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0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120篇
航空   704篇
航天技术   46篇
综合类   175篇
航天   4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SST湍流模型在高超声速绕流中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景源 《航空学报》2012,33(12):2192-2201
为模拟高超声速湍流问题,对剪切应力输运(SST)湍流模型系数进行了修正。数值格式采用改进的总变差递减(TVD)格式,并对湍流模型的负值强制项进行了隐式处理。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绕平板以及具有分离、再附、激波/边界层干扰等复杂流动结构的压缩拐角的高超声速流动。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及半经验公式的对比表明:SST湍流模型引入的雷诺剪切应力与湍动能之比为常数(Bradshaw数)在高超声速绕流中并不成立。Bradshaw数修正后的SST湍流模型与原模型相比,所计算的壁面压力、摩擦阻力和壁面热流分布更接近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872.
在自行设计的Mα=3.8超声速风洞中,采用基于纳米技术的平面激光散射(NPLS)方法对超声速弹头凹型光学头罩流场进行了流动显示实验.高时空分辨率的NPLS图像再现了激波、膨胀波、边界层及尾迹等流场结构.观察到了边界层的产生、发展及转捩过程.通过对时间相关图像的分析,可以精确测定边界层内大尺度结构的几何特征和时间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873.
在构建大涡结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局部喷入和吸出的结构来模拟局部粗糙壁面。采用直接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在边界层流中局部粗糙壁面对大涡结构非线性作用的问题。数值结果表明,局部粗糙的性质、分布形式以及强度等因素均对边界层流动中大涡结构的非线性演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74.
利用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光学测量系统,在雷诺数分别为7 767和11 60时,实验研究了磁场对绕流圆柱的自由表面流动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磁场使边界层内的无量纲平均速度分布偏离对数分布,尾迹变窄变短,分离点向后移;当雷诺数增加到11 60时,在相同磁场强度作用下,磁场的影响减弱,从而使边界层内的无量纲平均速度分布偏离对数分布的程度减小.   相似文献   
875.
研制可控振动尖劈在风洞中模拟湍流边界层,寻找一种简易可行的运动控制结构和方法,试验结果证明了尖劈的低频机械振动增强了相应频率的湍流能量,增大了湍流积分长度.  相似文献   
876.
超声速进气道边界层吸除方案设计及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工程设计方法,结合数值模拟,设计了一种带有边界层吸除型式的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对进气道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且进行了风洞实验.研究发现,对进气道中心锥边界层进行合理流量的吸除可以明显提高进气道的总压恢复,增强了进气道的稳定工作的能力.从试验数据可知,在Ma=4.0时,进气道临界总压恢复系数达到了0.43,与不吸除比较,比常规同类进气道的临界总压恢复系数(σ=0.33)提高了约30%.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与风洞实验结果的对比可知,二者能够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77.
基于变结构控制理论的导弹平滑导引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导弹采用变结构导引律攻击机动目标时,容易引起视线角速率的抖动现象,基于变结构控制理论,提出了一种设计简单、具有较好鲁棒性及准确性的平滑导引律。该导引律设计主要通过引入双曲正切函数,消除了攻击导弹的视线倾角增量变化律的抖动现象。通过仿真结果说明:在相同的攻击时间内,对比于比例导引律、变结构导引律,该导引律明显地减小攻击导弹的脱靶量,验证了该导引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78.
超声速混合层涉及可压缩湍流的根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应用背景.通过设计超声速混合层实验装置、应用新近提出的高分辨率NPLS测试技术,拍摄了来流边界层分别为层流和湍流流态下混合层的流向和展向流动图像.根据流动图像的特征,分析了混合层的流向与展向流场切面中拟序结构的成因;深入讨论了来流边界层中拟序涡结构与混合层涡结构的相互作用问题;比较了层流和湍流来流条件下混合层拟序结构的异同及其对混合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来流边界层为湍流时,对应的混合层具有较高的混合效率.  相似文献   
879.
首先求解了来流马赫数为6的零攻角高超声速钝锥边界层的层流基本流场,在选定的计算域入口引入一组有限幅值的T-S波扰动,用高精度差分格式对流动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引入的扰动触发了转捩,从而得到了空间模式下的湍流边界层.研究了湍流平均场与脉动场的统计特性,给出了相干结构的流动显示图,并对强雷诺比拟的结论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880.
高超声速边界层的转捩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取40km高空处的气体参数,对来流马赫数为8、10和12等三种不同情况的平板边界层和楔角为20°的楔型体边界层,做了转捩发生位置的预测。所用方法为改进的eN方法。结果发现,壁面条件对是第一还是第二模态波决定转捩位置有很大关系。如对于传统的eN方法,如果取N为10作为转捩判断标准,对马赫数为12的楔体边界层,等温壁条件下由第二模态波决定的转捩位置距前缘13m左右,而平板边界层中两模态波所决定的转捩位置距前缘均超过50m。而采用改进的eN方法,平板边界层中两模态波所决定的转捩位置距前缘均超过10m,而对马赫数为12的楔体边界层,两模态波所决定的转捩位置距前缘均出现小于5m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