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2 毫秒
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卫星导航系统,它具有高精度导航定位、短报文通信、精密授时等特点。自开通以来,“北斗”系统已经在我国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森林防火、通信、电力调度及救灾减灾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的激励、示范项目的开展和联盟与产业园的涌现,促进了“北斗”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1概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系统的建立将促进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在测绘、电信、减灾救灾等诸多领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简称研究院)作为中国  相似文献   

3.
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服务示范系统工程,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专项启动的第一个"北斗"系统民用示范工程。该工程由交通运输部与总装备部联合组织实施,计划用2年时间,在江苏、安徽、河北、陕西、山东、湖南、宁夏、贵州、天津共9个示范省市建设应用系统,并安装"北斗"终端。  相似文献   

4.
2011年,总装备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启动了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的大气海洋和空间监测预警应用示范工程。该项目主要包括高空气象探测、地面水汽电离层监测、海洋气象探测领域和气象信息发布系统。通过研发相关业务设备、应用软件,形成一系列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全面提升我国导航卫星气象观测水平,为气象预报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已将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工程,作为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是我国自行建设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定位和通信系统。它能为用户提供快速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目前系统服务区覆盖我国和周边地区,可以保证我国重点用户在导航定位方面不依赖于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或俄罗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卫星导航定位正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北斗系统为全国的防灾减灾事业锦上添花。上海、辽宁、青海、山东、山西、宁夏、福建等省相继下发北斗报灾终端,灾情险情一键上报;北京、福建、云南、湖南、西安、云南、广东等省通过北斗系统构建气象、防灾减灾系统,让防灾减灾更加科学与精确。北京市在容易出现汛情的下凹立交桥的抢险抽排位置、检查井及雨水箅子重要设施布设北斗定位终端,汛情出现时,工作人员能迅速定位,快速排水,为城市防汛提供了全新的  相似文献   

7.
李辉 《国际太空》2016,(4):15-19
1 "北斗"短报文系统的用频现状 "北斗"的主任务是卫星导航系统,短报文功能从业务特性讲属于通信系统,两者在无线电业务分类上有严格界限,其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使用无线电频率资源的问题上尤其突出.  相似文献   

8.
正2012年年底,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始提供服务。作为国家重大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北斗系统为我国各行业、领域提供了重要的位置、导航、时频信息,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创新和经济发展,是万物互联、万物感知、万物智能的纽带。经过五年多连续稳定的运行,北斗系统的建设已从区域迈向全球,并进入全球组网新阶段。从走出国门到服务全球,北斗系统已成为我国"走出去"的又一张国家名片,这张"新名片"  相似文献   

9.
正7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高大上"的北斗导航,已经不知不觉"飞入寻常百姓家"。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透露:"在中国,入网的智能手机里已经有70%以上提供北斗服务。""天上好用,地上用好",这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首任总设计师、航天科技集团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院士对北斗系统的寄语。  相似文献   

10.
正2020年6月23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升空,系统组网成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世界一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为全世界用户提供全面覆盖的无源导航服务,并为我国及周边地区乃至全世界提供高精度的有源定位和短报文服务。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从双星定位到全球组网,从走出国门到服务世界,"北斗"已成为中国"走出去"的又一张国家名片。那么,这张"国家名片"都包含哪些内容,"北斗"为走出国门又做了哪些重要工作呢?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4月1日,第二届中阿北斗合作论坛在突尼斯共和国突尼斯市召开。这是北斗系统开通全球服务后,首次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举办的重要活动,标志着北斗系统"走出去"又迈出重要一步。本届论坛以"合作、应用、服务"为主题,由中阿合作论坛中方秘书处、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阿拉伯信息通信技术组织联合主办,突尼斯高教与  相似文献   

1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2000年,初步建成"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3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目前,中国正在稳步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截至2012年2月已成功发射了11颗"北斗"导航卫星。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建设之初即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于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有许多独创性的贡献。下面,让我们细数"北斗"背后的高科技。北斗核心部件100%中国造时至今日,北斗系统已成为国防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大的空间和信息化基础设施,是体现现代化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系统)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独立建设并运行的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其服务必将经由区域拓展到全球,目前正处在区域性推广的重要阶段。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将推动"北斗"系统通过定位导航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和气象卫星等共同构筑"天基丝路"。因此,构建"北斗"系统在一带一路应用的损害赔偿法律机制,能为"天基丝路"建设保驾护航。1"北斗"系统在一带一路应用的主要形式及致损类型主要形式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北斗"系统主要  相似文献   

15.
正2020年6月23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升空,系统组网完成。完全建成全球系统不是终点,而是发展的新起点。未来的"北斗",还有无限的发展空间,无比美好的前景。未来的"北斗"将实现多元合作,与美国GPS、欧洲"伽利略"、俄罗斯"格洛纳斯"携手并进,实现泛在的智能时空信息服务和无所不在的位置服务,服务中国,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全世界,以更精准、更优质、更可  相似文献   

16.
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国家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是我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军民融合工程和应用服务工程,可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全天候的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2012年12月27日,我国政府宣布北斗-2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对我国及亚太地区提供区域服务。近5年来,系统运行稳定,应用领域越来越广。2017年11月5日,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北斗-3首批组网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以"一箭双星"方式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卫星成功入轨,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工程开始由北斗-2  相似文献   

17.
<正>目前,我国正值雨季各种自然灾害多发时节。在自然灾害的预警及救援中,卫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灾害监测遥感卫星数量、种类显著增加,在轨对地观测卫星数量达100余颗,风云、海洋、资源、环境减灾、高分等遥感卫星已具备一定的业务化服务能力,在国内外减灾救灾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8.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的定位和授时功能在军事、民用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已被列入新兴战略产业,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居于重要地位。近两年,"北斗"组网加速,2011年底"北斗"提供试运行服务,其大举迈入市场的机遇已经到来,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北斗"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国的"北斗"双星定位系统只能实现二维有源定位,大大限制了该系统的应用。针对这种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的"北斗"双星系统资源,提出了使用伪卫星来辅助"北斗"双星系统的方案;推导了此系统的定位原理,并且简单分析了系统的时间同步问题;通过数学推导和仿真分析,研究了伪卫星数目以及布局对系统定位精度的影响,得出了伪卫星布局的相应结论。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案是可行的,采用伪卫星来增强"北斗"双星导航系统,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可用性、可靠性、稳定性以及测量精度,为现阶段"北斗"双星系统无源定位的应用提出了一种低成本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国家陆地观测卫星数据中心,负责我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的接收、处理、归档、分发和服务。存档和管理的卫星数据包括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环境减灾卫星、高分系列卫星等十几颗卫星的数据,这些数据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土调查、农业估产、水利监测、矿区执法、减灾救灾、城市规划、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那么,这么多的遥感卫星影像数据,用户如何才能够获取?这就需要讲一讲中国资源卫星中心负责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