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49篇
航空   457篇
航天技术   22篇
综合类   77篇
航天   2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71.
装药设计方法影响发动机内弹道性能,为提高装药利用率,分别采用UG NX和MATLAB软件进行了建模和编程计算,得到了药柱燃烧过程中燃烧面积推移规律和残药率与设计参数的函数关系图,进行了算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以药柱外径D为基准,当环向槽圆弧半径r∈(0, 0.05D),圆柱段内孔半径R2∈(0.1D,0.4D),环向槽圆弧圆心旋转半径R3∈(R2,0.42D),圆柱段长L2∈(0.4D,1.53D)时,药柱燃烧呈现先增面性后减面性。残药率与r和R2的变化趋势同为单调递减,残药率与L2∈的变化趋势为单调递增,残药率与R3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大后减小。从减轻质量,提高强度和提高产品加工制造的工艺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建议优先选择碟形封头。计算结果与实际数据的最大相对误差为0.078%。  相似文献   
572.
本文设计并验证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边界层近壁流动高分辨率平均速度场预测方法:首先采用示踪粒子图像对数据集训练卷积神经网络,通过调整神经网络参数可以预测示踪粒子在数据集上的平均跨帧位移;然后使用该卷积神经网络预测像素空间中各像素位置的单粒子位移,得到高分辨率的平均速度场信息。将该方法用于预测湍流脉动较小的边界层近壁区的平均流动,能够将空间分辨率提高到单像素精度。误差分析发现,该方法获得的测速精度略优于传统单像素系综平均互相关算法,且对粒子浓度和示踪粒子图像对数目的要求明显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573.
为更好实现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气膜冷却结构火焰筒的壁温分析和冷却结构优化,针对原有的火焰筒2维壁温计算程序开展了2次开发工作,形成了基于GAMBIT前处理的火焰筒壁温分析程序。新的计算过程采用Gambit软件对几何模型进行前处理,生成三角形网格、指定边界条件分组,通过编制前处理模块代码,对导出的网格文件进行解析,进一步将各种信息导入已有的有限元壁温计算程序,完成壁温计算分析。给出了采用以上方法进行火焰筒壁温计算和优化的实例,结果表明:该方法较为有效地克服了原方法的各项缺点,其交互性强,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74.
三旋流燃烧室的数值模拟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莫妲  程明  万斌  张军峰  林宏军 《航空动力学报》2017,32(11):2568-2575
为研究三旋流高温升燃烧组织技术,借助CFD技术对三旋流单头部燃烧室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结构化网格生成技术、realizable k ε湍流模型、PDF(概率密度)燃烧模型等对其进行模拟计算,获得了燃烧室内流场和燃烧场分布及各方面的燃烧性能参数,同时试验研究了三旋流单头部燃烧室的火焰筒壁温、出口温度分布、燃烧效率、排气冒烟数。结果表明:三旋流燃烧室的温升高达1130K,燃烧效率超过99%,火焰筒壁温分布较好,冒烟数不高于20;所采用的数学模型合理、计算方法可行,与试验数据基本吻合,其结果可为三旋流燃烧室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75.
设计了斜孔式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采用电参数测量和高速纹影技术研究了其放电特性及瞬态流场特性。实验表明:相较直孔式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斜孔式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的射流流动表现出明显的附壁效应和非对称性,这有利于提高射流对流动分离的控制能力。同时,实验中还观察到了浮力对等离子体高温射流流场演化的影响,特别是在射流演化的末期,其诱导的垂向速度分量显著地改变了射流的最终运动方向。   相似文献   
576.
采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椭球体粗糙元取向对粗糙壁槽道湍流统计量的影响,其中,粗糙元几何采用清晰界面浸没边界方法直接解析。考虑了四种不同粗糙元取向的粗糙壁,包括随机取向、垂直放置、朝下游倾斜45°、朝上游倾斜45°,对于每种取向选取三种不同粗糙元间距。模拟结果显示:粗糙元取向对湍流统计量有显著影响;对于小粗糙元间距(l=2.0r,其中r为椭球体的最短半轴长),“随机取向”粗糙壁的砂粒粗糙度长度(ks)大于其他粗糙壁;对于大粗糙元间距(l=2.8r、3.5r),“垂直放置”粗糙壁的ks最大;“朝下游倾斜45°”和“朝上游倾斜45°”粗糙壁的ks下游倾斜45°”粗糙壁的流向分散应力高于“朝上游倾斜45°”粗糙壁;垂向和横向分散应力远小于流向分散应力,其中“随机取向”粗糙壁的垂向和横向分散应力幅值最高。  相似文献   
577.
