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4篇
  免费   209篇
  国内免费   140篇
航空   909篇
航天技术   78篇
综合类   75篇
航天   9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李威  唐明  李长林  严传俊 《航空动力学报》1995,10(2):159-162,201
根据席壁冷却的传热模型, 采用数值迭代法, 对席壁的冷却特性参数即壁面热效率和壁面温比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 席壁的冷却特性参数主要受壁面多孔度和冷却剂热容数的影响, 边界换热条件的影响不显着。与已有的实验数据相比较, 计算结果与之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32.
空间辐射致冷器辐射耦合视因子的积分解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镜面反射成像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空间辐射致冷器表面热耦合视因子的积分解法。推导了有关的数学模型,给出了计算机程序的框图和典型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33.
液体火箭发动机层板式预燃室液氧发汗冷却热控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了富氧预燃室液氧发汗冷却的分析计算方法。发汗流对燃气热流的阻隔分析采用Bartle-Leadon修正方法来完成,室壁温度分布和热穿透深度应用结构层板与发汗流存在温差的传热模型获得。讨论了发汗流压降和控制流道长度对预燃室壁温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4.
针对飞行器电动执行机构的大功率伺服电机强化散热问题,建立了不同尺度的电机缠绕式螺旋管再生冷却通道数值模型,对超临界态甲烷在尺度效应影响下的传热特性和机理进行研究,探讨了不同尺度冷却通道中超临界态甲烷所受重力浮升力和离心浮升力对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心浮升力及重力浮升力均受到超临界态甲烷热物性剧烈变化的影响;在相同...  相似文献   
35.
孙永奇  李宝荣  杨建文 《火箭推进》2013,39(4):13-18,45
上面级发动机采用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为推进剂,将涡轮排气引入推力室喷管气膜冷却喷管延伸段.仿真计算和热试车表明:推力室主燃气与涡轮排气压力在同一截面处相等,涡轮排气沿喷管延伸段壁面流动形成紧贴喷管壁面的气膜,对主燃气无扰动,对喷管延伸段起到冷却保护作用.推力室喷管延伸段传热计算值和热试车延伸段温度测量值吻合,排气集合器内压力基本均匀,满足工程应用需要.  相似文献   
36.
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机紧凑、轻量化、高功率密度和高可靠性的要求,提出基于热管-风冷系统的新型冷却系统。设计了基于热管-风冷系统的电机结构,建立电机有限元热分析模型并验证其可行性;通过有限元模拟,研究该新型电机在额定功率和峰值功率下的温度场。结果表明:热管-风冷系统能有效地控制电机的温升。与水冷系统相比,无需水泵、节温器、水箱、管路以及其他装置,结构简单、紧凑,有利于实现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和高功率密度。  相似文献   
37.
实验研究了方形通道这一重型燃气轮机中常用叶片强制对流冷却通道结构.分析了雷诺数、壁面热流密度以及水雾质量流量比等关键参数对汽雾冷却通道的传热特性的影响,并建立了考虑离散相水雾的流动工况和通道壁面加热条件的实验关联式.结果表明:相对于纯蒸汽,汽雾两相流的传热系数显著提高,且传热性能提高的幅度随热流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随雷诺数和水雾质量流量比的增大而增大;通道上壁面平均传热系数低于下壁面,在高热流密度和低水雾质量流量比下,两者相差约13%,而在低热流密度与高水雾质量流量比的情况下,该比值增加到约25%.   相似文献   
38.

Introduction

The current U.S. extravehicular activity (EVA) suit in space includes liquid cooling and ventilation garment (LCVG) to control thermal condition. Tubes knitted in LCVG for flowing water interrupt evaporation of perspiration, and astronauts feel discomfort.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hypothesized that a self-perspiration garment would effectively lower the skin temperature without raising humidity in the garment. Thus, we developed and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the garment.

Methods

Eight healthy subjects were studied with a cyclic ergometer of 30, 60 90 and 120 W loading for 3 min each. Skin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on the back were measured continuously. Subjects wore and tested three types of garments i.e., a spandex wear without any cooling device (Normal), a simulated LCVG (s-LCVG) or the spandex wear knitted a vinyl tube for flowing water, and the spandex wear with a tube, which flows water and self-perspiration with oozing water for evaporative cooling (SPEC).

Results

All measurements were reached to steady state 2–3 min after the setting. The s-LCVG decreased skin temperature 0.39±0.14 °C during 12 min of cooling. With SPEC, skin temperature did not decrease significantly until 6–9 min after starting the cooling. However,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d rapidly and significantly after that, and finally decreased 1.59±0.32 °C. Humidity in the SPEC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s-LCVG.

Discussion

SPEC was effective for lowering skin temperature without raising humidity in the garment. The concept is expected to use as a better cooling system during EVA.  相似文献   
39.
基于POD方法的弯曲扩压通道分离流控制的时空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剑锋  黄国平  傅鑫  付勇 《航空学报》2014,35(4):921-932
为了分析一种运用于压气机内分离流控制的无源脉冲射流控制技术的特点,基于弯曲扩压通道试验模型进行了脉冲射流控制的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均表明当射流频率接近通道内分离涡主频时控制效果最为明显;引入了本征正交分解(POD)技术对无控状态下通道内流场结构进行分析,得到了POD各阶模态的流动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定常及非定常控制特点,结果表明:非定常控制方式主要是重分配各阶模态之间的能量,有选择性地强化或削弱某阶模态;定常射流控制则是整体削弱高阶模态,压制通道内复杂流动现象;合理地构建脉冲射流可使能量从高阶模态向平均流模态进行转移,能量的转移通过空间流场结构的重构和模态时间演化特性的序化实现。最后针对POD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性试验研究,试验结果部分反映了时空特性的变化规律,提升了POD分析结果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40.
液态水相变发散冷却的实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液态水为冷却介质,采用高温合金粉末烧结多孔材料制造平板实验件,实验研究了具有液态水相变的发散冷却特性.用远红外热像系统记录实验平板热端表面温度分布,通过热电偶及压力传感器监控冷却腔内温度和压力变化,从而分析液态水的相变过程.实验表明:随着液态水注入率的增大,平均冷却效率不断提高;当液态水在暴露于高温主流的平板表面发生气液相变时,平均冷却效率趋于稳定且不再大幅上升;主流温度与液态水注入率决定了液态水的相变位置,并对冷却腔内压力变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