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吉林陨石的宇成和放射成因稀有气体存在大幅度的变化.宇成3He、20, 21, 22Ne和38Arc之间彼此近似线性相关, 放射成因4He和40Ar之间近似线性相关.放射成因4He、40Ar与作为陨星深度标尺的宇成60Co间近似线性相关, 但与作为吉林陨石母体深度标尺的21Ne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上述事实表明:4He和40Ar在吉林陨石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在吉林母体中的分布是不规则的, 而在吉林流星中, 由表面至中心呈现递增的倾向.我们试图用吉林陨石母体与小行星间的碰撞效应解释用4He和40Ar的上述独特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
毫县陨石于1977年10月20日下午2时30分左右降落于安徽亳县张沃公社吝子门大队.陨石表面灰黑色,有0.5mm厚的烧蚀层,具有明显的球粒结构.已查明[1]该陨石的透明矿物有镁橄榄石、贵橄榄石、透铁橄榄石、古铜辉石、顽火辉石、斜顽辉石、顽火透辉石、易变辉石、斜长石、正长石、白磷钙矿、石英、黑云母、白云母、方解石、刚玉等;不透明矿物有陨硫铁、铁纹石、镍纹石、铬铁矿、镁铁尖晶石、钛铁矿、镍黄铁矿、石墨、磁铁矿、方铁矿、自然铜和张衡矿等.经研究[1]该陨石的化学-岩石类型为LL4,属于平衡球粒陨石.   相似文献   

3.
用Hα色球、射电运动频谱、射电日像和米波、分米波、厘米波段上的七个单频射电总流量的观测资料及地磁记录,对1982年1月22日太阳西边缘的物质抛射事件做了综合分析.用流量变化率曲线讨论了爆发特点.在绝热假设下推得抛射物质团在1.16R附近的内部磁场为12G,总电子数为1038,总能量为7×1029erg.事件的总抛射物质~1014-1015g,总能量~2×1030erg.   相似文献   

4.
2000年4月磁暴期间武汉地区F电离层突然抬升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0年4月6-7日的大磁暴(Dst最小值达到-317nT),急始(SSC)在6日1640UT左右出现,随后磁暴主相开始,约在7日0013UT进入恢复相.磁暴主相前期武汉地区F区电离层出现突然抬高现象,在2h内h′F和hmF2分别较暴前日增加约200km.此期间台湾中沥也几乎同时出现了F区电离层突增现象.磁暴主相前期f0F2较暴前日下降1.6MHz,其变化幅度在f0F2逐日变化起伏范围内,但7日f0F2最大值明显低于4-6日暴前水平,并伴随着波动特征.认为此次磁暴主相前期武汉地区F区电离层突增现象,可能和夜间磁暴常出现的扰动东向电场有关.   相似文献   

5.
以不同时间尺度的电离层参数时间序列重构的相轨道,表征了该参数的复杂行为,并由此提出了参量预测的相空间相似及回归模型。两模型用于海口(20°2'N,102°20'E)f0F2和M(3000)F2的预测,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MHD激波跳跃条件的精确解,具体讨论了行星际背景太阳风状态参数Alfvén马赫数M1、等离子体β1参数和磁场角θ1的变化对地球磁鞘区中磁场起伏特性及其分布的影响.主要结果是:马赫数M1的变化主要控制磁场起伏特性:放大倍数、相对起伏和各向异性程度的水准高低.磁场角θ1的变化控制磁场起伏的空间分布特性.等离子体β1参数的变化,不引起磁场起伏特性的明显变化(对于实际经常发生的情况M1 8而言).M1、θ1是强控制参数,而β1是弱控制参数;磁鞘区磁场起伏对太阳风状态参数的变化响应呈现明显的晨-昏不对称性(行星际磁场位于黄道面时),响应主要发生在晨侧.晨侧的磁场起伏(或湍动)相当活跃,而昏侧相当稳定;磁鞘中不同地点磁场起伏特性对太阳风状态参数M1、β1的变化响应有大致相同的形式,而对其磁场角度θ1的变化却有迥然不同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在80-500km范围内考虑了3种中性成份的4种离子,从严格的电子和离子密度连续方程出发,对中性风和扩散效应进行了全面、连续的考虑,由此建立了一种电离层的物理模式;在此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北京地区分别对太阳活动低年(F10.7=60)、高年(F10.7=300)的春(DOY=90)、夏(DOY=180)、秋(DOY=270)、冬(DOY=365)进行计算,并将所得结果与IRI-90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E层为典型的Chapman层: E-F谷区深度一般为0.2-0.5之间,比IRI要深;F1缘在太阳活动低年的四季都出现,其中夏天最明显,已形成了一个F1层,冬天最不明显,仅表现为一个轻微的凸缘,在太阳活动高年只有夏天出现了F1凸缘,这与现有理论相符合,而IRI-90较少出现明显的F1缘;F2层的电子密度是活动高年比低年大,平均冬天比夏天大,这与观测结果也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8.
我国电离层基本参量与国际参考模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利用我国满洲里、北京、武昌、重庆和广州等台站电离层观测记录,对各层临界频率的实测值(月中值)与IRI-86的计算值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两者存在着显著而系统的偏离.E层和F1层偏离较小F2层偏离较大,其相对值有时超过60%.总的来说,f0F2的相对偏离:夜间大,白天小冬季大,夏季小太阳活动低年大,高年小随着纬度降低偏离增大模式值普遍大于实测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模糊集合理论, 讨论了太阳周的分类和预报.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22周作出的预报如下:21周降段长。Δt(21周)=8或9年;22周开始于1987或1988年;22周初始谷值RM头(22周)=4.3;22周上升段长。Δt(22周)=4年;22周极大年均值RM(22周)=118.9;22周降段长。Δt(22周)=(6.5)或8年.   相似文献   

