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1篇
  免费   190篇
  国内免费   146篇
航空   896篇
航天技术   110篇
综合类   126篇
航天   16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文章介绍应急救生伞 (以下称救生伞 )设计的一种新思路。它有别于现有的救生伞 ,如美国C- 9伞 ,英国的GQ伞和我国的救生— 10型伞 ,也不同于加拿大欧文航空航天公司的充气自动调节伞 (以下称AIM伞 ) ,而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思想 ,全新的结构 ,值得我们去探讨  相似文献   
992.
鱼骨柔性翼作为一种性能优越的主动变弯度机翼机构形式,具有弦向抗弯刚度低、翼型厚度方向刚度高的特点,其在进行大弯度主动变形时结构存在较强的几何非线性且气动弹性效应显著。针对传统线性静气动弹性分析方法并不适用于鱼骨柔性翼段的气动弹性分析问题,以Bristol大学的公开鱼骨柔性翼段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曲面涡格法(VLM)和非线性有限元耦合的非线性静气动弹性方法,以及传统气动弹性分析中常用的平面涡格法和线性有限元耦合的线性静气动弹性方法,分别对鱼骨柔性翼段进行大变形下的静气动弹性分析,并进行结果对比。对比验证了所用曲面涡格法与XFOIL软件气动计算结果。算例结果表明:鱼骨柔性翼段大变形下气动弹性效应显著,相比传统线性静气动弹性分析方法,非线性静气动弹性分析方法得到的鱼骨柔性翼段在大变形状态下升力系数最多减少8.28%,力矩系数最多减少6.86%,且能准确快速得到真实变形结果,更具有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3.
采用分离涡模拟方法对双缝激波诱导推力矢量喷管的三维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原始流场的流线、压力系数分布.运用傅里叶模态分解技术对喷管对称面压力系数进行模态分解和时间演化.结果表明:双缝激波诱导推力矢量喷管的流场中包含两个模态,一阶模态主要表现为下游二次流口激波处和尾流上剪切层处的压力振荡,二阶模态主要表现为剪切层处涡的脱...  相似文献   
994.
随着民机市场对大型客机的要求不断提高,增升装置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增升装置可以有效地提高飞机起降阶段的升阻性能。传统增升装置主要包括前缘下垂、前缘缝翼、后缘襟翼等。增升装置外形复杂,设计难度大,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多种增升装置之间的相互影响,还要考虑如何在不破坏干净构型气动外形的基础上实现增升装置的设计,并且增升装置外形精度对气动性能的影响极大,因此需要对其气动外形参数化设计方法进行研究。一套有效的增升装置气动外形参数化设计方法可以极大提高设计效率,缩减研发成本。基于NURBS曲线的可塑性和可控性,提出一种多段翼切割曲线参数化设计方法,实现了对多种干净构型增升装置的成形设计,并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通用性。  相似文献   
995.
996.
高文智  李祝飞  曹绕  曾亿山  杨基明 《推进技术》2019,40(11):2488-2497
为指导V形溢流唇口下游的进气道内部流动分析,采用数值模拟开展V形尖前缘对二维斜激波入射平板边界层流动的影响研究。以气流偏转角6°的二元楔面为基准激波发生器,设计了展向气流收缩角α(0°~60°, 0°对应二元构型)的V形前缘构型,开展对比研究。结果表明,V形前缘构型使得激波入射位置沿展向不均匀、流动具有明显三维特征,并且干扰区壁面压强上升、分离区尺度明显增大。在α=0°~60°范围内,干扰区流动的不均匀程度、分离区尺度随α增大单调增加。进一步分析表明,V形前缘构型干扰具有中间平直、侧边斜掠的耦合入射特性,体现为对称面壁面压强符合自由干扰理论,侧边斜掠入射区参数符合斜掠干扰的锥形流特征。对比二元与α=45°构型的无粘模拟结果,V形前缘会诱导展向两侧对称的斜掠激波、并在对称面相互干扰产生平直的“桥”激波,这使得激波入射位置沿展向不均匀并偏向下游。其中对称面处平直入射激波压升比(2.49)高于二元构型结果(2.24),侧边斜掠激波强度与二元构型基本一致。这些因素综合导致V形前缘构型的分离尺度增大。  相似文献   
997.
