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7篇
  免费   489篇
  国内免费   235篇
航空   1337篇
航天技术   294篇
综合类   174篇
航天   57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旋转捷联惯导系统采用旋转调制误差补偿技术对陀螺仪和加速度计误差进行调制,可以提高系统导航精度。在简要分析旋转调制误差补偿机理基础上,研究了单轴旋转方案中载体常值旋转和周期旋转2种角运动模式对导航误差的影响。结果表明:载体特定角运动对旋转捷联惯导的误差补偿效果有一定影响,且单轴正反转停方案中误差补偿效果所受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92.
建立了雷达模拟器中目标、地物杂波、海杂波、气象杂波的信号强度计算模型,根据相对运动关系解算出各目标与杂波信号的强度,并按时间流程存储在对应的数据表中,从而信号源将产生相应强度的信号注入雷达模拟台,以便后端雷达模拟台能在雷达威力覆盖范围内准确地显示出目标与杂波强度变化。通过仿真软件在雷达训练模拟器中的功能测试,实现了目标与杂波仿真效果,满足了雷达模拟训练的要求。  相似文献   
993.
S/VTOL 战斗机及其推进系统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短距起飞/垂直降落战斗机集固定翼和旋翼飞机的优势于一身,由于其出色的性能一直广受关注,但由于技术难度大,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仅有3型战斗机真正装备部队使用,分别是英国"鹞式"战斗机、前苏联雅克-38战斗机和美国F-35B战斗机。按照短距起飞/垂直降落战斗机推进系统提供升力和推力的方式,将其推进系统分为共用型、组合型和复合型3种类型。介绍了3种短距起飞/垂直降落战斗机推进系统的工作原理、应用和发展,并分析了其优缺点,给出了推进系统研制发展的启示及建议。  相似文献   
994.
针对脉冲跟踪测量雷达普遍存在的远距离弱信号检测能力不足的问题,基于PD(PulseDoppler,脉冲多普勒)雷达的杂波抑制与信号处理技术,提出脉冲雷达中的弱信号检测方法;详细分析了在脉冲跟踪测量雷达中应用PD处理技术的可行性,得出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可将PD处理技术运用于脉冲跟踪测量雷达,并提出了具体实现方法;最后,通过数据仿真和脉冲雷达实际测量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高信噪比。  相似文献   
995.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shortcoming of space-borne rigid antenna reflector made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 (CFRP) skins with aluminum honeycomb sandwich (SAHS) structure, a new type of full CFRP skin plus rib (SPR) structure ring-focused parabolic surface antenna reflector with the size of 2.5 m 1.9 m is designed.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original caliber, surface type, and interface remain unchanged,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are designed and controlled. Fir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 stiffness, lightweight, and easy to form, a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software is used to analyze and optimize the layout of the rib, the cross-sectional shape of the rib, the size of the rib, and the matching of the size and the coefficients of thermal expansion (CTEs) of the rib and the skin. Second, two structures are prepared by the autoclave molding process. Third, the weight and the surface precision root mean square (RMS) value a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undamental frequency of the SPR structure is 142.2 Hz, which is 3.5 Hz higher;the number of the new structural parts is reduced by 40%, and the forming process is greatly simplified. The total weight of the new structure is 11.9 kg, lighter 42.5%, indicating that the weight loss is obvious. The RMS value is 0.15 mm, which is slightly lower 0.01 mm but satisfies the accuracy requirement not greater than 0.3 mm. It is proved that the SPR structure reflector is a superior structure of the lightweight spaceborne antenna reflector.  相似文献   
996.
在液体运载火箭贮箱的入口,通常采用增压消能器对贮箱增压气体进行均流、减速,使增压气体平稳、缓慢地降落在推进剂液面上。增压消能器通常由多层筛网、导流锥、扩容腔等部件组成。根据美国NASA的半人马座火箭采用的喇叭口消能器结构和参数,使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该种喇叭口形消能器的稳态工作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获得了消能器工作时的内部流场。通过与美国Lewis中心的消能器试验数据对比,发现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验证了仿真方法的正确性。研究表明:消能器内部的一级筛网是产生能量损耗的主要来源,设置容腔及增大流通面积能有效降低气体的流动速度,多层筛网对均匀气体分布起到很好的效果。本文应用的流场仿真方法可以推广至其他类型的消能器,为增压消能器的选型、优化设计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97.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包括数据级、特征级和决策级3个层级。在海洋探测应用中,现有方法存在信息获取、融合质量及目标识别等难点问题,提出了体系化探测、分布式融合和利用先验知识的解决思路。体系化探测能够全面获取原始信息,分布式融合可以在降低计算复杂度的同时减少信息损失,先验知识能够在决策级融合中提高目标识别的准确性。此外,还提出了构建探测系统和先验知识库、优化智能算法和模型等未来信息融合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8.
运载火箭弹道设计对初值的选取敏感,需要设计人员具备相应经验,新构型或新任务下迭代设计易发散,设计过程依靠人员手动调整,效率较低。应用权衡空间探索及全局优化思想,给出了多约束弹道设计初值确定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建立了弹道设计流程,自动完成初值选取及精确设计,降低了设计过程对人员经验的依赖性,提升了弹道设计方法的智能化程度,提高了论证及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999.
民机在飞行的各个阶段中,飞行员必须有清楚的视野,以便获得足够的信息去控制飞机的飞行,避免与其他飞机或障碍物相撞。本文基于CATIA二次开发技术,开发出自动生成驾驶舱视界图的程序,以确保驾驶舱视界满足标准视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00.
描述了某船载卫通站天线跟踪丢失目标的故障现象,从天线跟踪系统的设备组成和工作原理入手,结合设备工作环境和条件,详细说明了故障排查与定位过程。针对接收机中频信号频带内发现的主信号漂移及杂散频率干扰现象,分析了C-L频段变频器本振频率漂移产生的原因,以及设备环境温度、振动等外部因素和器件老化等内部因素对本振频率参数的综合影响,给出了通过调节C-L变频器本振单元微调元件进行频率修正来规避杂散信号对主信号干扰的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解决天线跟踪的故障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