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月初的泰国南部洪灾危及10个府所辖的100多个地区,部分地区洪水超过两米深,受灾民众约200万人。泰国军方紧急疏散灾情严重地区的民众,而每天实时监测洪灾的卫星遥感图像为泰国有关方面及时了解灾情、确定救灾方案提供了很大帮助。这些图像是由中国环境监测A星过境泰国时拍摄,经泰国接收站接收、处理、解译、分析得到的。由中国航天科  相似文献   

2.
《太空探索》2010,(1):10-10
<正>为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让中国遥感卫星数据更多地走出国门,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积极推进海外建站业务。在已建成的南非中巴资源02B卫星地面站的基础上,环境减灾小卫星A星泰国地面  相似文献   

3.
卢朋 《国际太空》1998,(12):6-7
卫星的减灾应用是一个正在兴起的卫星应用新领域,已引起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卫星减灾系统实际上是由各种功能的卫星构成一个综合卫星数据信息系统。它综合应用气象、资源等卫星对地观测获取的各种信息,依靠通信卫星对信息的中继和传输,以及导航定位、搜索救援卫星的...  相似文献   

4.
1概况□□近几十年来,泰国遥感数据的获取主要依赖本国地面站接收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加拿大“雷达卫星”(Radar-sat)、“印度遥感卫星”(IRS)等国外地球观测卫星数据。为了摆脱这一局面,拥有独立自主的遥感系统,2004年泰国地理信息与空间技术发展局(GISTDA)与法国阿斯  相似文献   

5.
易林 《太空探索》2010,(6):8-15
<正>2010年4月8日至4月11日,在第九届重庆高新技术交易会上,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所在的展台吸引了众多的眼球,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以及环境减灾卫星的性能和应用成果让观众大开眼界。用卫星数据制作的三维影像逼真得如3D大片《阿凡达》一样神奇;"数据地球"更是引起了人群的触摸冲动,大家纷纷在屏幕上定位自己的家乡或熟悉的城市;几位老者看着祖国名胜三维景点产品,感叹之余,询问能否出售,以便坐在家里饱览祖国的山山水水,不留遗憾。  相似文献   

6.
以计算机芯片为基础的新型固态记录器重50~60千克,存储容量150000Mbit,将取代欧洲军用与民用观测卫星上的磁带记录器法国政府打算在其下一代军用和民用遥感卫星上,用未经空间试验的新型固态记录器取代目前在SPOT和Helios卫星上使用的磁带记录器。这类新型记录器由法国AlcatelEspace和IBMFrance公司研制,尽管未经空间飞行考验,但其性能指标却比磁带记录器高得多。数据记录器通常是在卫星飞出地面接收站视界之外时用来记录和存储星上遥感器拍摄的图像信息,以便供卫星进入下一个接收站视…  相似文献   

7.
灾害遥感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灾害的日益加剧,各国在灾害防治方面的研究和投入也逐步增加,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和实践表明,卫星遥感技术是防灾减灾的强有力手段.卫星遥感是一项投入大、技术含量高的尖端技术,各国也在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共享资源和成果,使得这一技术在减灾防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卫星遥感技术,为防灾减灾工作服务成为国内外防灾减灾专家关注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8.
空间扫描     
闻斋 《国际太空》2005,(9):32-32
欧洲航空航天防务公司(EADS)将为越南提供星基环境及自然资源监视系统 该公司已和越南自然资源及环境部签订了一份1930万欧元的合同,为越南提供一套完整的环境及自然资源监视系统,它包括1个接收站(用于接收“斯波特”及“环境卫星”拍摄的图像).1个图像处理及分发中心,  相似文献   

9.
太阳能卫星     
雷雯 《国际太空》1995,(9):10-11
将宇宙空间中的太阳辐射能量收集起来,再将其转换成可以供地球上人类使用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这是人类多年来的夙愿,太阳能卫星将实现人类的这一梦想。1 卫星的设计太阳能卫星的基本设计方案是将卫星组件从地球上送入空间,在空间组装成特大型卫星系统,然后再将该系统部署到地球同步轨道上。利用光电能转换技术将微波辐射能或激光辐射能转换成电能,然后将电能发送到地面,由地面天线接收。一颗太阳能卫星可以向地面接收站提供5~10吉瓦的电力,要求发电机的表面积达到100km2左右,重量达到10万吨左右。大约需要部…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9月17日,由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共同主办,中国宇航学会先进小卫星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减灾遥感分会、国家环境保护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承办的"遥感卫星技术与应用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环境减灾一号A/B卫星于2008年9月6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至今已稳定运行十周年。值此之际,本次研讨会系统总结了环境减灾一号A/B卫星在减灾及环保领域的应用情况、平台及载荷的技术优势、运行管理的经验。通过大量的  相似文献   

