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印度时间2017年6月5日,印度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Mk3-D1(GSLV-Mk3-D1)在萨提斯达瓦航天中心首飞发射成功,标志着印度航天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文章综合分析了印度GSLV-Mk3新型火箭总体方案及技术特点,总结对我国航天发展的启示。1研制背景1969年8月,印度政府成立了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并正式开始研制本国的运载火箭。印度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9月12日,中国工程院第四届"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展望"院士论坛暨2017年卫星有效载荷技术学术年会在北京理工大学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通信与导航专业组、空间微波技术重点实  相似文献   

3.
《国际太空》2016,(12):65-73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8月21日,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所从探空火箭技术研究起步,先后从事过运载火箭总体技术、卫星总体技术以及载人飞船总体技术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目前,研究所集设计、制造、总装、试验、测试于一体,是我国空间光学遥感载荷的主要承制单位;是我国唯一的航天器回收着陆领域研制单位;是火工装置、航天器复合材料结构件的重要研制单位;是空间激光雷达、激光测距、激光攻防等装备的总体研制单位;是国内航空光学遥感载荷的主要研制单位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经过4年的研制与试验、角逐与等待,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于2014年9月16日敲定,由商业航天公司—波音公司和太空探索技术(Space X)公司共同为其执行"国际空间站"(ISS)载人运输任务。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美国航空航天局将减少或彻底终结对俄罗斯载人发射服务的依赖。首次载人验证飞行任务将于2017年进行。1合同背景自载人航天活动开展以来,美国一直依靠联邦机构—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航天员到达近地轨道和月球。此次合同的授出标志着,自航天飞机退役6年之后美国将重获本土载人航天发射能力;也标志着自阿波罗计划结束45年之后,美国将开启"商业飞船时代"。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6月15日,我国"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在众所期盼中奔向太空。这一举世瞩目、自主创新的重大科学工程的实施,不仅填补了我国空间X射线空间望远镜研制的空白,为中国航天的技术进步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使我国首次具有自主获取高能天体原始观测数据的能力,实现了在高能天体物理  相似文献   

6.
正NASA网站2017年12月19日报道,利用已在ISS上成功验证的微型基因扩增仪(miniPCR)和纳米孔测序仪(MinION)设备,空间中的基因-3(Genes in Space-3)实验首次在国际空间站(ISS)完成了从微生物样品制备到基因测序的完整微生物鉴定流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能够实时鉴定ISS上的微生物而无需将其带回地面进行鉴定,将改变空间探索过程中的微生物学  相似文献   

7.
正"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X射线空间望远镜。该空间望远镜于2017年6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场采用长征-4B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已成功获得首批数据。1"慧眼"情况简介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简称高能所)李惕碚和吴枚在高能天体物理数据分析中发展了直接解调方法(DDM),该方法克服了  相似文献   

8.
1982年6月5日在航天飞机中装入了美国国防部第一个军事载荷,标志着在6月27日第四次试飞之前,已完成了一项困难的工程。这次试飞又开始了美国在空间的载人军事活动,其目的在于检验新的技术来防御苏联新的导弹产品。这项改进了的美国导弹早期预警仪器,采用了低温液氦冷却的红外望远镜/分光仪,它是美空军有效载荷的主要构件。航天飞机在肯尼迪空间中心发射台39A上垂直竖起的这个时刻,意味着第一次装载美国防部军事载荷的开始。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6月3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猎鹰-9(Falcon-9)火箭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成功将"龙"(Dragon)飞船送入初始目标轨道,执行该公司第11次"商业补给服务"(CRS)合同任务(SpX-11)。执行本次任务的"龙"飞船曾于2014年9月发射升空,与"国际空间站"(ISS)对接停留34天后返回地球,降落太平洋。本次任务的成功标志着航天史上首次实现货运飞船加压舱重复使用,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17年5月25日,美国火箭实验室公司(Rocket Lab)自主研制的"电子"(Electron)专用小卫星运载火箭进行了首次发射试验,火箭未能进入预定轨道,但本次试飞成功验证了多项火箭性能指标,标志着该火箭向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11.
法轩  薛滔 《太空探索》2015,(3):56-57
<正>2014年12月20日~21日,中国空间法学会第11届CASC杯曼弗雷德·拉克斯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在北京理工大学圆满落下帷幕。经过激烈角逐,中国政法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分获冠亚军。曼弗雷德·拉克斯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是国际空间法学会1992年创办的年度性世界级模拟法庭大赛,该项大赛因其每年的全球总决赛由国际法院3位现任大法官亲自出庭审理而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11月10日7时42分,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脉冲星试验卫星等五颗卫星成功送入太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射搭载的卫星和载荷除脉冲星试验卫星外,还有部分为全民营资本公司研制生产的卫星和载荷。在这些搭载载荷中,最为特殊的当属科创航天第一颗完全自主研发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航天     
<正>中荷国家元首见证两国航天交流合作迈向深入10月26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的见证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8所与荷兰应用科学研究组织(简称TNO)空间载荷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了《中荷空间光学仪器联合实验室项目合作意向书》。根据《合作意向书》,双方将在地球环境大气探测、深空探测领域开展项目合作,这标志着中荷空间光学仪器联合实验室建设  相似文献   