通过5点Gauss-Hermite积分拟合粒子与固壁碰撞后,反弹速度和角度的概率密度分布试验数据,建立粒子与固体碰撞/概率反弹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直升机用整体式预旋与非预旋进气粒子分离器气固两相流场数值模拟,并与另外两种常用的粒子与固壁碰撞反弹模型(平均恢复系数模型、完全弹性碰撞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上述3种碰撞模型都能较好地预测AC粗砂的分离效率;对于C级砂,基于完全弹性碰撞模型的预测结果则过低;基于平均恢复系数模型的预测结果明显偏高,有预旋时尤其明显;而基于概率反弹模型的预测结果处于两者之间,与试验结果吻合更好.   相似文献   
578.
大弯管冲击/发散冷却特性的数值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Fluent 软件对大弯管多方案冲击/发散冷却特性进行了流固耦合传热计算,得到了不同方案的壁温和综合冷却效率的分布规律,并开展了大弯管壁温试验。结果表明:①流量系数和总压损失系数与当量流动面积有关,当量流动面积相同时,各方案的流量系数及总压损失系数相差不大;②在当量流动面积相同的条件下,增加发散孔开孔面积、减小冲击孔开孔面积对提高综合冷却效率有利;③发散孔及冲击孔的排布形式会影响综合冷却效率,在孔数、孔径、开孔面积均相同的条件下,六边形排布优于菱形排布。   相似文献   
579.
许承天  李志刚  李军 《推进技术》2022,43(10):93-103
为了获取高性能的燃气涡轮动叶叶顶结构和气膜冷却布局,采用数值求解三维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 (RANS) 方程和标准 湍流模型的方法研究了涡轮动叶部分吸力侧肩壁的凹槽状叶顶气热和冷却性能。数值模拟得到的动叶平叶顶传热系数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准确性。对比0.95吹风比时动叶凹槽状叶顶沿中弧线和近压力侧布置的2种气膜冷却布局的叶顶泄漏流动形态、传热系数和气膜冷却有效度,指出近压力侧的气膜冷却布局B的总压损失大于沿中弧线的气膜冷却布局A;但近压力侧的气膜冷却布局B具有更好的冷却效果。基于近压力侧气膜冷却布局的凹槽状叶顶结构,通过切除尾缘处不同轴向长度的吸力侧肩壁,设计了5种不同的部分吸力侧肩壁的叶顶结构。结果表明:切除10%吸力侧肩壁的Case 7能有效降低总压损失,平均总压损失系数相比完整肩壁的Case 2降低了6.3%;叶顶净热流密度减少和传热系数分布与Case 2基本相同,尾缘处的冷却效率因冷气受到压制附着于叶顶而提高。  相似文献   
580.
为了加深对射流撞壁铺展形成液膜的认识,开展倾斜射流撞壁数值仿真研究。采用网格自适应加密技术对射流撞壁后的液膜铺展过程开展两相数值仿真研究,获得并分析了典型工况下液膜铺展的过程、流场结构以及射流撞壁区局部流动特征。从数值仿真结果中能清晰地分辨出液膜的关键特征,与试验结果的对比也表明了数值仿真方法的可行性与准确性。通过数值仿真发现,射流撞壁后,流动以滞止点为中心,呈辐射状向四周铺展,汇入液膜边缘处水跃区后流动方向偏转,并继续向下游流动,这是射流撞壁铺展形成液膜的基本过程;液膜的惯性力驱动着液膜呈辐射状向外铺展,而在液膜边缘位置处的表面张力和壁面接触角的影响下,液膜边缘形成高压区推动液膜收缩,液膜惯性力在壁面的剪切作用下逐渐减小,直至减小到与液膜边缘处表面张力等其他作用力相平衡,从而确定液膜的边界;数值仿真结果也验证了撞壁区流动的滞止点处于射流与壁面的椭圆形接触面的一个焦点附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