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航空   56篇
航天技术   6篇
综合类   2篇
航天   2篇
  2020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陈怦  赵涛 《飞行试验》2001,(3):2-4,13
简要介绍战斗机功能敏捷性尺度即空战周期时间,动态速度转弯图,相对能量状态及其计算方法;给出了这些指标在战斗机空战时的作用;并以某型飞机为例,进行了具体的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完整反映某飞机的敏捷性必须用功能敏捷性的几个尺度综合衡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的目的是介绍新型战斗机敏捷性评估方案并讨论评估方案对战斗机设计产生的影响,未来空战中要获胜就要求将飞机的机头,武器首先指出敌机,首先指向敌机就意味着具备了先敌发射的机会,全向攻击导弹(如AIM-9L)出现后,就对战斗机提出了指向-发射能力要求,指向敌机后全向攻击导弹可以从任意方向发射,其中包括飞机迎面遭遇情况,飞机速度较低时,未来战斗机可以利用它在较大过失速迎角(可达90°)下飞行的能力来提高其机头指向能力,未来过失速技术(PST)战斗机的操纵需要推力矢量动力装置和相应的操纵技术,它们使飞机具有了过失速机动能力,文章分析了战斗机的敏感性,并在大于和小于失速迎角这两个范围内评估了它对设计的影响,介绍了一些战斗机敏感性评估方案,在小于失速迎角范围内,用于表征俯仰敏捷性的参数有指向裕度(PM),相对能态(V/Vc)和作战循环时间(CCT),用于表征滚转敏捷性的参数有后向间隔距离(RSD),在大于失速迎角范围内,确定出的关键性能参数为迎角变化率能力,以较大的迎角变化率进入的过失速机动在发射位置具有更长的时间-这是一个性能优势,形成俯仰和偏航矢量控制功率需求设计曲线的假设前提是仅使用推力矢量就有可能实现过失速迎角下飞机的操纵,讨论了应用敏捷性(一般情况下和过失速情况下)方案对未来战斗机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飞机的敏捷性与格斗效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结合飞行安全和作战效能需求,对过失速战斗机的大迎角/过失速迎角下俯敏捷性指标及纵向控制效能需求进行了研究.为了满足飞行品质和过失速敏捷性指标要求,采用非线性动态逆方法设计了某推力矢量飞机快回路和慢回路飞行控制律.在此基础上,根据过失速下俯敏捷性和滚转敏捷性指标要求,对所需的最小俯仰推力矢量偏角进行了计算分析,所得结果对先进战斗机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概述了缩比为28%、遥控X-36飞机的技术验证方法,特别是对达到验证目的减少费用的那些决策。介绍了由此而引起的飞机、地面站和试验的方案。评审了X-36的试验计划,重点集中在允许快速的系统验证和包线扩展的试验技术上。最后讨论了试验计划的结果及其对研究机未来的影响。评审了遥控飞机优缺点。讨论了所选择的设计、研制和验证的工具。评价了试飞中使用的新技术及仍然使用的老经验。  相似文献   
18.
从战斗机敏捷性管理系统的飞行力学机理入手,分析了敏捷性管理系统的概念,比较了敏捷性管理系统与通常的迎角限制器各自的控制特点,讨论了敏捷性管理系统与转弯坡度及进入速度的关系,以一架第三代战斗机为例,计算并讨论其能量机动图。结果表明,敏捷性管理系统对速度消散率进行了限制,因而延缓了飞机迎角的增大,提出了飞机的持续机动能力,有利于战斗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19.
采用飞机纵向运动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和线化模型分别进行数字仿真,确定俯仰瞬态的敏捷性尺度。结果表明在同样驾驶员操纵规律输入下,两种模型仿真获得的敏捷性尺度相当接近。然后采用线化模型来研究俯仰敏捷性与飞行品质的关系。最后导出了近似计算俯仰敏捷性尺度的公式。  相似文献   
20.
曹光前 《飞行力学》2001,19(3):45-48
针对大配平角误差起始条件下导弹捕获高机动性目标问题,分析了一解非线性末制导运动,得到了稳定性充要条件,基于滑模态控制技术,综合了一种新型的梆-梆末制导律,它是一般非线性末制导运动方程的通解,相对于线性二次型解具有明显的优点:不需目标加速度和剩余时间信息;能够在各种起始大配平角误差条件下收敛。最后给出的仿真算例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该制导律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