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汪凤 《飞碟探索》2014,(6):55-55
当几乎所有的恐龙于6500万年前灭绝时。有一种生物幸存了下来,那就是鸟。今天。有1万种这样的鸟类。是最具多样性的四肢动物。一项新的研究揭示了为什么鸟类能够如此成功地延续:在其他恐龙消失之前,乌的数量也开始减少。  相似文献   

2.
正尼安德特人说话了吗?恐龙开始了咆哮?曾经的鸟儿什么时候开始了唱歌?远古时代的声音居然真的可以回来。古生物学家的新发现2016年年末,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茱莉娅·克拉克领导的一个古生物学家团队证实,他们在一种灭绝的南极维加鸟的遗骸中发现了一个最古老的被称为"绪林克斯"鸟的咽喉化石。维加鸟灭绝于6600万年前,曾与恐龙共同生活。绪林克斯鸟在当时分布并不广泛,这表明在进化博弈  相似文献   

3.
《飞碟探索》2014,(6):4-4
摄影家Moniaue Lavoie每天都要在自己的后院为鸟儿们撒下食物。在一个雪后的早晨,这只美丽的有冠蓝背悭乌前来拜访。它翅膀上的羽毛和脑袋上的蓝色羽冠在阳光和白雪的映照下闪闪发光,美得让人心醉。摄影家不失时机地拍下了这一幕。  相似文献   

4.
于中 《宇航计测技术》2008,28(1):17-19,53
在对固态相控阵雷达成像的孔径渡越时间补偿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回波信号的孔径渡越时间测量方法,通过测量子阵间回波的相位差曲线斜率,计算出孔径渡越的延迟时间和子阵中心的位置。最后采用试验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面对可怕的灭绝危机,一些动物表现出惊人的生存能力并最终摘掉了“已灭绝”的帽子。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以下简称IUCN)最近进行的一项有关47677种动植物的评估,其中有17291种物种面临灭绝,雷伯氏饰边树蛙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只在巴拿马中部艾尔瓦勒德安东周围的山脉地区发现这种青蛙的踪影。  相似文献   

6.
1914年,当最后一只旅鸽在一家动物园死亡后,该物种的灭绝就成为一个警世故事,用来说明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有多么巨大。但是。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在旅鸽灭绝之前的100万年里,这种鸟类经历了多次数量上的激增和骤减,旅鸽种群对自然波动的敏感性有可能是造成其易于灭绝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澳洲大陆的有袋类以其集中于有胎盘哺乳类而著称于世,其中大多是袋鼹、袋小鼠和袋猫之类,也有一些集中于袋鼠类,它们与鹿的进化地位相近.这就使得澳洲大陆没有“袋虎”或其它大型有袋食肉动物格外令人惊奇.难道在第一个欧洲探险者登上这块大陆前.这些动物就已完成了进化并灭绝了吗?  相似文献   

8.
正安徽省巢湖市,著名的鱼米之乡,近年来由于古生物工作者的一系列重大发现而声名鹊起!该地区产出的早三叠世巢湖鱼龙动物群发现了最原始的鱼龙形动物——柔腕短吻龙、同时代最大的鱼龙——小头刚体龙、确切的始鳍龙——盘乌喙骨马家山龙等,为我们揭开了早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的起源与演化和三叠纪生命复  相似文献   

9.
@张有祥众所周知,数千万年以前,恐龙作为地球上的一个物种突然间灭绝殆尽。多少年来,科学家们就其原因提出了数十种假说,但都无法令人完全信服。不久前,美国和英国科学家在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两种全新的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推断。恐龙灭绝于癌病变:美...  相似文献   

10.
考虑了激波爆发源角宽度、能量、驱动时间、激波速度及其与背景太阳风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流体力学扰动方程建立起一个激波扰动传播模型,用于研究激波从太阳传播到地球轨道附近(1 AU处)所需要的时间(渡越时间)问题.为印证扰动传播模型的适用性,利用1979-1989年间的27个激波事件,以及1997年2月到2000年1月间的68个激波事件,对激波到达地球轨道附近的渡越时间进行了预测,并将结果与STOA和ISPM预报模型结果进行了比较.实验表明,该模型在所有95个事件中,渡越时间相对误差小于10%的事件数占总事件数的25.26%;相对误差小于20%的占总事件数的50.53%;相对误差小于30%的占总事件的65.26%.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96-2005年88个引起重大地磁暴的CME(日冕物质抛射)事件、1996-2000年的47个CME事件以及1997-2002年的29个全晕状CME事件,结合ACE卫星在1AU处的太阳风和行星际磁场观测资料以及Wilcox Solar Observatory(WSO)天文台的太阳光球层磁图,分析了背景太阳风速度和日球电流片对CME到达1AU处渡越时间预报误差的影响.结果表明,背景太阳风速度与CME渡越时间误差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在考虑了磁云通量管轴相对黄道面夹角的影响后相关性依然不明显.然而日球电流片对CME渡越时间却有明显的影响,对于初速度较小的异侧CME事件,其渡越时间大于同侧事件;而对于具有较大初速度的CME事件,异侧事件的渡越时间明显小于同侧事件.研究结果表明,CME与太阳风以及日球电流片的相互作用并不是简单的对流相互作用,造成高速CME异侧事件快于同侧事件到达地球的因素非常复杂,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安东尼奥·齐基近日提出,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能是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所致。齐基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他认为,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影响了海水的热平衡,进而使陆地气候发生变化,影响了需要大量食物的恐龙等动物的生存。他说,如今海底火山爆发所造成的影响有目共睹,只是其影响程度相对于当年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要小了许多。齐基说,格陵兰过去曾被植被所覆盖,但全球性的海洋水温平衡变化造成了寒冷洋流流经格陵兰,使之成为冰雪覆盖的大地。由此可以看出,海洋水温的变化影响巨大。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目前较为公…  相似文献   

