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47篇
航空   442篇
航天技术   16篇
综合类   29篇
航天   9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介绍日本N系列、H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制现状。碳/环氧复合材料在有效载荷对接件和发动机连接件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2.
压接质量是高频接触件装配质量的关键,从接触件、电缆和压接工具三个方面,分析和论述了高频插头(座)在军品生产中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3.
依据高温合金烧伤事故的金相分析,提出了对烧程度进行鉴别的方法,从而对烧伤件的可用性提供了科学依据,可避免不必要的报废。  相似文献   
104.
极限拉深系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推导出筒形件及带凸缘的筒形件第一次拉深的极限拉深系数的近似计算公式,并与多种材料实验值进行比较,表明此方法精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5.
FT8燃气轮机的重要转动件,如盘、轴、叶片等零件的关键部位均有表面完整性要求。本文介绍了保证表面完整性的工艺技术和控制方法,其工艺和控制方法比较独特。  相似文献   
106.
周涛  熊珍琦  姚为  秦英 《推进技术》2016,37(6):1165-1174
为解决薄壁件刚性差,在制造过程中易因工装夹紧力产生弹性变形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薄壁件柔性工装布局优化方法,对薄壁件的柔性工装进行了布局优化。该方法通过有限元分析与蚁群/遗传混合算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工装定位/支承阵列的布局优化。实例验证表明,采用改进遗传蚁群算法对工装布局进行优化,可使柔性工装系统中定位/支承阵列布局的拓扑形态和分布密度处于最优状态,使薄壁件最大变形量缩小47%。  相似文献   
107.
切削颤振导致工件加工表面质量恶化、切削效率降低以及刀具磨损加剧等系列危害.抑制颤振对航空制造业实现高质、高效加工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薄壁件加工时.作为工程领域振动抑制的一种重要方法,被动阻尼减振技术实施简单、效果明显、可靠性较高,在切削领域的应用正逐渐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08.
分析了成形参数对Ti55531钛合金筒形件旋压成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880℃+保温30min/空冷的热处理可获得较好的强塑性匹配;当旋压温度为750~800℃时,金属流动性好,筒形件表观质量好,且随着旋压道次增加,旋压温度可适当降低,但不应低于650℃,旋压极限减薄率可达80%左右;进给比在0.45~0.78 mm/r取值,在开始道次中采用大点的进给比,使工件较好贴模,在最后道次中采用相对小的进给比便于工件脱模;道次减薄率在30%~45%时较为合适,有利于旋压成形。  相似文献   
109.
机匣作为航空发动机的关键部件,由于形状结构复杂,材料加工难度大,加工质量很难保证.通过分析机匣的结构特点和加工制造的技术难点,提出了一套多轴数控加工工艺的方法,有效解决了航空机匣加工质量与效率问题.该工艺方法对航空类薄壁件零件的数控加工也有一定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0.
随着单元体设计与基于状态维修等理念的发展,为克服早期传统的使用监视方法的不足,提出并发展了航空发动机限寿件使用寿命监视技术。在归纳发动机使用监视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使用寿命监视概念、功能结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并对比了使用寿命监视相对于早期使用监视方法的优越性与研究的必要性;详细分析了使用寿命监视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及潜在的应用前景;最后结合国内现状,给出了开展使用寿命监视研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