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3篇
航空   87篇
航天技术   26篇
综合类   6篇
航天   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水下推进器是水下航行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其转矩响应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滑模观测器位置检测的水下推进器直接转矩控制方法。该方法将一种双曲正切函数引入线反电动势(EMF)滑模观测器,并将该滑模观测器应用于水下推进器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中,使得驱动控制系统通过水下推进器线反电动势观测值进行扇区判别与转矩估计,从而获得6个离散的换相信号,实现无位置检测的水下推进器直接转矩控制。仿真试验表明:所提控制方法能够很好地观测线反电动势,提高转矩动态响应,减小系统抖振幅度。  相似文献   
82.
王小二  张宇航  张萌 《推进技术》2019,40(4):937-944
为了平衡某水下航行体前后转子的力矩,通过对前后转子进出口速度三角形的分析,提出采用对转式泵喷推进器的设计思路:在后转子叶片后加装导叶,从而保证推进器力矩整体平衡,同时导叶可以起到支撑导管的作用。在反三元设计方法基础上,对前后转子以及导叶之间的速度矩进行简单假设,完成叶片的参数化设计。通过计算流体力学分析,对所设计的泵喷推进器在全附体条件下进行性能计算。结果表明:设计航速下,所设计的泵喷推进器在前后叶片收到功率相差20%的条件下,通过导叶的平衡,推进器整体不平衡力矩缩小到了1.8N·m,占总力矩的比例从4.6%降为0.4%,完成了航行体推进器力矩的平衡,验证了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3.
基于横向二次射流的水下推力矢量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一种基于横向二次射流的水下推力矢量技术,通过二次射流的横向速度场诱导主流发生偏转,建立了推力矢量偏角与流速偏角的数学关系,证明了通过主流偏转实现推力矢量偏转的有效性。通过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不同二次射流深度、不同二次射流/主流体积比及不同二次射流/主流速度比条件下主流偏转角度变化。结果显示:随着二次射流深度的增加,主流受到壁面阻碍作用增强,因而偏转角度减小。随着二次射流/主流体积比的减小,出口负压区所占比例减小,主流偏转角度增加,且当体积比减小到一定值后,负压影响可以忽略,主流不再随体积比而变化。主流偏转角度随速度比增加而增加,且在速度比一定的条件下,速度数值的变化对主流偏转没有影响。设计了一种主流为圆形射流的水下矢量推进器,对其数值分析结果揭示:当位于射流中剖面同侧的二次射流全部作动时,主流可以取得最大的偏转角度,且主流的偏转方向可以通过使不同的二次射流组合处于作动状态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84.
某型飞机干扰吊舱发生接收信号传输通道断路故障,对该故障进行研究分析,查找故障原因,制定改进办法,为修理、研究等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
高航速时喷水推进器进流导管背部流动发生分离,加剧了喷泵的进流畸变,导致推进性能下降。本文提出在进流管上布置射流旋涡发生器(VGJ)抑制进流管的流动分离,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射流孔位置、射流角度、射流流量等射流参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经参数优选后,布置在背部流动分离点前的VGJ、射流角度10°、射流流量是出流流量的2.3%时,进流管出流的不均匀度系数、旋流度、总压畸变指数分别降低35.18%,60.62%,46.42%,总压恢复系数提高了18.07%。VGJ的流动控制作用明显,工况适应性较好,为喷水推进器采用主动流动控制提升推进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6.
机载吊舱电动逆升压式空气循环制冷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机载制冷系统可为电子设备提供制冷.由于机载吊舱的特点,机载吊舱制冷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与传统机载制冷系统差别很大.介绍了现有机载吊舱空气循环制冷系统的不同方案,针对其制冷量偏低、无地面制冷能力等不足,提出了2?kW等级高速电机驱动的逆升压式空气循环制冷方案,详细阐述了其设计思想、工作原理和组件结构设计方法,并进行了制冷性能及性能代偿损失计算.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系统结构紧凑,耗电量小,工作可靠,可提高制冷性能.该系统受飞机飞行状态影响小,可提供地面冷却能力,是一种较有应用前景的机载吊舱环境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87.
不久前,实践九号A星携带的离子电推进系统首次点火成功,稳定工作3分钟,随后又进行了第二次点火,稳定工作了近4分钟,实践九号A星离子电推进系统飞行试验取得了开门红。40年磨一"箭"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卫星上使用离子电推进系统。这个离子电推进系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0所研制,从预研到成功上天,该所的科研人员整整花费了40年的时间。整个离子电推分系统包括1个推进剂贮存  相似文献   
88.
美国航空喷气公司日前宣布,其为标准-3BlockIB导弹项目研制的推进器固体姿轨控系统(TDACS)在通过高级热燃烧试验之后,已经成功完成了鉴定试验。标准-3导弹项目由美国导弹防御局管理,雷锡恩公司为其总承包商。TDACS的最后一项鉴定试验是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的航空喷气公司总部进行的难度测试。一共五台TDACS经受了严格  相似文献   
89.
吊舱的雷达散射特性决定了飞艇的隐身性能。为得到最优的设计方案,需要综合计算各种方案吊舱的雷达散射截面值。本文提出了采用多截面曲面对飞艇吊舱数字化建模的原理和通过形状因子描述吊舱脊线的方法,推导出利用物理光学法估算吊舱雷达散射截面的公式并总结了程序流程。通过典型吊舱分析了飞艇的隐身性能,结果表明:采用形状因子对吊舱的数字...  相似文献   
90.
介绍了直升机空中加油技术的作用和重要意义,通过对直升机空中加油技术现状的分析,展望了直升机空中加油技术的发展前景。重点介绍了直升机空中加油技术并结合我国空中加油技术及航空产业现状,提出了直升机空中加油技术的发展对策,为我国发展直升机空中加油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