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2011年11月22日,小卫星发展高端论坛在京召开,论坛旨在以小卫星产业化发展为主线,以现代航天技术为手段,搭建技术交流与成果共享平台,持续推动现代小卫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2016年4月7日,中国宇航学会卫星应用专业委员会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了"2016小卫星发展与管理研讨会".张履谦院士、戚发轫院士及100余名政府主管部门和各相关单位的管理和专业人员出席了会议,原总参通信部副部长杨千里任大会主席.会议主要讨论了大量发展小卫星面临的法规与管理问题,包括小卫星发展现状、空间碎片监管、轨道频率申报和协调、业务运营模式和监管、小卫星发射和测控以及商业航天等内容.  相似文献   

3.
自80年代以来,世界航天界兴起了发展小型卫星的热潮。在此基础上,以重量为主要依据分别提出了小卫星、微卫星、纳卫星等概念,继而又提出微微卫星、毫微微卫星的设想。但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人们意识到,仅以重量作为区分卫星的依据是模糊不清的,一个更为合理的标准是用重量与卫星性能的合成,即功能密度”进行区分。因此,所谓小卫星是指重量轻(通常不超过I000kg)、功能密度高(通常比现有卫星的功能密度高3~4倍)、成本低、制造周期短的卫星。其中卫星重量小于IOOkg的小卫星又称为微卫星。l)卫星每千克所能获取的功能,如姿控系…  相似文献   

4.
徐菁 《国际太空》2012,(6):54-59
2012年5月16-19日,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是"走向应用的北斗",重点强调学术性和国际性,以学术为本,走向国际。来自国内外卫星导航系统主管部门和卫星导航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及企业家,通过学术交流、高端论坛、展览展示和科学普及等一系列活动,分享了卫星导航领域的最新成果,共商了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共谋卫星导航应用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国外卫星军事应用技术发展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适应21世纪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在积极发展军事应用卫星的同时,也在加紧卫星军事应用技术的研究,以推动航天力量军事应用的发展。卫星军事应用通常划分为卫星战场侦察监视、卫星通信和卫星导航定位。1 卫星战场侦察监视应用技术卫星战场侦察监视系统包括成像侦察、电子侦察、海洋目标监视、导弹预警与核爆炸监测、测绘、气象探测和海洋监测等。在成像侦察应用技术方面,以发展高分辨率光学侦察、合成孔径雷达(SAR)侦察和小卫星组网侦察为主导,开展目标详查和精确定位技术、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目标自动识别技术、多分辨率…  相似文献   

6.
正2020年中国航天大会除主论坛外,还开设和举办了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卫星应用论坛、人工智能赋能航天控制发展论坛、中美商业航天研讨会等多个分论坛和研讨会,多位航天相关领域的专家在论坛和研讨会上,就热点和前沿问题发表权威论断或独到见解。未来5~10年,国内商业小卫星发射需求预计超4000颗  相似文献   

7.
正2018年7月12日,2018湖南商业航空航天航海装备论坛(以下简称"三航论坛")在湖南省长沙市成功召开。戚发轫院士、姚建铨院士、姜景山院士、蒋兴伟院士、何友院士、李应红院士、张丹院士等,以及来自政府有关部门、各军工集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和代表共计8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飞、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相似文献   

8.
国外小卫星最新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后,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现代小卫星逐渐呈现轻量化、小型化、低成本以及高功能密度和性价比等优势,小卫星已成为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主要航天国家为在小卫星技术领域取得领先优势,均制定了大型计划和项目。在过去十几年中,小卫星技术迅猛发展,小卫星逐渐从探索、试验阶段转入业务化、装备化运营阶段,并在遥感、通信、导航、空间科学、新技术演示验证以及教育培训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外通常把质量在500kg以下的卫星定义为小卫星。考虑到我国卫星技术发展现状,目前,我国把质量在1000kg以下的卫星定义为小卫星。  相似文献   

9.
为了宣传中国航天事业50年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我们从2006年第4期开始连续介绍了我国空间事业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包括“返回式”系列遥感卫星“、实践”系列科学卫星、“东方红”系列通信卫星、“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资源”系列资源卫星、“北斗”系列导航卫星、“海洋”系列海洋卫星、“探测”系列等卫星。近年,中国还发射了其他一些小型卫星。例如:2003年10月21日创新-1小卫星发射成功。它是中国科学院根据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自主研制的首颗质量为88.8千克的小卫星,卫星上装有处理转发器和收发天线等有效载荷,可在交通运…  相似文献   