10.
利用包括活Ox、HOx、和NOx等成份在内的一维时变光化模式,研究了日全食时上中层大气臭氧和O2(1△g)的变化特性,并通过与观测资料的比较进行了光化模式的试验.结果表明,日全食时太阳辐照变化对1.27μm气晖影响的高度比曙暮期间明显偏低,利用1.27μm气晖光度计测量大气臭氧的高度范围约为52-67km.1997年3月9日漠河日全食时测量的大气臭氧含量变化幅度为50%.这与考虑Ox、HOx、和NOx等成份的光化模式理论模拟结果基本一致.它表明在52-67km高度范围不存在臭氧亏损现象.   相似文献   

11.
使用两个跃迁频率,观测W33B的OH分子左右圆偏振的脉泽辐射.从左右圆偏振谱的Zeeman速度分裂,导得脉泽活动区的磁场大约为5mG.采用均匀抽运,完全饱和辐射的球模型,估计脉泽活动区的原恒星物质的氢分子数密度为3×107cm-3.   相似文献   

12.
亳县球粒陨石化学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安徽毫县球粒陨石的化学全分析结果及主要的化学参数,并对陨石中金属铁和陨硫铁的不同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及结果比较。根据球粒陨石的分类原则,毫县陨石属LL化学群。   相似文献   

13.
电离层D区域电子浓度和电子有效损耗率随时间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D电离层的电离复合理论,讨论了利用单站、单一频率的LF天波资料连续监测和研究D区域固定高度上电子浓度N(h0,t)和电子有效损耗率ψ(h0,t)随时间变化的方法。应用这一方法对武昌站的部分实验资料作了分析,得到了N(h0,t)的日变化、月变化曲线;并发现ψ(h0,t)也有明显的日照效应,上、下午呈现显著的不对称性;两者的逐日变化都较小。   相似文献   

14.
对无碰撞低β磁流管中柱对称状态下等离子体非线性静电波的存在进行了研究, 其结果表明: (1)若参数满足0<|(a/M2-1)E0|<1, 存在着非线性周期波;(2)若|(a/M2-1)E0|=1, 存在着隆起和下凹的孤立波, 也存在着激波;(3)若|(a/M2-1)E0|>1, 存在着周期波, 也存在着隆起的孤立波。还对波的某些特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247个类星体的X射线性质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些X射线资料是由爱因斯坦卫星在0.5—4.5keV的能带内观测到的。主要结果是:在各种视亮度和红移(或距离)的已知1619个类星体中,都有百分比相近的部分为X射线源。Ⅰ型Seyferc星系的发射线Hβ与[OⅢ]的等值宽度比REW同X射线光度Lx强相关,这可作为Ⅰ型Seyfert星系的X射线光度的一个新指标。光学辐射以及2.5GHz以上的高频射电辐射都同X射线辐射相关,说明这三种辐射的区域依次相邻而且机制也相似。色指数U-B和B-V都同X射线辐射不相关,但U-B同B-V弱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1910年5月18日菉葭浜天文台所记录的一次地球磁暴的暴源;解释哈雷彗星凌日与磁暴开始时刻之差;分析哈雷I型彗尾的某些特征并讨论磁暴机制.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两个假设即冕洞中的阿尔芬涨落无阻尼传播和日冕温度范围为9×103K—2.5×106K, 首先导出了快发散流管中阿尔芬涨落无阻尼传播特征;然后利用Munro-Jackson观测结果, 通过数值计算, 确定了可接受的冕洞温度分布;同时确定了冕洞中可能存在的冕底阿尔芬涨落能流为5×105—1×106ergs cm-2sec-1。分析表明, 这样大小的能流对加速冕洞等离子体成为高速风流是有效的和足够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作者在文[1]中引入的特征速度U*作为磁流体力学激波的基本强度参数,解析地讨论了磁流体力学激波的种类和特性;详细地讨论了磁场强度跃变比h随特征马赫数平方M*2=U*2/C12的函数的变化;给出介质密度、压力、法向和切向速度[ux]/C1和[uy]/C1跃变比的结果,最后,讨论了包括励磁和消磁激波在内的垂直和平行磁流体力学激波的极限情形。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了快撕裂模加热是1980年5月21日—22日耀斑后冕拱长达10多小时的有效加热机制。作者计算了撕裂模所提供的能量和相应的增长率,并讨论了该冕拱的MHD平衡和稳定性问题,主要结论如下:1.对5月21日冕拱,当密度取1.6×109cm-3(实测值)时,剪切宽度αα=1.8×108cm(冕拱小半径的十分之一)剪切磁场为18—32×10-4T,所对应的增长率为1.79×10-5s-1—2.66×10-5s-1,不稳定的增长时间为15.5h—10.4h,这组解与观测到的冕拱存在10多小时相符。所以,撕裂模是冕拱合理的有效加热机制。2.该冕拱之所以维持10多小时之久,除撕裂模加热与辐射损失平衡外,在力学上必须处于平衡态,其平衡条件为Bφ(冕拱轴向磁场)=2Bθ(冕拱的环向场),和气压梯度dp/dr大于零。若冕拱满足该力学平衡条件,则利用能量原理可得到该系统对腊肠扰动、扭曲扰动、螺旋扰动均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