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9篇
  免费   365篇
  国内免费   172篇
航空   1541篇
航天技术   242篇
综合类   200篇
航天   40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建立了描述激光控制分解式固体微推力器内流动特性的计算模型,对激光微推力器内流动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值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分析了气体粘性和压强对激光微推力器内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推力器内流动受低压、小尺寸的综合影响,喷管喉径小于0.8 mm时,气体粘性对推力器性能影响显著增强;提高推力器内压强是减小粘性影响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2.
43.
氧化铍对铍材微屈服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粒度相同、不同BeO含量的铍粉开展了BeO对铍材微屈服强度(σmys)的研究;结果发现,与BeO含量相比,BeO在铍中的分布状态对σmys的影响更大。在晶界及晶内较小弥散分布的BeO对基体铍有弥散强化作用,使σmys较高;如果BeO较粗大地成簇状聚集在晶界,反而对σmys有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44.
一种用于主动流动控制的气泡型微致动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先进主动流动控制,在国内率先研发了一种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的气泡型微致动器阵列技术。分析了气泡型微致动器用于主动流动控制的原理,阐述了致动器结构及其加工工艺。通过对气泡样件的压力载荷 变形行为的测试,表明其具有较好的线性和较大承载能力。结合不同翼型的风洞试验表明,微致动器作动可以影响翼型表面的压强分布,从而可用于增升等控制目的。  相似文献   
45.
襟翼缝道对多段翼型气动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具有襟翼不同缝道构形的多段翼型进行了翼面边界层、表面压力、尾迹速度的测量,同时作了翼面流谱观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襟翼缝道的不同构形对多段翼型的流动特性、增升效果和升阻特性有着强烈的影响,该研究中具有最佳优化缝道的多段翼型的最大升力系数可达3.360,它为普通缝道多段翼型对应迎角下升力系数的115%。  相似文献   
46.
通过对机场工程的调查分析,实测PCN值没有完全反映道面承载能力,指出PCN计算理论存在诸多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实验手段重新建立PCN计算公式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47.
生物制造--一种新型微/纳米制造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生物制造新技术产生的背景、发展框架与最新进展,并展望了生物制造的未来.  相似文献   
48.
空气动力学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空气动力学研究的特点;分析了21世纪初空气动力学面临的形势,提出了空气动力学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包括新流型的研究与先进气动布局、流动控制与增升减阻、流动的逢适应控制与智能化空气动力学、低雷诺数流动与微流体力学、等离子体减阻技术、等离子体隐身与电空气动力学、机载激光武器的发展与气动光学等。  相似文献   
49.
先进复合材料格栅结构制造工艺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元铭  黄英兰  万青 《飞机设计》2007,27(6):33-37,55
介绍了复合材料格栅结构的特点及发展现状,并回顾了传统复合材料成型工艺方法和格栅结构的早期制造方法。另外,介绍2种新型的格栅结构加工方法,即混合加工法、膨胀模块加工法以及改进的格栅结构:互锁复合材料格栅结构、加套管的槽形连接格栅结构和TR IG结构;并分别说明了每种结构的优点。其中重点介绍了混合加工法并从理论上推导其可行性。最后总结了复合材料格栅结构制造工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