测点的噪声进行了测量.同时为反映桨尖马赫数(压缩性)对旋翼噪声特性的影响,还测量了多种转速下的旋翼噪声特性.为充分分析新型桨尖旋翼的噪声特性,本文采用了基于CFD/Kirchhoff方法的旋翼噪声分析方法对试验中较难开展的高桨尖马赫数状态进行预估分析,分别给出了上述不同桨尖旋翼表面等马赫线、近场声压时间历程等跨声速流场细节.通过试验与数值分析,得出了关于CLOR-II型桨尖旋翼气动噪声特性的影响规律,与参考旋翼相比验证了该新型桨尖旋翼在提高气动性能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噪声特性.  相似文献   
103.
光笔式无导轨三坐标测量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一种非正交系统(俗称无机械导轨),利用位置敏感探测器PSD交汇成像实现三坐标测量,其测量头为一支带有点光源的笔,故称“光笔式无导轨三坐标测量系统”。文章阐述了该系统的结构设计理论及测量原理。  相似文献   
104.
着重介绍了旋转式电动机构试验装置现场校准的原理及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5.
针对一种带放气槽的定几何二元倒置"X"型混压式超音速进气道进行了风洞吹风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来流马赫数的增加,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不断减小,流量系数却先增加,在设计点达到最大值后减小;当攻角变化时,两侧进气道变化各异,在小攻角α≤60时,随着攻角的增加,迎背风两侧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均有所下降,但背风侧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高于迎风侧进气道,在流量系数方面,背风侧进气道先增加后减小,而迎风侧进气道一直保持缓慢下降,但两侧总的流量保持变化不大,在大攻角(α=60-90)状态下,背风侧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和流量系数均下降剧烈,而迎风侧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下降但流量系数却有所上升;同时,通过与不带放气槽进气道的速度特性以及反压特性对比发现,放气槽的存在不但增加了进气道的稳定工作范围,而且对进气道在高马赫数下性能的提高也大有裨益。本文为倒置"X"型进气道的设计、改进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6.
垂直攻击型武器末制导系统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垂直攻击型武器末制导段的特点,分析了其制导控制系统的特殊要求。针对常规控制方案的不足,提出侧力板控制方案,推导出一种考虑速度变化的变系数比例导引律,并结合某型号飞行器进行了仿真。结果证明,侧力板控制与变系数导引律明显优于常规控制和常系数比例导引律,完全可以满足垂直攻击型武器在末制导段的要求,该项研究为型号设计提供了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7.
为了满足小型无人机航姿系统设计需要,本文对捷联式惯导系统特点及其在小型无人机导航制导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讨论,特别是对捷联惯导系统通过优化算法及由全球定位系统和捷联惯导系统组建的组合式导航系统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捷联式惯导系统(包括以捷联式惯导系统为基础组建的组合式导航系统)能够满足无人机导航要求,在小型无人机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8.
本文针对带座舱飞船高超声速再入大气层过程中存在的严重气动加热现象 ,利用简单隐式TVD差分格式和激波捕捉法 ,数值求解三维化学非平衡Navier Stokes方程 ,其中化学模型是 7组分 1 5个化学反应的空气化学模型 ,对带座舱飞船再入高度为 70km和速度为6 7km/s的化学非平衡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 ,给出了带座舱飞船再入迎角为 0°,1 0°和 2 0°情况下的壁面热流、表面压力和电子数密度等参数分布  相似文献   
109.
某高压涡轮整体叶盘破裂转速计算方法及试验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轮盘的一个重要设计准则是防止其破裂。本文介绍了某高压涡轮整体叶盘破裂转速的计算方法和试验验证。根据试验结果对整体叶盘破裂转速的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反推并验证了该高压涡轮整体叶盘的材料利用系数。该研究成果可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10.
本文在统一模型的考虑下,对1983年2月3日太阳3B级Hα双带耀斑和共生的爆发事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探讨了其中主要的共生辐射的物理过程和内在联系,并讨论了Ⅲ型、Ⅳ型和微波射电爆发源的非热电子束流对产生Hα双带耀斑和硬X射线爆发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