13.
正尽管现代生活的喧嚣充斥着人们的日常,但人们仍然与自然世界保持着深厚的情感联系。野生动物和植物启发了人类的历史、神话、语言以及人们对世界的看法,野生动物的存在给人类带来欢乐,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每一次的物种灭绝,意味着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家园,将有可能是一个孤独和寒冷的世界。科学家预测,在未来几十年中,地球上将有超过100万种动植物物种灭绝,其中有一半是昆虫。它们的消失可能对人类造成灾难性的影响。例如,近年来蜜蜂数量快速减少,这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4.
温度扰动激发的重力波波包非线性传播过程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谱配置方法建立了一个中层大气扰动传播的全非线性动力学数值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具有高期分布的波状温度扰动在可压大气中的演变和传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温度扰动很快就会激发出两支重力波波包,其中一支向上传播,而另一支则向下传播;这两支重力波波包的传播路径与线性理论给出的射线路径有些差异,进一步的数值分析则表明,给定的温度扰动在经过约3h的演变后,完全转化为波动,在这个转化过程中,79%的扰动能量转化为波动能量。  相似文献   

15.
正科学家在一件距今约5.3亿年的化石上发现了最古老的眼睛的痕迹。该化石属于一种早已灭绝的三叶虫,其古老的眼睛形态在今天的许多动物身上还能见到。这件三叶虫化石发现于爱沙尼亚北部的Lükati地层,可以追溯到寒武纪。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古老的三叶虫具有一只原始的复眼,与今天我们见到的螃蟹、蜜蜂等动物的复眼类似。复眼由一系列微小的视觉器官——小眼(ommatidia)——组成,主要在昆虫及甲壳类动物身上出现。小眼并不是一个  相似文献   

16.
龙夫 《飞碟探索》2004,(5):31-32
网络本身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数字动物,我们将谨慎地设计这种动物,让它帮助人类而不是危害人类。  相似文献   

17.
重力波波包在真实大气中传播特性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采用二维全隐欧拉(FICE)格式,对重力波波包在真实大气中的非线性传播和演变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中层大气下部激发的向上传播的重力波波包在传播到中层顶之前,波相关能量沿着射线路径传播,非线性效应和背景温场对波能量传播路径的影响很小,当波包传播到低热层大气后,波包饱和波相关能量几乎完全沿着水平方向传播,垂直方向的能量传播受到抑制,这与在无耗大气下,WKB近似条件下的线性重力波理论的预言相差很大,深入的分析表明抑制重力波波包向上传输能量的关键因素是大气分子粘性的垂直非均匀性。非线性和背景温场的影响不足以完全抑制波能量的向上传播,此外,在波包的整个传播过程中,由于非线性,背景温度和背景耗散的共同作用,重力波波包的垂直波长随时间明显减小,这些结果说明大气的分子粘性特别是分子粘性的垂直不均匀性对重力波波包在中、高层大气的非线性传播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大多数人来说,“陆地动物饲养器”一词带给人的画面是:一个装满各种植物、各色岩石和土壤的鱼缸。或者是个小池塘。里面养了几只蝾螈。无论怎样联想,你都不会想到一个被挖空的巨大的小行星。作为非洲大草原的微型复制品,跌跌撞撞地行驶在宇宙空间。  相似文献   

19.
夏日冰灾     
正假如仲夏之际,美国全境的河流突然间统统结冰了,请问会发生什么?这又是一个其结果事实上比我预想的还要糟糕的问题。首先,几乎所有河里的动物都会死去。有几种鱼类将会彻底灭绝,还有很多品种将会受到极大伤害。而且随后所有的冰都会融化。冰融化的过程会消耗巨大的热量,但在题中描述的这种情况下,美国境内的所有河流只是结了一层薄薄的冰,所以它们很快就会融化。这会导致  相似文献   

20.
双重厄运?     
彗星撞击后引发的火山爆发也许推动了恐龙末日的到来。恐龙灭绝迄今已有6500万年,但有关是什么扼杀了恐龙的争论已持续至今,并各执一词。1999年1月中旬,随着科学家对两种更新理论的争鸣,有关恐龙的大辩论又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尽管两种提法都认为这一近乎寓言中巨兽及其他诸多物种的“逊位”,是由一个巨大流星或彗星的撞击引起的,但对撞击爆炸的灾难性后果却各抒己见。一派认为,撞击扬起的岩屑形成硫酸云,在笼罩地球、涂炭生灵的“裹尸布”中起主要作用。另一派则认为,这一天体撞击亦引发了地球上相反区域剧烈的火山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