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篇
航空   78篇
航天技术   2篇
综合类   5篇
航天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首先研究了民机衬套修理技术对金属结构疲劳性能的理论影响,得出了主要影响参数,包括衬套孔径和衬套初始干涉量;然后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建立了关于典型连接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在不同衬套孔径和初始干涉量条件下,连接结构衬套孔边的最大径向压应力变化趋势;最后设计了若干组试片级疲劳试验,研究了衬套孔径和衬套干涉量对细节疲劳额定值(DFR)的影响,得出了当前工艺水平下的定量疲劳影响结论。  相似文献   
82.
开缝圆柱绕流作为钝体绕流研究的分支,具备很强的应用前景,但是对其复杂的流动现象的物理本质的理解仍不完善。本文采用流动显示技术和粒子成像测速技术(PIV),探究缝隙对开缝圆柱流场结构的影响,在数据处理方面采用本征正交分解(POD)方法对开缝圆柱流场信息进行了重建。实验研究表明:在一定雷诺数范围内,开缝圆柱缝隙的存在从根本上改变了圆柱绕流近区尾流的结构;开缝圆柱脱落涡的脱落频率对开缝圆柱缝隙倾斜角具有一定的敏感性,随着缝隙倾斜角的增大其斯特劳哈尔数逐渐变大,对比发现开缝圆柱狭缝比(缝隙/直径)为0.15时较0.10的斯特劳哈尔数具有更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3.
在设备维修过程中,拆轴承、卸衬套是司空见惯的,而盲孔中的衬套的退出就比较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设计制作了拔盲孔衬套工具,经过长时间的生产检验,证明效果很好。 该工具由弹性勾爪螺母、螺栓顶杆、止动扳手以及旋转扳手等主要部件构成(图1)。  相似文献   
84.
85.
涡轮叶片尾缘开缝喷气的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某涡轮叶栅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涡轮叶片尾缘不同喷气形式对叶栅性能的影响。应用一维源项喷气模型,结合涡轮叶栅流场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喷气形式下涡轮叶栅流场细节。计算与试验结果显示:两种开缝形式下,喷气比例对叶片表面参数以及出口气流角影响不大,但能量损失系数随着喷气比例的增大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对开缝时,喷气引入吹除了附着在叶片尾缘的漩涡,并增强了尾迹与主流的掺混过程;半开缝时,喷气的引入仅吹除了附着在开缝处的漩涡,对于尾缘处流场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6.
刘一兵  孟仲伟 《航空学报》1998,19(5):585-587
介绍了复合材料层板机械连接孔一种衬套强化工艺方法的应用性研究结果。实验分析表明,采用衬套连接技术能够有效改善和提高复合材料连接孔的原始疲劳品质及其耐久性寿命,并具有稳定的寿命增益比。通过改变衬套材料与装配方法,获得了孔的不同疲劳损伤变形对比结果。初步实现了复合材料连接强化技术的可行性尝试。  相似文献   
87.
综述了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和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PMR型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及其在成熟发动机型上的应用情况,论述了聚酰亚胺复合材料衬套的制备技术、典型产品和研究进展,指出降低成本、提高耐热性、改善工艺稳定性、建立材料数据库是未来航空发动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产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8.
大型民机高升力构型多采用多段式增升装置,大迎角飞行时,前缘缝翼上表面可能出现流动分离,造成缝翼尾迹流区迅速增厚,加剧缝翼与下游翼段气流的交混作用,导致各翼段环量减小、升力下降,最终发展为失速。针对多段式增升装置大迎角失速问题,本文基于有限体积RANS方法,研究了前缘缝翼开缝改善增升装置失速特性的作用机理与参数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前缘缝翼开缝可有效推迟缝翼流动分离的发生,抑制缝翼尾迹区发展及缝翼与下游翼段附面层气流的交混,减缓对襟翼流动的不利影响,显著改善增升装置失速特性;开缝位置及射流出口方向对前缘缝翼流动的控制效果影响明显,应根据前缘缝翼形状和工作状态合理设计前缘缝翼开缝方案,以便获取更好的气动性能收益。  相似文献   
89.
为深入研究翼型开缝抑制翼型吸力面流动分离的被动流动控制技术,在探讨开缝依据的基础上,针对NACA4421翼型设计了7种缝道构型,并给出了缝道构型之间的几何联系,对比分析了曲线、折线及直线3种形式的缝道对翼型失速的控制效果,发现曲线缝道能够显著提高翼型的最大升力系数和失速迎角;分析了曲线缝道构型升力系数“双峰”现象的机理,提出了一种新型导流片缝道构型,该构型利用“科恩达效应”能够全面改善基准翼型的失速特性,失速迎角推迟可达14°,最大升力系数提高122%,达到2.785,可为增升装置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