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4篇
  免费   159篇
  国内免费   90篇
航空   553篇
航天技术   98篇
综合类   32篇
航天   9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1.
研究定常态变温热源热机循环性能,导出内可逆卡诺热机和布雷顿热机的最佳功率、效率关系和最大功率及相应的效率界限,并对这两种热机循环的最优性能进行了比较。理论分析表明,在相同的边界条件和热效率下,布雷顿循环的功率可以高于卡诺循环的功率,极限情况下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对于变温热源条件,布雷顿循环主要受益于其工质与热源间有较佳的匹配。所得结果对热机工作参数和工质的最优选择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Observational evidence of the 11-year solar cycle (SC) modulation of stratosphere temperatures and winds from the ERA-40 dataset is reviewed, with emphasis on the Northern winter hemisphere. A frequency modulation of sudden warming events is noted, with warmings occurring earlier in solar minimum periods than in solar maximum periods. The observe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fluence of the SC and the quasi biennial oscillation (QBO) on the frequency of sudden warmings is noted as a possible clue for understanding their mechanism of influence. A possible transfer route for the 11-year solar cycle from the equatorial stratopause region to the lowest part of the stratosphere is proposed, via an influence on sudden warming events and the associated induced meridional circulation. SC and QBO composites of zonal wind anomalies show anomalous wind distributions in the subtropical upper stratosphere in early winter. Mechanistic model experiments are reviewed that demonstrate a sensitivity of sudden warmings to small wind anomalies in this region. Various diagnostics from these experiments are shown, including EP fluxes and their divergence and also the synoptic evolution of the polar vortex,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influence. Some recent GCM experiments to investigate the SC/QBO interaction are also described. They simulate reasonably well the observed SC/QBO interaction of sudden warming events and appear to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tropical/subtropical upper stratospheric wind anomalies ar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timing of sudden warmings.  相似文献   
13.
计人工质与高、低温侧换热器和回热器的热阻损失、压气机和涡轮机中不可逆压缩和膨胀损失及管路系统中的压力损失,用有限时间热力学方法,导出了恒温热源条件下实际回热式布雷顿循环功率密度与压比间的解析式,借助于数值计算,研究了高、低温侧换热器和回热器的热导率分配对最大功率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给出了约束资本预算优化模型的一般数学表达式.根据詹姆斯*范霍恩的共同生命周期法的理论,提出了一种对不同生命周期项目组合的约束资本预算优化的新算法.通过算例,说明了新算法与原有算法的差别,结果表明新算法考虑了项目的重置,在满足各种约束的前提下,按照净现值指数的大小选择项目组合,从总体上寻优,得到的净现值总和更大,具有更为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同成分合金在定向凝固(DS)和普通铸造(CC)状态下760℃的低周疲劳性能。结果表明,DS合金的疲劳寿命比CC合金在应力控制条件下高2倍左右,而在应变控制条件下可提高寿命20倍左右。CC合金的疲劳裂纹往往萌生在与表面相连的晶界或某些缺陷(如孔洞)上,由外向内沿晶界扩展。而DS合金裂纹则起源于纵向晶界的横段或预开裂的碳化物,并沿枝晶间穿枝干扩展。  相似文献   
16.
应用有限时间热力学方法,首次研究了变温热源条件下内可逆闭式中冷回热布雷顿循环的性能。导出了无因次功率及效率的解析式,由数值计算,分析了循环最优功率和最优效率时的最佳中间压比分配。并研究了中冷度,回热度和高低温侧换热器的有效度,循环热源进口温比以及中冷源与低温侧热源进口温比对循环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逆升压电子设备冷却系统具有两种冷却方式─—冲压空气冷却方式和空气循环冷却方式,必须要有一套控制机构来自动选择系统的冷却方式。文中分析了以往的机械传动控制方法和基于三点温度的微机控制方法,并指出这两种控制方法的缺点。最后提出一种新的基于飞行高度及马赫数的微机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太阳10.7 cm射电辐射流量预报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引进“相似周”方法,通过两种方式对第23周太阳10.7cm辐射流量(F10.7)月均值进行预报和预报,由“相似周”方法得到的第23周太阳黑子数月均平滑预测值来预测F10.7月均值和直接采用“相似周”方法对F10.7月均平滑值进行预测,通过对两种预报试验结果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两种预测结果与实际都比较吻合,都得到双峰结构。(2)直接通过相似周预测的F10.7的月均值结果较间接通过太阳黑子数的预测结果所推断的F10.7预测结果更接近实际观测结果。(3)使用“相似周”,预报方法,可以给出F10.7比较精细的剖面结构,这是其他普通预报方法很难做到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TiAl合金进行总应变范围控制的高温(750℃)低循环疲劳实验,研究双态(Duplex,DP)和全片层(Fully Lamellar,FL)组织形态对TiAl合金低循环疲劳性能和寿命的影响,并采用总应变幅-寿命方程对两类组态TiAl合金低循环疲劳寿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和应变条件下,DP组态TiAl合金稳态迟滞回线对应的平均应力明显低于FL组态TiAl合金稳态迟滞回线对应的平均应力;采用总应变幅-疲劳寿命方程能够准确预测两种组态TiAl合金在750℃下的疲劳寿命,预测寿命基本位于试验寿命的±2倍分散带以内;另外,DP组态TiAl合金的疲劳源区位于试样的近心部,而FL组态TiAl合金的疲劳源区位于试样的次表面,两类组态TiAl合金的高温疲劳失效机理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二元曲面可调进气道流量系数精确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满足二元曲面可调进气道模态转换马赫数范围(来流马赫数为2.2~3.2)的流量要求,针对唇口平移、转动和转动+平移三种调节方案,基于理论分析和基准进气道的流场,提出了一种流量系数精确预测方法,并通过数值计算进行验证且获得了进气道的总体性能。结果表明:调节后的进气道流量系数与预测值完全相等,而且无需多次试算,符合设计预期,可拓展应用于轴对称进气道。相对基准进气道,唇口前移时流量系数和压缩效率同时增加,来流马赫数为2.5时出口总压恢复系数相等而增压比增加了14.6%;在降低相同流量系数条件下,后移唇口使得增压比和压缩效率均降低,来流马赫数为2.5时出口总压恢复系数基本相等而增压比减小了12.9%,转动唇口使增压比进一步减小了9.1%,唇口后移方案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