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1篇
  免费   224篇
  国内免费   159篇
航空   774篇
航天技术   208篇
综合类   120篇
航天   20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Fe基非晶合金因强度高、硬度高、软磁性能优异等优势,得到人们极大关注。然而,目前实验室和工业领域利用铜模铸造法所能制备的Fe基非晶合金尺寸仍然较小,这严重制约了Fe基非晶合金作为结构材料在工业领域的实际应用。激光3D打印技术的出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难得的契机。然而,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中,利用激光3D打印技术制备Fe基非晶合金存在较为严重的裂纹,所以无法利用该技术成型大尺寸的样品。在Fe基非晶合金中引入塑性较好的第二相来吸收热应力,防止在激光3D打印过程中发生开裂,能成功打印出大尺寸的Fe基非晶合金复合材料。通过上述方法成型的大尺寸Fe基非晶合金复合材料,宏观上没有裂纹发生且成型性良好,但微观上仍在局域发现微小裂纹。由于Cu将Fe基非晶合金包裹在中间,所以这些局域的微裂纹没有扩展,也没有贯穿整个材料,打印的Fe基非晶合金复合材料成型性没有受到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92.
介绍了一种基于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法的模型表面应力测量系统,采用两台高速摄像机同步采集被测模型表面图像,以模型表面的散斑作为载体,通过图像子区立体匹配算法匹配被测模型变形前后两幅散斑图像中的不同图像子区,解算得到模型上不同点的三维坐标值,获得模型表面的三维变形信息,实现模型表面非接触、动态实时的应力测量。  相似文献   
993.
阐述了射频微系统在军民领域的应用情况,结合全球射频微系统研究现状,对射频微系统一系列典型技术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分析,同时根据我国射频微系统现阶段发展情况对现存问题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94.
基于多波束发射前端的相控阵,具有波束灵活扫描和多目标同时通信的能力,是低轨互联网通信卫星的重要微波子系统。采用硅基MEMS三维异构集成技术,将多个微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Monolithic Microwave Integrated Circuit)和硅基MEMS功分交叉网络等无源结构一体化集成,实现了一种K频段8波束32通道瓦片式相控阵发射前端。该器件由五个硅基封装模块堆叠而成,不同封装模块之间通过植球(金球凸点及铅锡焊球)的方式互连,内部通过TSV通孔技术实现垂直互连。为展示其性能,制备了19 GHz~21 GHz频段的样件,尺寸为16.25 mm×14.25 mm×6.3 mm。经测试,单通道发射增益≥18 dB,输入输出端口驻波≤2.0,同时具备6位数控移相和5位数控衰减功能。  相似文献   
995.
铆接工艺参数对自封铆接干涉量产生重要影响。采用有限元仿真软件DEFORM-3D,以2117-T4材料、直径4mm的半圆头自封铆钉及2024-T3材料的铝板为研究对象,分析自封铆接的3个主要工艺参数钉孔直径、顶铁形状及压铆力对铆接质量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钉孔直径范围在4.01~4.02mm,采用凹槽顶铁及较大的压铆力会增加铆接干涉量,提高铆接件的密封性能。  相似文献   
996.
镍基高温合金GH4169是一种拥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及抗腐蚀能力的耐热合金,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工程等领域,其切削过程因热力耦合作用产生的残余应力对零件的疲劳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GH4169车削试验及Deform-3D仿真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试验的切削力和仿真的温度-应变场对残余应力场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刀具磨损对主切削分力和车削温度的影响非常显著,在刀片磨钝过程中,主切削分力由538N增大到756N,剪切区温度由552℃增高到654℃,工件表面的应变由3.3升高到3.5;刀具磨损导致切削力和的温度-应变的增大,致使表面圆周和进给方向的残余拉应力峰值由517MPa、242MPa增大到860MPa、442MPa;表层残余压应力峰值-696MPa、-356MPa增大到-756MPa、-456MPa;残余应力层深度由72μm增大到85μm.  相似文献   
997.
