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36篇
航空   111篇
航天技术   52篇
综合类   26篇
航天   4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In this paper a method of geoengineering is proposed involving clouds of dust placed in the vicinity of the L1 point 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use of thin film reflectors. The aim of this scheme is to reduce the manufacturing requirement for space-based geoengineering. It has been concluded that the mass requirement for a cloud placed at the classical L1 point, to create an average solar insolation reduction of 1.7%, is 7.60 × 1010 kg yr−1 whilst a cloud placed at a displaced equilibrium point created by the inclusion of the effect of solar radiation pressure is 1.87 × 1010 kg yr−1. These mass ejection rates are considerably less than the mass required in other unprocessed dust cloud methods proposed and are comparable to thin film reflector geoengineering requirements. Importantly, unprocessed dust sourced in-situ is seen as an attractive scheme compared to highly engineered thin film reflectors. It is envisaged that the required mass of dust can be extracted from captured near Earth asteroids, whilst stabilised in the required position using the impulse provided by solar collectors or mass drivers used to eject material from the asteroid surface.  相似文献   
102.
基于动态云BP网络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故障诊断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将云模型与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以串联方式有机结合,首先利用云变换方法进行网络的结构辨识和云模型的特征提取,同时通过在输入层引入单位延时环节描述发动机工作过程动态特性,研究提出了基于动态云BP网络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故障诊断方法.结合实际试车数据的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识别发动机已有的3种故障模式,通过在试车数据中添加0期望、0.2标准差的随机噪声的方法来模拟环境噪声和测试过程中产生的随机噪声,根据持续性原则,方法仍能够正确进行故障检测与分类.方法单步运行时长为1.124×10-4s,完全能够满足实时性要求.   相似文献   
103.
旋风分离器由于结构简单而机理复杂,广泛应用于环境除尘净化处理。为了提高旋风分离器的除尘净化效率,文章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其工作过程,得到了内部气-固两相流的分布参数云图。针对这些参数分布云图,分析了它们产生的原因。为了提高除尘净化效率和节省能源,文章通过参数、边界条件的反复设定及模拟分析,确定了旋风分离器的最佳设计方案。本方案经过实际产品的有效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4.
吴瀚  王建宏  黄伟  杜兆波  颜力 《航空学报》2021,42(6):25371-025371
激波/边界层干扰是一种发生在超声速/高超声速流动中的普遍现象。该现象将引起分离、流场结构振荡、局部高热通量和压力载荷。主要总结了近十年来激波/边界层干扰特性与微型涡流发生器及其组合体在流动控制中的最新进展。微型涡流发生器是目前研究最多、应用最广泛的控制方法,其流动机理和控制特性被大量挖掘。为了适应来流条件的变化、满足实际工况的需要,应开发定量评估和参数化设计方法。同时,应探索微型涡流发生器与其他控制方法的组合,实现更大程度、更广范围流场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5.
王猛  张立佼  唐恩凌 《航空学报》2015,36(12):3876-3884
受径向曲率的影响,薄壁管壳遭受高速弹丸撞击产生的局部穿孔毁伤与薄板结构并不相同。本文利用LS-DYNA3D动力学程序,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和有限元法相耦合的方法(SPH-FEM),对球形弹丸高速正撞击不同直径薄壁钢管的穿孔毁伤特性进行数值研究。根据小弹丸高速撞击薄板的物理力学性质,可把穿孔过程简化为初始流动扩孔和随后的惯性扩孔两个阶段,提出一种圆柱管壳高速正撞击穿孔的简化物理模型,并分析圆管直径对轴向孔径和径向孔径尺寸差值比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撞击速度为2~3 km/s时,薄壁钢管的正撞击穿孔略呈椭圆状,其轴向孔径尺寸稍大于径向孔径尺寸;随着薄壁钢管直径的增加,两个方向的孔径尺寸差值比减小。另外,薄壁钢管遭受小弹丸撞击穿孔后产生碎片云的分布形态受径向直径影响明显,相同撞击条件时,钢管直径越大,则产生碎片云的膨胀角和残余速度也较大。  相似文献   
106.
李中伟  张攀  钟凯  李文龙 《航空学报》2021,42(10):524863-524863
自动化三维测量可实现复杂零件的精度检测,为后续工艺优化提供基础数据,是保证航空航天领域复杂零件成形精度的关键技术,但应用时尚存在以下问题:其一,自动化三维测量视点规划仍以人工示教为主,规划效率低、效果差;其二,锻造成形等工业现场工况恶劣,易使系统预先标定的参数发生漂移,测量精度难以保证;其三,多视测量数据拼接仍主要采用标志点拼接的方式,过程繁琐,应用局限大;其四,在线自动化测量时受工装夹具等影响,测量点云中存在大量背景噪声,影响数据自动处理的精度与稳定性。针对上述难题,介绍了基于双目测头的自动化测量视点规划、基于耦合焦距比例约束的系统参数自标定、基于全局优化的多视测量数据拼接、基于自适应阈值迭代最近点(ICP)点云背景噪声自动去除等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研制了系列自动化三维测量装备,包括PowerVirtualPlan视点规划软件、PowerScan三维测量软件、iPoint3D数据处理软件的开发;最后,介绍自动化三维测量装备在航天航空等领域的工程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7.
为研究屏/舱声发射信号传播时序特性,以典型Whipple防护结构为例,利用二级轻气炮对其进行超高速撞击实验。首先,利用独立于靶件的“遮挡板”阻挡弹丸击穿前板形成的二次碎片云撞击后板,利用布置在前、后板特定位置的超声换能器采集单纯的前板声发射信号,分析信号模态特征,结果表明:前板信号主要包括S0、A0和S2等三种模态板波,经圆柱支撑构件传播进入后板之后,全部转换为A0模态板波。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屏/舱声发射信号到达时序预测公式。其次,撤除遮挡板,利用布置在后板特定位置的超声换能器采集前、后板信号的混叠信号,分析两种信号的到达时序并与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验证了达时序预测公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8.
针对PID或其改进的算法鲁棒性偏低问题,提出了永磁同步电机(PMSM)的自适应云模型控制算法研究。在分析了自适应云模型结构后设计了PMSM自适应云模型控制器。搭建了基于自适应云模型控制算法的PMSM试验平台,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PMSM的自适应云模型控制算法精度高、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09.
ICP配准算法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3D激光雷达传感器的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技术,是机器人自主定位解决方案的核心。三维点云配准环节是3D激光雷达SLAM实现自身定位与地图构建的关键所在。重点围绕ICP算法在三维激光点云配准中的应用开展研究,首先对ICP算法的配准原理及其求解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其次介绍了ICP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最后测试了ICP算法在不同角度和位移下的配准效果并进行了实验分析。  相似文献   
110.
 基于移动最小二乘无网格方法,耦合RNG (Re-Normalisation Group) k-ε湍流模型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采用AUSM (Advection Upstream Splitting Method)+-up迎风格式求解数值通量,应用在高度各向异性点云结构中取得良好结果的点云重构技术结合移动最小二乘法拟合空间导数,并用三阶SSP (Strong Stability Preserving)型Runge-Kutta显式时间推进格式求解离散后的控制方程。在此基础之上,实现了对NACA0012、RAE2822翼型亚、跨声速黏性绕流的数值模拟,给出了翼型表面压力系数分布曲线、不同位置处的平均速度剖面、马赫数等值线等计算结果,并与实验值及相关文献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吻合较好。表明所发展的结合点云重构技术的无网格方法耦合RNG k-ε湍流模型能够成功模拟翼型亚、跨声速黏性绕流,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并拓展了无网格方法求解湍流流动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