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6篇
航空   107篇
航天技术   9篇
综合类   15篇
航天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0 毫秒
31.
针对涡轮发动机隐身需求提出了一种进气导叶与吸波导流环一体化设计方法,确定了吸波导流环主要设计参数。将涡轮发动机中的导流支板等结构替换为进气导叶与吸波导流环一体化结构,并对两种结构气动性能与隐身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相比于原型支板,进气导叶与吸波导流环一体化结构雷达散射面积(RCS)在P波段平均下降1.55dB,L波段平均下降2.70dB,X波段平均下降10.23dB,而从气动性能角度,同样压比条件下,换算流量下降约1.7%~1.8%,总压恢复系数下降约0.04%~0.1%,而进气道出口总压畸变指数下降约0.2%。进气导叶与吸波导流环一体化结构可以明显提高进气系统隐身性能,而对气动性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2.
针对进气道内型面存在较大弯段而导致的流动分离问题,提出了一种对进气道出口弯段进行导流控制的概念,设计了3种不同的导流格栅方案,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对不同导流格栅方案的超声速进气道流动进行了对比分析,获得了不同导流格栅对进气道流场结构和工作性能的影响特性.结果表明:利用格栅对进气道进行导流控制,可以改善进气道出口弯段的流场结构和压力分布,避免进气道出口发生流动分离.通过对格栅型面进行优化可以显著改善进气道的工作性能,采用类翼型导流格栅的进气道性能改善幅度最大,马赫数为3.5条件下,其稳定工作裕度和出口总压恢复系数分别提高10.3%和9.8%,冷流内阻降低5.3%.   相似文献   
33.
34.
埋入式进气口是一种新型的动力装置舱冷却进气方式,传统的流量测量方式难以应用于该型进气口,因此需要借助数值仿真手段对该型进气口的进气性能进行研究。某航空动力装置舱分别采用了2种带格栅的埋入式进气口,其不同在于是否存在内侧导流板。以该型埋入式进气口为研究对象,按1∶1的比例建立三维进气口模型,借助CFD数值仿真软件,对比了导流板对埋入式进气口进气的影响,以及两种进气口的进气规律,其结论为埋入式进气口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针对调整出口导流叶片来减小吊架对压气机流场影响的方法,采用非定常数值模拟和实验方法,对分离式和一体化式吊架进行了研究。分离式吊架情况下,对减小扰动的作用不明显;一体化式吊架情况下,通过适当调整出口导流叶片安装角可以有效地降低转子后的压力扰动,改善流场。该优化方法适合于一体化式吊架。  相似文献   
36.
先进复合材料格栅结构(AGS)应用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具有空间点阵的先进复合材料格栅结构(AGS)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结构形式,在航空、航天结构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介绍了AGS优良的各项性能以及在美、俄等国航空、航天工程中的应用现状,着重描述了混合工艺法、模具膨胀工艺和拉挤 互锁格栅结构几种现行工艺方法,并对当前国内外针对格栅结构的力学性能和结构健康监测的研究进行了概述。最后提出了AGS进一步研究的工作展望。  相似文献   
37.
双下侧布局二元超声速进气道掺混气动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旅荣  郭荣伟 《航空学报》2007,28(6):1287-1295
针对一种冲压发动机用设计飞行马赫数范围为2.5~3.5的双下侧布局二元超声速进气道掺混气动特性开展了高速风洞实验和一体化数值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混和段内气流是通过两股气流的撞击以及横截面上二次流形成的旋涡不断掺混的,这也是混和段气流损失的主要原因.采用二元进气道的双下侧布局在整个混和段内气流除了在射流区内不均匀外,在1.5D截面至掺混段出口截面4.5D处慢慢趋向均匀.(2)掺混段出口截面与进气道出口截面总压恢复系数变化规律一致.随着来流马赫数和侧滑角的增大,掺混段出口截面总压恢复系数均是逐渐下降,而随着迎角的增大其总压恢复系数是提高的.(3)导流段损失和混和段损失均随着来流马赫数和侧滑角的增大而增大,整个掺混段损失增大.而随着迎角的增大,由于导流段损失逐渐下降,混和段损失变化不大,所以整个掺混段损失是降低的.(4)随着导流角的增加,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几乎未受影响,而掺混段的总压损失呈线性提高.研究范围内随着导流角的增大,气流导流段的总压损失几乎不变的,而由于径向速度分量增大,混和段损失增加,同时掺混出口截面承受反压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38.
周逊  韩万金 《推进技术》2003,24(6):537-542
在低速环形叶栅风洞上对具有后部加载叶型的常规直叶片叶栅和弯曲叶片叶栅进行了吹风实验,得到了两种叶栅的叶片和上、下端壁表面的静压系数分布及气动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后部加载叶型能够建立对应优良气动特性的叶栅内部三维压力场,同时采用弯叶片技术可进一步优化展向静压系数分布。  相似文献   
39.
格栅下游湍流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恒温热线风速仪在激波管中(来流条件To=290-315K,U∞=20-60m/s)测量了四种形状不同的格栅下游湍流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圆柱形格栅能产生较大的湍流度,其下游端流度随距离增加而减小,随来流雷诺数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40.
低速回流式风洞中拐角部位的流动损失占总损失的比重很大,该位置导流片绕流的流动状况对于流动损失有明显的影响。与常规的工程估算方法不同,风洞实验与数值计算相结合,并通过正交优化能够对不同工作条件下导流片流动及其性能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对特定的导流片找到了最佳的工作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