10.
现代小卫星及其关键技术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工程技术和科学、艺术一样,发展最终的目标将追求简化性和完善性。现代小卫星出现,说明航天技术正沿着这条规律向前发展。由于小卫星具有质量轻、体积小、成本低、性能高、研制周期短的显著优点,人们预测:小卫星发展将引起卫星应用和卫星技术方面一场重大变革。首先论述小卫星的概念和兴起的原因;其次讨论小卫星发展概况;最后研究小卫星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1.
10月21日,在嫦娥二号卫星绕月成功之际,以火星探测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空间技术论坛在北京航天城召开.中国科学院院长周济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袁家军副总经理出席论坛.论坛还云集了国内空间技术领域相关科研单位的领导、两院院士以及众多专家、学者近200人,共同探讨重大的方向性、前沿性问题,展望中国空间技术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空间时代初期,由于受运载火箭技术的限制,美国曾发射过1~15公斤的小型卫星。这种濒于灭迹的小型卫星近年来又出现了新的生机。但今天的小型卫星已不是当初那种小型卫星的重复出现,而是在空间技术高度发展以后派生出的完全新型的卫星。和当今普遍发展的大中型卫星相比,今天的小型卫星,确切地说,应称为微型卫星。微型卫星概念美国把具有独立卫星功能的,重量在10公斤量级的小卫星定义为微型卫星。根据当今的空间技术,10公斤重的卫星已有可能用  相似文献   

13.
小卫星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单颗小卫星,到小卫星星座和分布式小卫星系统编队飞行,从小卫星采用全新的推进剂等先进的技术,到采取创新的设计思想,未来小卫星将有优于大卫星的功能和成本效益,其发展前景将无法估量。未来小卫星技术发展原则科学家预测,小卫星的未来发展将有十大原则:一、更换小卫星信息结构,时刻保持和快速发展的信息与计算机技术同  相似文献   

14.
《太空探索》2007,(3):F0002-F0002
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2001年8月在北京成立,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及其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按现代企业制度共同投资组建的股份制现代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小卫星和微小卫星的开发研制、卫星应用工程系统设计和产品开发、相关技术成果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等业务。2001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以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为项目法人单位建设“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04年世界一流的小卫星研制基地全面落成并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15.
夏光 《国际太空》2010,(4):14-16
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火箭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者和组织者之一,作为长征1号火箭的研制专家,89岁高龄的王希季院士为我们回顾了东方红1号卫星项目,回顾了充满着光荣与理想的12年。  相似文献   

16.
朝文 《太空探索》2000,(8):10-11
今年5月,美国科学家联盟在其网址上公布了许多高分辨率卫星图像,其中有我国东南沿海布防和台湾地区军事基地的照片,于是,大家对侦察卫星(号称“天眼”)的话题特别多。本刊特邀请国防情报方面的专家,以世界上首颗高分辨率商用侦察卫星为例,剖析“天眼”的神力。  相似文献   

17.
现代小卫星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可以分为下列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探索研究阶段,大约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上世纪90年代末期。小卫星开始用于任务单一、系统简单、运行寿命短的科学试验研究、技术演示、教育等任务。探索应用高新技术,特别在小卫星中采用微电子技术和高速计算机方面取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6月6日,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GLEX)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上千名世界航天精英齐聚北京,围绕航天热点议题,探讨太空探索未来发展方向。6月8日,以此次大会的召开为契机,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主办了以"中国小卫星的发展与展望"为主题的全球网络论坛,吸引了国内外航天机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共计300余人参加。  相似文献   

19.
□□3年前,人们在欢呼新世纪来临之际,曾满怀信心地预测,全球的卫星事业在新世纪初定将高歌猛进、蓬勃发展。这是由于在1998年,发射入轨的卫星已达到了140颗,所以估计进入21世纪后,卫星数目将逐步攀升,有望突破200大关。但是,客观事物的发展并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新世纪头2年,  相似文献   

20.
皮纳卫星应用与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纳卫星是指质量为千克级、以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为基础的小卫星。其中纳卫星一般指质量在10kg以下的小卫星,皮卫星一般是指1kg以下的小卫星。皮纳卫星具有成本低、研制周期短、发射灵活等突出优点,能通过组成星座、编队或卫星群完成单颗大卫星难以实现的任务,在研发和应用上具备一定的优势:如飞行机会更多,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更快转化和应用;任务种类多样,从而可产生更多的潜在用户;技术门槛相对较低,能促进更多高校和小企业参与,从而促进航天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