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60篇
航空   105篇
航天技术   69篇
综合类   19篇
航天   4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推力器栅极光学系统的PIC/MCC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寻求日益昂贵的电推力器工质氙气的替代品,探讨氩气作为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推力器工质的适用性,采用混合PIC方法模拟了氩等离子体在栅极光学系统中输运过程,分析了氩离子束流的聚焦效果、氩等离子体的空间分布和流动特性。结果表明:氩离子束流在已有栅极系统中具有良好的聚焦效果;束流中CEX离子仅占离子总数的万分之一,影响较小;氩气作为工质时,离子喷射速度为75km/s,加速栅极后回流速度为38km/s,与电动力学理论预估值一致。  相似文献   
32.
20 cm离子推力器电磁辐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子推力器工作时会产生对外电磁辐射,因此离子电推进应用于航天器时存在电磁兼容性问题。为初步了解离子推力器工作产生的电磁辐射特性,利用经改造后的地面专用试验系统进行了20 cm离子推力器电磁辐射测试试验。文章介绍了20 cm离子推力器电磁辐射的试验方案,采用两种形式进行:推力器电场辐射发射试验,测试频段为10 kHz~5 GHz;推力器瞬态电场辐射发射试验,测试频段为100 kHz~5 GHz。试验结果表明:在离子电推进稳态工作过程和几个瞬态工况点,未发生电磁干扰现象。  相似文献   
33.
离子发动机羽流空间电位分布不合理可能会造成一系列问题,以至于影响航天器的正常工作。试验使用发射探针对20 cm氙离子发动机束流区等离子体空间电位进行诊断,测点选取轴向距离发动机出口平面250~900 mm,径向0~450 mm,探针钨丝直径0.1 mm,加热电流1.5~2.5 A。发射探针诊断建立在电子热发射基础上,因其I-V曲线拐点较朗缪尔探针更为明显,所以测量得到的空间电位分布更为准确。国外已经广泛使用发射探针测量等离子体空间电位,发射探针的试验数据处理方法仍存在较大分歧。从发射探针工作时的物理过程着手,分析热电子发射多少对空间电位诊断结果的影响,采用不同的探针I-V曲线处理方法并对各种方法利弊进行讨论,分析偏离真实空间电位的原因,比较得到较为合理的结果,对发射探针的结构改造和加热电流的选取提供依据,为发动机性能的改善和羽流仿真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
微阴极电弧推力器(micro-cathode arc thruster,μCAT)具备功率低和结构简单的特点,能够满足微纳卫星的任务需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μCAT羽流的诊断可以揭示推力器的加速机理,对提高其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朗缪尔三探针对μCAT羽流进行诊断,得到了μCAT羽流不同位置的电子温度、电子密度和离子速度等羽流特性,研究了外加磁场、充电时间和阴极材料对羽流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μCAT放电初期产生的等离子体电子温度较高,密度较大;随着等离子体向下游运动,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降低,离子速度增大;外加磁场的磁感应强度越强,电子温度和离子速度越高,电子密度有所降低;磁场位置适当向推力器下游平移,能够有效提高推力器中轴线的电子密度;μCAT充电时间越长,电子温度、电子密度和离子速度越大;相比于CuW和AgW阴极,Ti阴极羽流的电子温度更高,电子密度更低。  相似文献   
35.
磁层中重离子O+通量密度分布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求解得到的分布函数,研究了北半球子午面内极光带区起源的重离子O+在磁层中的通量密度定态分布及其特性.结果表明:(1)重离子O+通量密度分布沿GSMZ轴方向呈峰状结构,其峰值随地心距离增大而减小,在近地空间减小较快;(2)磁扰动时,O+离子占据的空间范围较磁宁静时大,通量峰较不突出;(3)理论估算的磁尾等离子体片边界层附近重离子O+通量密度与观测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36.
为评价30cm离子推力器的寿命,提出了有限寿命考核结合栅极仿真模型的推力器寿命预估方法,利用粒子-蒙特卡洛(PIC-MCC)方法建立了栅孔溅射腐蚀模型,开展了30cm离子推力器寿命预估研究,分析了栅孔刻蚀速率、单孔电场及离子引出特性,给出了30cm推力器寿命预估值。结果表明,栅孔直径仿真与实测值一致性较好,误差在20%以内,基于每个寿命小节栅孔实测值对模型的修正是有效的;根据仿真结果,10000h寿命考核后,减速栅最先失效,30cm离子推力器在最大功率(3kW)工况下预估寿命为37540h,能够满足小天体探测任务对电推进系统的长寿命需求。  相似文献   
37.
为分析碘工质射频离子推力器束流特性,应用粒子云网格算法(PIC),对碘工质射频离子推力器栅极系统进行三维数值仿真。碘工质电离产物中除了大量存在的I+,还包含少量I2+、I2+、I3+几种多价离子。对添加多价离子前后束流特性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得出该栅极系统离子空间分布、电势分布、离子相空间分布以及束流、束流发散角,并对变密度工况下束流大小进行统计。计算结果表明,程序能较好地模拟离子在栅极系统中的运动情况:添加多价离子后,等离子体悬浮电势有所上升,鞍点电势有所下降,但整体电势分布的变化幅度较小;添加多价离子后束流大小略有增加,束流发散角略有减小,通过理论分析可知仿真所得理论推力及理论比冲均有小幅度增加;放电室等离子体数密度增加到约2.4×1017m-3时,该栅极系统达到了束流引出的极限,后续增大等离子体密度引出束流不增反降。模拟结果可以为碘工质射频离子推力器栅极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
异构计算并行编程模型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异构计算架构是目前高性能计算研究的重要领域。在异构计算架构中,不同种类的计算器件协同工作需要解决如任务调度、数据通信、存储、同步优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对异构计算架构系统的运行性能、功耗、可靠性等指标产生重要影响。为解决异构系统的应用开发与系统优化问题,近年出现许多面向异构计算架构的并行编程模型。本文介绍异构并行编程模型的研究进展,针对异构并行计算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对异构体系架构的发展方向做出总结。  相似文献   
39.
We present experimental result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hysico-chemical effects induced by fast ions irradiating sulfur bearing molecules. The experiments are relevant both to Solar System objects (icy satellites, comets, TNOs) and icy mantles on grains in the interstellar medium. Here we concentrate on the application to the Galilean moons that are exposed to high energetic particle fluxes in the jovian magnetosphere.  相似文献   
40.
The space plasma environment usually contains charged dust grains. The grain charge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determining its migration through the space, coagulation, formation of dust clouds and so on. The knowledge of its charge is thus one of the basic information we want to know. There are several emission processes leading to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charges, among others photoemission, all kinds of secondary emissions, field emissions, etc. The present study is focused on a laboratory simulation of emissions caused by impacts by energetic ions. Our experiment is based on the Paul trap which gives us an opportunity to catch a single dust grain for several days inside the vacuum vessel and exposed it by electron/ion beams. This experimental approach allows us to separate an individual charging process. We have chosen spherically shaped gold grains and discussed the processes leading to the limitation of the grain charge. We suggested that the implantation of charging ions leads to deformations of the grain surface. The deformations enhance the local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that becomes sufficient for the field ion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