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36篇
航空   314篇
航天技术   16篇
综合类   42篇
航天   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介绍了采用端弯技术对某型高压压气机的静子叶片重新设计后获得的良好效果,分析了端弯叶片对压气机特性的影响。提供了较详细的试验数据,对多级压气机设计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3.
钢筋混凝土梁的配筋率是影响承载力的主要因素,配筋率的变化会使粱的承载力和受力性能都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对新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的对比,对新旧规范的取值调整进行了理论分析,为广大工程设计人员加深对新规范的理解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4.
S弯扩压器内旋流的自动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旋流的自动抑制意在建立一控制系统对飞行中进气道内旋流进行实时控制,以求在各种飞行状态下,进气道内旋流均较小.文中首先对旋流的监控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给出了监控参数与旋流之间的关系及控制措施对其关系的影响.接着建立了一套简单的旋流自动抑制系统,其中以进口段可调导流叶片作为控制措施,用步进电机带动叶片转动,通过对旋流状态的监测,由一台386微机计算、比较并调整叶片的角度.实验证实,该系统工作正常,当气流攻角不断变化时,自动抑制系统不断调整叶片角度.对抑制前后旋流的测量表明,该系统可在各种攻角情况下对旋流进行有效抑制,抑制后的旋流不再有明显的单涡旋流特征,当攻角|a|≥40°时旋流可减少70%左右.  相似文献   
95.
旋流的自动抑制意在建立-控制系统对飞行中进气道内旋流进行实时控制,以求在各种飞行状态下,进气道内旋流均较小。文中首先对旋流的监控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给出了监控参数与旋流之间的关系及控制措施对其关系的影响。接着建立了一套简单的旋流自动抑制系统,其中以进口段可调导流叶片作为控制措施,用卞进电机带动叶片转动,通过对旋流状态的监测,由一台386微机计算、比较并调整叶片的角度。实验证实,该系统工作  相似文献   
96.
自由曲面型腔粗加工刀轨生成算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运用环切方式进行型腔类零件的分层加工时,预钻孔位置和刀具运动轨迹规划直接影响编程的繁简及切削效率。文中提出了一种型腔环切刀轨生成算法,使得在一个连通加工区域里只需抬刀一次,保证在相邻等距环的过渡时不发生干涉。预钻孔的位置可在加工区域里灵活选择,取消了对预钻也位置的限制。该文设计并实现了切除等距环尖角处未加工到的残留区域算法。算例表明,文中提出的方法易于实现,结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97.
一种S弯进气道的设计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导弹总体几何尺寸的严格限制下,通过特定中心线形状和沿程面积变化规律的控制,完成了一种大偏距短扩压的亚声速进气道的设计,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导弹的气动阻力特性。本文还进行了风洞实验研究,得到了进气道的性能参数、速度特性、攻角特性和侧滑角特性,结果表明该进气道具有良好的气动性能(总压恢复系数大于0.98)。进气道的出口总压图谱表明,前急后缓的中心线形状与前急后缓的面积变化规律的组合对出口总压的均匀分布不利。本研究为S弯进气道的设计和应用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8.
在铣削型腔尖角加工过程中,当环切法加工的行间距离比较大时,型腔尖角处将会出现加工残余.由于刀具与工件的接触线增加,使得尖角处铣削力增大.因此,采用了双圆弧过渡来处理型腔中的尖角,该方法能保证以尽可能大的行距走刀,缩短了加工时问,提高了加工效率,同时还可以清除尖角处的残余留量.尖角处刀具轨迹进行合理优化后,刀具沿着改进的轨迹快速运行,满足了高速铣削型腔的加工要求.最后,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
为了探讨某S弯进气道出口畸变在其后风扇级内的演变过程以及对风扇级性能的影响,在单独对该进气道进行抽吸控制数值研究并优选出最佳方案后,将最佳方案应用到进气道加风扇级的全流道,进而展开全流道数值研究,着重探讨了抽吸控制前后风扇级性能及内部流场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吸气后风扇级整体性能有较大幅度提升,堵塞流量及最大效率分别增加约0.63%和0.57%;进气道出口低能流体在接触转子之前始终聚集在沿程截面底部,所占区域面积沿流向逐渐减小;接触转子至动叶前缘区间内,畸变流体沿动叶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发生偏移,最终覆盖约3个流道;静叶中畸变流体所处流道内的静叶吸力面发生严重的流动分离,且分离主要发生在50%叶高以下,吸气后略有减弱.   相似文献   
100.
姚宏  周逊  韩万龙  王仲奇 《推进技术》2016,37(11):2065-2071
为研究弯叶片对叶片水蚀的影响,以一湿蒸汽级为对象,基于数值方法对五种弯扭设计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也研究了降低汽轮机叶片水蚀的措施,结合汽轮机的实际工况,基于美国WESTHOUSE公司的水蚀评估标准,研究了几种弯叶片的流场与水蚀危险性。研究结果表明,弯叶片通过改变流场结构可有效地降低水蚀危险性。与传统叶片造型方式相比,采用尾缘积迭方式构造叶片时可降低水蚀系数40%以上;正弯叶片会增加叶片水蚀危险性,反弯叶片虽然可降低顶部水蚀系数但却增大了中部水蚀系数;根部正弯、顶部反弯15°设计弯叶片在维持中部较低的水蚀系数的同时,可降低顶部水蚀系数60%左右;弯叶片通过改变径向压力分布改变了湿度分布,从而改变了水蚀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