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6篇
航空   87篇
航天技术   38篇
综合类   38篇
航天   4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Data assimilation is becom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ol for understanding the near Earth hazardous radiation environments. Reanalysis of the radiation belts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the electron acceleration mechanism and distinguish local acceleration from radial diffusion. However, for any practical applications we need to determine how reliable is reanalysis, and how significant is the dependence of the results on the assumptions of the code and choice of boundary conditions. We present the sensitivity of reanalysis of the radiation belt electron phase space density (PSD) to the assumed location of the outer boundary, using the VERB code and a Kalman filter. We analyze the sensitivity of reanalysis to changes in the electron-loss throughout the domain, and the sensitivity to the assumed boundary condition and its effect on the innovation vector. All the simulation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for all assumed loss models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show that peaks in the phase space density of relativistic electrons build up between 4.5 and 6 RE during relativistic electron flux enhancements in the outer radiation belt. This clearly shows that peaks build up in the heart of the electron radiation belt independent of the assumptions in the model, and that local acceleration is operating there. The work here is also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 performing reanalysis using observations from current and future missions.  相似文献   
52.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磁强计,该磁强计用具有零磁滞伸缩系数的非晶态合金薄带作为探头铁心,多谐振荡回路作为磁强计电路。它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频率响应范围大(0~5kHz)等优点。给出了该磁强计的工作原理,并对其在星载部件测试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53.
洛尔定理的推广和柯西中值定理的证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洛尔定理进行了推广,并给出了柯西中值定量的三种证法。  相似文献   
54.
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使得文明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通过从人格塑造过程中的素质养成问题、素质所具有的特征出发,探讨礼仪文化的意义和底蕴,从而提醒人们在进行素质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对外在的表现形式礼仪的重视,以培养和塑造出人们的良好素质。  相似文献   
55.
研究定常态恒温热源热机循环性能,导出内可逆卡诺热机和布雷顿热机的最佳功率、效率关系和最大功率及相应的效率界限,并对这两种热机循环的最优性能进行了比较。理论分析表明,只有当工质的热容率趋于无穷大时,布雷顿循环才能达到卡诺循环的性能。数值计算显示,当布雷顿循环的工质热容率为高、低温侧换热器的热导率总量的1.5倍时,布雷顿循环的功率已为卡诺循环功率的99%以上。  相似文献   
56.
针对目前在雷达天线控制系统中采用数字PID控制存在超调量大、响应时间长等不足,分析比较了数字PID控制和模糊控制的不同特点,介绍了模糊控制在雷达天线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7.
晃动基座上捷联式惯导系统的对准与标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信  倪永锡 《航空学报》1988,9(8):338-345
 本文提出了一种粗对准姿态阵的实时修正和最小二乘估计相结合的捷联式惯导系统在晃动基座上的对准方法。给出的算法在几种不同的晃动条件下进行了仿真计算,并和经典的陀螺罗经对准法作了比较。结果说明这种方法有效地改善了捷联惯导系统在晃动条件下的对准性能。在同样的模拟环境下,与罗经对准法相比,方位对准时间缩短将近一倍。  相似文献   
58.
根据《JJG2 2 7- 80标准光学高温计检定规程》的规定 ,在检定标准光学高温计所用仪器设备的技术条件下 ,讨论了标准光学高温计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相似文献   
59.
在大攻角空气动力学中,三维、非对称流场的密度显示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描述在超声速风洞中,应用光学纹影干涉层析术,显示大攻角钝锥的三维密度场的过程,  相似文献   
60.
共轴刚性旋翼高速直升机由共轴反转的两幅旋翼实现悬停和爬升,由尾推进桨实现高速前飞,旋翼不需要倾转,相对倾转式旋翼机可靠性更高,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共轴反转传动系统是共轴刚性旋翼高速直升机的关键传动部件。本文分析了共轴反转传动系统构型原理;针对共轴反转输出功能需求,将共轴反转传动系统分为以圆柱齿轮为基础、以锥齿轮为基础、以面齿轮为基础和以差动轮系为基础实现共轴反转输出的4类传动系统构型。分别论述了4类共轴反转传动系统构型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主要特点和型号应用情况,为不同需求共轴式直升机的传动系统构型选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