14.
2016年6月25日,我国首枚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7在新建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把远征-1A上面级、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等载荷组合体送入近地点200km、远地点394km的椭圆轨道,这标志着长征-7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从而全面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序幕。  相似文献   

15.
<正>NASA网站2019年4月12日报道,NASA在2015-2016年开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空间站双胞胎实验结果于当日发表在Science上。相关论文汇总了10个研究团队的工作,揭示出关于人体如何适应并从极端的空间环境中恢复的信息。2015年3月27日至2016年3月1日,NASA航天员Scott Kelly在ISS上生活了340天(远征任务43/44,45/46),NASA退役航天员Mark Kelly留在地  相似文献   

16.
韩淋 《空间科学学报》2017,37(6):648-648
<正>欧洲空间局(ESA)于2017年7月27日发布研究概念征集文件,邀请欧洲科学界就拟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提出的深空门户(DSG)近月载人空间飞船上开展的研究提出建议,并围绕该平台可能提供的科学研究机遇以及为了开展科学研究所应具备的能力进行咨询。ESA提出,深空门户是国际空间站(ISS)各合作国航天局正在筹备中的战略性平台,将作为在近地轨道以远开展载入深空探测的下一步,有望在21世  相似文献   

17.
正UKSA网站2017年11月8日报道,英国空间局(UKSA)将通过其微重力科学计划(MSP)资助开展3项人体科学研究项目,研究空间飞行对人体的影响,资助总额约50万英镑(约合470万元人民币)。英国空间局将通过资助此类研究提高英国的空间探索能力及实现新的技术突破。遴选出的3项实验将在ESA微重力设施包括ISS和抛物线飞行飞机中进行。3项实验的具体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8.
经过4年的研制与试验、角逐与等待,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于2014年9月16日敲定,由商业航天公司—波音公司和太空探索技术(SpaceX)公司共同为其执行“国际空间站”(ISS)载人运输任务。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美国航空航天局将减少或彻底终结对俄罗斯载人发射服务的依赖。首次载人验证飞行任务将于2017年进行。  相似文献   

19.
正2018年4月2日,由欧洲萨瑞航天中心(SSC)负责研制的"碎片移除"(Remove Debris)试验卫星搭载猎鹰-9(Falcon-9)火箭上的货运"龙"(Dragon)飞船运送至"国际空间站"(ISS)。2018年6月20日,"国际空间站"航天员使用空间站实验舱遥控机械臂系统成功在轨释放Remove Debris试验卫星,试验卫星也成功  相似文献   

20.
日本空间研究委员会在6月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让各省厅提出1989年空间预算申请及空间计划,7月4日集中讨论。科技厅领导的开发事业团将研制空间实验用的小型火箭“TR-1A”和H2火箭大型整流罩;要求在运输省的静止气象卫星-5上装备搜索和营救用的中继器;通产省和环境厅研制“地球观测平台”(ADEOS)用的地球观测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