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3篇
  免费   648篇
  国内免费   332篇
航空   1808篇
航天技术   484篇
综合类   255篇
航天   82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149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65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205篇
  2010年   208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Using hydrous aluminum chloride (AlCl3·6H2O) and silicon ethoxide (Si (OC2H5)4) as raw materials, a kind of nano-sized mullite powder was synthesized with the sol-gel process at the medium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The microstructures of the alumina-silica binary aerogel and calcined nano-sized materials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thermogravimetry-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TG-DT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X-ray diffractometer (XR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ullitization of Al2O3-SiO2 in gel starts from about 1 000 ℃ and its formation of mullite takes place in the range of 1 100 ℃-1 250 ℃. The size of the nano-sized mullite pow-der calcined at 1 250 ℃ is measured to be about 30 nm.  相似文献   
962.
为了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在设计状态和非设计状态下的性能,建立压气机、涡轮及换热器等主要部件的部 件模型。给出各部件在共同工作时需要满足的平衡方程,同时建立求解稳态特性计算模型的非线性方程组,进而发展出1 种超临 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非设计点性能计算方法和对应程序。针对简单布雷顿循环和再压缩布雷顿循环分别建立2 种模型,并计算 分析了转速、压气机和涡轮进口温度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计状态下,再压缩布雷顿循环的效率高于简单布雷顿循 环的效率;在非设计状态下,再压缩布雷顿循环的性能降低速率更快。  相似文献   
963.
为了给高温升燃烧室出口温度场测量提供技术支持,以某高温升5 头部扇形燃烧室试验件为试验平台,分析双铂铑热 电偶、铱铑热电偶和燃气分析3 种测温方法对高温升燃烧室温度场试验结果的影响。在油气比为0.027、0.030、0.033 和0.037 下,利 用3 种测温方法获得燃烧室出口的平均温度、热点温度、出口温度分布系数和径向出口温度分布系数,并与理论温度进行对比。结 果表明:燃气分析、双铂铑热电偶和铱铑热电偶测量的温度分别比理论值高0~1.1%、低3.0%~3.5%和低5.0%~6.5%,3 种测温方法 所获出口温度场品质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964.
ADS-B是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的缩写,是一种新兴的民航运行监视技术。ADS-B OUT是ADS-B的基本工作模式,其工作原理是基于全球导航卫星定位系统(GNSS)获取航空器位置信息,由飞机飞行管理系统自动地将飞机的位置、速度、姿态等关键信息使用ADS-B发射机,通过地空数据链以广播形式发送给相关的地面站/地面数据中心等。ADS-B OUT模式的功能由机载ADS-B设备和ADS-B地面设备共同实现,机载ADS-B设备作为机载监视设备,必须符合相关适航条款和规范的要求。本文概括地介绍了ADS-B技术,对ADS-B的背景、工作原理和优点进行了阐述,对与机载ADS-B设备相关的适航条款、规范进行了梳理和归纳,研究并整理了适用的主要的符合性验证方法,对试验中应重点关注的试验项目和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机载ADS-B设备的发展和相关的适航验证方法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965.
先进复合材料在民用飞机中的大量应用带来了突出的减重优势和经济效益,同时对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和成型质量提出了高标准要求。针对先进复合材料在民用飞机中的应用,介绍了国内外先进的大型民用飞机中典型复合材料构件的制造方案,并按照过程质量控制要求,从原材料、工艺过程及产品检验三方面进行了复合材料构件制造过程质量控制分析。分析表明,发展基于自动化的先进复合材料整体成型技术并实现复合材料制造过程的高水平控制,对满足民机适航性和经济性的高标准要求、实现复合材料在民机领域的大规模应用与批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66.