11.
从1977年开始,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就对地球遥感卫星用的所有分系统进行研究,并引进建立了美国陆地卫星地面接收站。现已掌握了利用先进计算机判读陆地卫星照片的技术,并把照片提供给日本防卫厅,作为监视苏联远东军事部署的重要参考资料。自1986年起,日本开始研制自己的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1A”。目前,这颗地球资源卫星上92%的部件是日本自己研制的。日本的这颗地球资源卫星(ERS-1)是海洋观测卫星的后继星。日本决定于1992年1~2月间用H1火箭发射它,主要任务是收集对探测  相似文献   

12.
小型对地观测卫星针对经费紧张、遥感应用迅速扩大的形势,以现代科技为基础,利用新的设计思想和新的技术手段,实现低费用、高效率、大众化的空间技术开发与应用模式,使用户能够通过简便、廉价、快速的方式利用卫星获得有关资源、环境、灾害甚至于军事活动的信息,因而受到普遍欢迎,成为目前小卫星发展中新的热点。目前小型遥感卫星发展的两个重要趋向是:()许多中小国家将发展小型遥感卫星作为起点,进而推动国家卫星遥感和应用的发展,例如韩国、南非、巴基斯坦、智利、泰国等;(2)美国等空间大国集中力量发展高性能小型遥感卫星…  相似文献   

13.
国内动态     
<正>长二丙火箭成功发射环境减灾二号06卫星8月9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将环境减灾二号06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环境减灾二号06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研制,主要用户为应急管理部和生态环境部。环境减灾二号06卫星与05卫星采取双星在轨组网运行模式,具备获取全球5米S波段雷达图像数据能力,为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14.
《太空探索》2010,(1):12-12
<正>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任蒋兴伟日前透露,我国拟在南极地区建立遥感卫星接收站,以完善我国海洋卫星应用体系,从而进一步加强对全球海洋环境的实时监测,为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刘佳  夏光 《国际太空》2012,(3):43-51
1月·1月9日,中国长征-4B火箭发射了中国资源-3立体测绘卫星和卢森堡的VesselSat-2通信卫星。资源-3卫星质量约2650kg,设计寿命约5年。该卫星的主要任务是长期、连续、稳定、快速地获取覆盖全国的高分辨率立体影像和多光谱影像,为国土资源调查与监测、防灾减灾、农林水利、生态环境、城市规划与建设、交通、国家重大工程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卫星减灾前景广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98年的我国抗洪救灾中,各种应用卫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租用了美国、日本和欧洲共6颗遥感卫星,对洪灾地区进行了全天候、全天时大面积监测。移动通信卫星和GPS导航卫星也在抗洪中大显神威。这些事实都再次充分证明,卫星减灾前景广阔。为此,我刊从这期起将陆续登载有关文章。  相似文献   

17.
正1前言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规划由4颗光学卫星和4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组成,具有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灾害监测能力,是我国继"气象"、"海洋"和"资源"之后的第四大民用卫星系列。2008年9月6日,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简称环境减灾一号A、B,HJ-1A/B)2颗光学小卫星通过"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迈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为接收Landsat-6而扩充的陆地卫星地面接收站微波系统方案。该工作完成后,不仅能实现对Landsat-5、Landsat-6、SPOT 卫星的兼容,而且配上相应的解调器也能接收ERS-1、JERS-1及中国即将发射的资源卫星及其它工作在8025~8400MHz 的任何卫星的发射数据。  相似文献   

19.
夏光 《国际太空》2006,(7):13-18
□□在俄罗斯国家气象卫星系统现代化的架构里,其主要工作是研制下一代极轨卫星--"流星"(Meteor)系列和静止轨道卫星--"电子星"[Electro,又称"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GOMS)]系列.这些卫星将分别在2006年和2007年发射.在对运行的气象卫星系统进行支持和改进的同时,环境卫星的研发也在实施中.  相似文献   

20.
卫星,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气象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资源卫星、环境卫星……各种各样的应用卫星,呈现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态势。然而,一种有着天上数据"中转站"功能的卫星,还不怎么为公众所熟知。它就是中继卫星,被誉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