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8篇
航空   21篇
航天技术   57篇
综合类   12篇
航天   3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
Halophilic archaea are of interest to astrobiology due to their survival capabilities in desiccated and high salt environments. The detection of remnants of salty pools on Mars stimulated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response of haloarchaea to martian conditions. Natronorubrum sp. strain HG-1 is an extremely halophilic archaeon with unusual metabolic pathways, growing on acetate and stimulated by tetrathionate. We exposed Natronorubrum strain HG-1 to ultraviolet (UV) radiation, similar to levels currently prevalent on Mars. In addition, the effects of low temperature (4, −20, and −80 °C), desiccation, and exposure to a Mars soil analogue from the Atacama desert on the viability of Natronorubrum strain HG-1 cultur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Natronorubrum strain HG-1 cannot survive for more than several hours when exposed to UV radiation equivalent to that at the martian equator. Even when protected from UV radiation, viability is impaired by a combination of desiccation and low temperature. Desiccating Natronorubrum strain HG-1 cells when mixed with a Mars soil analogue impaired growth of the culture to below the detection limit. Overall, we conclude that Natronorubrum strain HG-1 cannot survive the environment currently present on Mars. Since other halophilic microorganisms were reported to survive simulated martian conditions, our results imply that survival capabilities are not necessarily shared between phylogenetically related species.  相似文献   
22.
国际上发射的海表盐度遥感卫星主要有2颗:欧洲的SMOS和美国的Aquarius卫星,为给后续海表盐度遥感提供参考借鉴,对比分析了这2颗卫星的遥感器载荷、数据处理算法和盐度数据。遥感器载荷方面,SMOS采用L波段二维综合孔径辐射计,而Aquarius采用L波段实孔径辐射计加散射计;数据处理算法方面,分析了二者在介电常数模型、海面粗糙度校正以及反演算法方面的差异;盐度数据方面,分析了SMOS与Aquarius盐度数据之间的相关程度,并分别与ISAS(In Situ Analysis System)浮标盐度数据作对比,分析了2颗卫星的盐度数据精度。将2颗卫星的盐度遥感数据与ISAS浮标盐度数据对比发现,在全球范围内,Aquarius盐度测量精度优于SMOS;但在开阔海域,SMOS盐度测量精度优于Aquarius;而在近海岸区域,均出现较大的误差,且SMOS数据误差更大。  相似文献   
23.
月面地形地貌环境模拟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文章介绍了在月面巡视探测器室内试验场建设过程中有关月面典型地形地貌环境模拟的初步工作。通过现有关于真实月壤的物理机械性质的总结,考察了利用火山灰模拟月壤的可能性。通过对比分析两者主要的物理机械性质,可以得出:利用加工的火山灰模拟月壤用于月面巡视探测器移动性能等试验研究是可行的。为今后深入研究月面地形地貌和月面巡视探测器的地面试验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4.
在对欧空局火星快车探测器搭载的MARSIS雷达的浅表层探测数据进行校准过程中,获得了火星电离层的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观测数据。利用该数据,计算火星低纬度地区电离层的峰值电子密度和标高;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低纬度地区,火星冬季电离层的标高和峰值电子密度均较夏季高,即冬季电离层较夏季更显著,且春季电离层的电子密度梯度最大。  相似文献   
25.
质谱计多次应用于行星系统和小天体的大气层与土壤吸附气体或挥发组分及其同位素含量探索,是太阳系行星系统和小天体探测计划中的首选载荷之一。大气和土壤元素及其同位素组分探测对资源勘探、行星系统的宜居性、天体演化、起源及其重要事件的精准时间坐标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质谱计已多次成功应用于火星、土星系、木星系、彗星等探测任务中开展大气环境探测。质谱计的探测对象主要包括太阳系行星、行星卫星如月球、木星伽利略卫星、土卫,以及地外小行星和彗星。四极杆质谱计在当前的深空空间环境探测活动中应用最为广泛。利用四极杆质谱计除可用于探测稀薄天体大气与土壤析出气体外,如增加抽真空能力的前端设计,则具备探测稠密大气成分的能力。中科院空间中心研发的星载质谱计已多次成功应用于地球行星大气成分和密度探测。  相似文献   
26.
重金属复合污染红壤增施石灰石对黑麦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两种剂量石灰石改良受重金属复合污染红壤的理化性质,使其PH值分别提高到4.67—4.93和6.19—6.73的范围。测定一年生黑麦草的生物量、重金属含量及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对黑麦草—土壤系统中重金属含量进行相关分析。实验说明,污染红壤增施石灰石能改善黑麦草的生长,当土壤PH值达6.0以上时,黑麦草的生长情况更好。有效态离子冲量是一种表征黑麦草—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27.
PSP支护技术是一种三元复合支护结构,常用于土钉墙无法满足要求的基坑支护。本文结合工程实例,论述了PSP支护技术结构的设计和工作机理,体现了PSP支护技术在工程应用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8.
通过重庆都市经济圈网格化深浅层土壤及评价样品的调查分析,阐述重金属Cd区域上的分布现状,并绘制土壤Cd元素环境质量分级图.研究区浅层土壤Cd背景平均值0.27μg/g,深层0.13μg/g.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对区内土壤进行统计分类,区内浅层土壤Cd元素Ⅱ类土及以上土类面积为83.97%.土壤Cd高含量值主要分布在金刀峡镇北、含谷—白市驿、木耳—王家和玉峰山镇等区域.含谷—白市驿、木耳—王家、西彭北等区域的高Cd含量受人类活动影响比较明显,其中含谷—白市驿区Cd主要来源于生活垃圾、排污底泥和降尘,而金刀峡镇北的高Cd含量属自然背景变化的范畴.  相似文献   
29.
从三方面总结了用剪切波速评价饱和砂土抗液化性能的研究进展:基于现场震害调查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不便于开展系统研究;室内土样剪切波速的测试手段出现了弯曲单元和扭剪法两种新技术,与弯曲单元相比较,扭剪法更加可靠;剪切波速与抗液化强度相关性已通过大量的研究得到证实。指出要实现用剪切波速评价原位土层的抗液化性能需要解决:抗液化强度对于剪切波速的敏感性,如何进行地震等效,如何将原位与室内剪切波速建立联系以及如何选取区分不同土类的指标等4个问题。  相似文献   
30.
月球表面及月壤内温度分布特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建立了月表辐射与月壤内二维非稳态导热的耦合传热模型,采用控制容积法数值模拟月壤内的温度分布,主要研究了月表、月壤内温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及探测器对局部月表温度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一昼夜期间月壤内存在明显的温差:浅层月壤处的昼夜温差较大且受纬度的影响明显;随着深度的增加,月壤昼夜温差降低并趋于稳定,且受纬度的影响较小。探测器的存在遮挡了月表接受的太阳辐射,导致其阴影区域内月表温度发生突变,新的平衡温度接近探测器底面温度,且受探测器驻留时间的影响较小;当探测器移开,月表温度又迅速恢复到原有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