柏鹏  王玉冰  梁晓龙  张佳强  王维佳 《航空学报》2020,41(10):23912-023912
未来战争对体系作战的需求不仅仅是靠规模"以量取胜",更要有战术上的智谋"以活胜僵"。通过干扰敌方对我方的意图推断,甚至设计出让敌方相信的假意图,能够在双方的博弈中塑造态势,取得先手,从顶层设计和战术策略上掌握主动权。运用无人机对敌方组网雷达进行航迹欺骗就是一种有效的对抗手段,能够在实现对敌探测的同时,消耗敌方雷达组网的计算资源,干扰敌方雷达及幕后指挥员对我方作战意图的推断,同时提高己方态势感知能力和生存力。本文首先介绍了航迹欺骗干扰的概念,并以时间为序,分类梳理了国内外各研究团队在航迹欺骗领域取得的技术成果;然后针对航迹欺骗干扰的特点,详细分析了虚假航迹设计和生成、由不确定性误差导致的估计问题、延时转发策略和同源检验准则、以及动力学约束问题等4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难点;最后展望了航迹欺骗的应用前景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67.
张浩  肖勇  杨朝旭  张睿  许斌 《航空学报》2020,41(z2):724271-724271
故障检验与隔离是利用联邦滤波实现组合导航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技术。针对常规残差卡方检验法对于慢变故障检验效果差,以及状态卡方检验受到初值误差、系统噪声和建模误差影响导致子系统被频繁隔离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SINS/GPS/ADS/DVL组合导航系统故障检验算法。该算法采用2个状态推进器交替地对滤波数据进行重置,避免状态递推器被未检测出来的故障污染。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算法能够有效提高故障检验的灵敏度,增强组合导航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68.
刘峰博  蒋城  马涂亮  梁益华 《航空学报》2020,41(5):623372-623372
从工程应用角度出发,对离散伴随压力分布反设计优化方法在宽体客机机翼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三维构型伴随压力分布反设计与伴随优化相结合的优化设计思路,促进了离散伴随气动优化设计方法的工程化。首先,针对CRM机翼构型进行了三维压力分布反设计,验证了离散伴随压力分布反设计在三维问题中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其次,应用提出的新的优化设计思路,在某宽体全机构型两点气动优化结果的基础上,引入压力分布反设计约束方法,改进了机翼压力分布和低马赫数的阻力蠕增特性,并取得了不错的减阻及阻力发散特性提升效果,提升了优化构型的工程适用性。  相似文献   
969.
宁晓琳  梁晓钰  孙晓函  王帆  王龙华  房建成 《航空学报》2020,41(8):623536-623536
星光折射天文导航是一种重要的地球卫星自主导航方式,量测量是影响其导航精度的重要因素。在地球卫星星光折射导航中,折射视高度、星光折射角、折射星像素坐标(折射星矢量)是3种常用的量测量,结合星光折射导航的基本原理重点介绍了这3种量测量的获取方法和量测模型,通过仿真和可观性分析比较了相同条件下3种量测量的导航性能。仿真结果表明,由于折射星像素坐标可以同时反映星光折射的大小和方向可观性高,而星光折射角和折射视高度仅能反映星光折射的大小,无法反映其方向可观性低,因此折射星像素坐标的导航性能优于星光折射角和折射视高度。此外,本文也对星敏感器精度、卫星轨道高度、星敏感器安装夹角3种因素对3种方法导航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70.
第二代490N轨控发动机研制及在轨飞行验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490N液体火箭发动机被广泛使用于航天器远地点机动入轨或者为其他轨道机动提供推力。我国第一代490N发动机真空比冲为304.7s,曾经成为制约我国航天器寿命上台阶的技术瓶颈,因此开展了基于铌合金材料的高性能第二代490N发动机研制工作,比冲提高10s。对第二代490N轨控发动机的研制和在轨飞行验证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第二代490N发动机研制过程中突破了高性能喷注器、耐高温材料及涂层、发动机头部喷注器法兰和燃烧室壁面结构温度控制、抗高量级力学环境能力以及热防护罩等多项关键技术,真空比冲达到了317.8s,单台发动机累计199次启动工作寿命40000s以上,工作性能达到国际同等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