采用三维机织工艺结合树脂传递模塑(RTM)技术制备了两种碳-芳纶混杂正交三向复合材料,即z向纱均采用芳纶纤维,经纬纱分别为炭纤维和经纬纱间隔排列炭纤维和芳纶纤维的混杂正交三向复合材料,以恒定应力幅值、应力比和频率,开展了复合材料经向拉伸疲劳性能试验,通过与炭纤维复合材料的对比,分析了碳-芳纶混杂方式对复合材料拉伸疲劳性能(疲劳寿命、疲劳破坏特征和疲劳后强度/刚度)的影响。当z向纱选用芳纶纤维,面内经纬纱为炭纤维的混杂复合材料经向拉伸疲劳寿命表现出正混杂效应;当进一步混入芳纶纤维,面内经纬纱为炭纤维和芳纶纤维间隔排列正交三向复合材料疲劳寿命表现为负混杂效应,对疲劳刚度损失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见,炭纤维正交三向复合材料中引入芳纶纤维,对其复合材料拉伸疲劳性能有重要影响,通过设计纤维混杂方式和混杂比例可进一步提高复合材料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998.
采用MBD(Model Based Definition)技术,以Pro/E和Intralink为协同设计平台,首次实现了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全三维数字化模型设计。通过将设计、工艺、材料和制造等相关信息包含在三维模型中,并将三维模型电子分发下厂,实现了用MBD模型完全取代传统研制模式中的二维图纸;同时基于MBD模型实现了三维仿真和装配过程分析,减少了方案反复。结果表明采用MBD技术的三维模型设计可显著提高产品研制效率,并为三维数字化制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99.
刘全威  张崎  许振龙 《遥测遥控》2021,42(5):95-101
研究星载信息处理与控制系统利用微系统技术解决空间装备小型化、高可靠、高性能与高效热管理的问题。首先介绍基于新型星载器件的数据处理与控制系统架构,然后通过以晶圆级处理、芯片堆叠、微凸点制备与微组装等为核心的三维微纳集成技术,将系统核心硬件部分缩小为原尺寸的20%,从而大幅减少体积、尺寸和重量。利用高导热封装材料,解决空间电子系统高效热管理问题,提出一种新型星载信息处理与控制微系统设计和实现的通用解决方案,并通过半实物仿真验证了在小型化、高可靠、高性能与高效热管理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00.
Combining multi-source data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the spatial resolution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3-D) displacements field. How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multi-source data to obtain high-precision and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3-D displacements field is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The stochastic model and fusion model of integrating multi-source data affect the accuracy of data fus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least squares metho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tochastic models and data fusion models on the 3-D displacements field’s accuracy are studied. The optimal method for estimating large-scale 3-D displacements field from integrated InSAR, leveling and GPS measurements is obtained. Then we realize the integrating InSAR, leveling and GPS measurements to obtain the high-precision 3-D displacements velocity field in Tianjin (China) from 2016 to 2018. The results are validated with GPS measurements at 6 independent stations, with the root mean squares (RMS) residuals of the discrepancies being 2.39 mm/yr, 2.54 mm/yr and 2.83 mm/yr in eastern, northern and vertical directions, respectively. By comparing different stochastic models, the 3-D displacements field obtained from multi-source data is optimized by the variance component estimation-least squares method, which is better than weighted least squares (WLS) method. By comparing different data fusion models, the accuracy of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s velocity is better than that of interpolated GPS results.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s componen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s velocity accuracy in the process of acquiring the 3-D displacements velocity by integrating InSAR, GPS and leveling measurements. This study provides a reference method for integrating multi-source data to obtain 3-D displacements field. This method effectively utilizes the advantages of GPS, InSAR and leveling measurements, and extends the limitations of single technical in describing surface-time scale applications. The 3-D displacements information with a large spatial scale and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provide a reliable data basis for studying the crustal movement and its dynamic mechan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