背撑发动机进排气对翼身融合民机气动特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翼身融合(BWB)背撑发动机布局民机的发动机与机体流动干扰问题,以项目团队研究的某BWB布局民机方案为研究对象,采用CFD方法研究了发动机进排气对全机低、高速气动特性的影响规律及其流动机理。结果表明:进排气效应主要影响飞机的高速阻力特性,随着发动机进气流量的减小,机体/短舱之间流动干扰加剧,机体零升阻力增加;进排气效应对低速状态升力和俯仰力矩的影响主要由发动机的抽吸作用对机体表面流动的干扰引起。发动机不同的进气流量会对全机的升阻力特性产生较大影响,在BWB布局机体/发动机一体化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机体与动力装置之间的干扰影响,同时权衡不同进排气状态对机体和发动机当地流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8.
王刚  张明辉  毛俊  桑为民  陈真利  王龙  张彬乾 《航空学报》2019,40(9):623045-623045
为满足翼身融合(BWB)民机增升装置简单、高效的设计需求,以配置三段高升力系统的BWB民机增升构型为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下偏扰流板技术的增升机理与设计原则。研究结果表明,设计合理的下偏扰流板能够将BWB民机增升构型设计点升力系数提高约20%;其增升机理集中体现为对缝道射流、流场能量分布、环量及其分布的控制作用。其应用于BWB民机增升装置的设计原则为:扰流板偏转后上表面延长线应与襟翼上表面相切,控制缝道宽度使增升装置环量增大并前移,控制扰流板偏度避免扰流板内段过早分离。研究还表明,受增升装置三维效应影响,扰流板下偏翼型上洗作用越强,则相应三维增升装置升力损失越大,并呈近似线性变化规律。下偏扰流板改造简单,且有助于简化襟翼作动机构,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增升技术,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9.
扑翼获能器是一种模仿飞鸟振翅扑动的新型获能装置.为提高扑翼的获能效率,建立了一种带有尾缘襟翼的扑翼模型,且该种襟翼在扑翼运行过程中始终向翼型压力面偏转,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求解了二维不可压缩非稳态Navier-Stokes方程.在雷诺数Re?=?4.7×105的工况下,分析了尾缘襟翼对扑翼流场的作用机理,并与原始翼型扑翼进行了对比.同时,还研究了翼型厚度对具有尾缘襟翼扑翼获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扑翼升沉力做功占其获能的主要部分,应用尾缘襟翼后,扑翼的升沉力在整个扑动周期内都得到了提高,并且升沉力与升沉速度的协同性获得改善;尾缘襟翼对扑翼获能效率的提高作用在高频率下效果最为明显,最多可以得到23.5%的相对提升;此外,翼型厚度影响着扑翼前缘涡的演化,翼型厚度增加,前缘涡的生成受到抑制,扑翼获能效率则随翼型厚度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规律,因此存在最佳翼型.  相似文献   
1000.
为研究翼反角变化对高压捕获翼构型高超声速气动特性的影响,基于一种双翼面、单支撑、翼身组合布局的高压捕获翼概念构型,以飞行马赫数6,飞行高度30 km为计算状态,捕获翼和机体三角翼上/下反角为设计变量,结合均匀试验设计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和Kriging建模方法,探寻了升阻特性、纵向和横航向稳定性随翼反角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升力、阻力及升阻比随翼反角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且对上反角变化更加敏感;小攻角时,翼面上反会明显降低升阻比,而下反会使升阻比先略微增大后缓慢减小;大攻角时,翼反角对升阻比的影响较小;纵向稳定性主要受三角翼反角的影响,三角翼上反时,纵向稳定性降低,下反时,纵向稳定性基本不变;翼面上/下反都会提高航向稳定性,但下反的效果更明显;翼面上反会提高横向稳定性,下反则降低,但大攻角飞行时,三角翼上反角过大可能会导致横向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