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青 《国际太空》2008,(1):17-17
日本、美国和欧洲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借助太阳-B观测卫星发现了太阳上的太阳风喷口,以及可能与日冕加热现象有关的阿尔芬波。通过卫星传回的数据形成的分析图像,研究人员发现在太阳黑子上方闪耀着亮光的强磁场活动区域和日冕中气体较稀薄的冕洞区域的一个交界处,有约100万摄氏度的等离子流沿着呈放射状的磁力线,以140km/s速度喷出。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MHD波与日冕大气耦合的磁流体动力学方程组,计算得到冕洞内的日冕大气的温度T、密度N和流速V的分布.根据这些量的分布特点,认为日球基本参数T、N和V的冕洞周变化,可以用冕洞磁场的非径向因子a值,随黑子活动的下降而变小来解释.   相似文献   

3.
空间探测的最新结果表明,太阳大气中广泛存在小尺度喷发事件,这些事件被认为是由新浮现磁通量导致的小尺度磁重联的表现.小尺度磁重联同时会产生高频Alfven波.本文给出了建立在上述思想基础上的描述日冕加热及太阳风加速的时变二元流体模型的一组数值解,显示解的时间演化、收敛特性及守恒特性.在对由过渡区发出的高频Alfven波频谱的适当假设下,数值解能够解释日冕及太阳风等多方面的观测结果,包括日冕加热,极冕洞密度径向变化,太阳风近日冕底部加速,及在03AU观测到的高速流特征.  相似文献   

4.
SiⅡ辐射线源区的高度表征了太阳大气过渡区的底层高度.通过对超紫外线的辐射强度结构和无力场外推所得的三维磁场结构作相关分析来求相关高度是一种研究超紫外辐射线源区高度的新方法.有研究发现,该方法得到的冕洞区SiⅡ辐射线源区的高度比传统观点所认为的高.由于目前运用该方法的数据分析有限,需要用更多的数据进一步验证这一结果.运用该方法分析了SOHO/SUMER观测到的位于太阳南极冕洞之下的日面区域SiⅡ辐射线数据和美国National Solar Observatory/Kitt Peak(NSO/KP)测量的磁场数据,得到冕洞区SiⅡ辐射线源区的相关高度约为5.0Mm.该结果支持了冕洞区的过渡区底层高度比宁静区的要高的结论.同时发现了新的现象,并对其原因进行推测.  相似文献   

5.
根据空间天气的状态,调整大气模型的相关输入参数能够减小模型的计算误差.通过对比CHAMP卫星在轨大气密度探测数据与NRLMSISE-00模式的计算结果发现,通过调整F10.7的输入,使轨道大气密度积分的模式计算结果与探测结果之间的误差达到最小,此时的F10.7被称为理想F10.7输入(F*).进一步的分析发现,F*与太阳紫外辐射MgII指数存在很好的相关性,因此可以选择其他的太阳紫外辐射代理参数取代F10.7,从而减小模型计算误差.本文采用神经网络技术,建立新的太阳紫外辐射代理参量Feuv与MgII,F10.7等的对应模型,能够根据当日参数值计算Feuv.研究结果表明,新的代理参数能够有效减小NRLMSISE-00的计算误差.   相似文献   

6.
在太空等离子体中,尤其在等离子体内部磁场较弱时,轫致辐射是等离子体能量损失的主要机制.本文对太阳宁静及耀斑期间1AU处等离子体轫致辐射计算表明,等离子体辐射强度If的变化与辐射的电磁波频率有直接的关系.当辐射频率,接近于等离子体频率,fpe时,辐射强度显著增大.随着电磁波辐射频率的增大,辐射强度随频率增大作缓慢对数下降.辐射亮温Tb与等离子体电子温度Te、介质光深成正比.Tb与If随辐射频率变化的整体趋势一致.在相同的辐射频率情况下,太阳宁静期间If值、Tb值低于太阳耀斑期间If值、Tb值.  相似文献   

7.
高速太阳风中α粒子分布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多级波粒相互作用模型和1维电磁混合模拟方法研究了高速太阳风中α粒子分布的形成机制.认为α粒子从其产生区到1AU,经历4个特征区域:在冕洞下方的小尺度磁重联区,α粒子产生并得到加速:在约十几个太阳半径日冕区,α粒子形成球壳分布函数:在几十个太阳半径处,在Alfven波和温度各向异性不稳定性的作用下,α粒子分布函数演化为漂移Maxwell分布:当α粒子进入0.3-1AU时,Alfven波的作用使α粒子速度超过太阳风速度约1个局域Alfven速度.  相似文献   

8.
张轩谊 《空间科学学报》2022,42(6):1129-1136
太阳紫外辐射是临近空间能量输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对其在中层大气的辐射特性进行研究,是研究临近空间大气成分与密度变化、光化学反应以及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基础。依托“鸿鹄”临近空间探测专项计划,利用MODTRAN5辐射传输模型及卫星实测数据,模拟并对比中国11个主要地形区上空临近空间(20~50 km)紫外辐射(200~400 nm)垂直分布和季节演变的异同,计算了臭氧含量、太阳天顶角和日地距离等关键因素对辐射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地形区的辐射流量垂直分布廓线和年较差垂直分布廓线较为一致,在地理位置上毗邻的地区辐射特性及季节演变较为接近,但在太阳紫外的不同波段之间区别较大。研究成果为临近空间探测实验提供了数据支撑,为大气反演等相关领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损耗大气中随机重力波场的传输方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帆  肖佐 《空间科学学报》1993,13(4):278-285
从包含分子粘性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方程出发, 采用随机相位近似, 推导了损耗大气中重力波场的非线性传输方程。由于分子损耗的引入, 谱演变的速率发生了改变, 在某些情况下, 还会得到与无耗条件下的传输规律相反的结论。损耗大气中重力波场的传输方程是研究中高层大气重力波能量收支平衡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空间目标红外特征仿真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建立了一种基于三维场景的空间目标红外辐射特征计算模型.模型对多层介质目标进行几何建模与三维剖分,考虑目标微动时太阳和地球对目标加热的影响,计算了目标外表面的辐射散热及内腔壁面元间的辐射换热,在此基础上完成目标的三维导热计算,利用Gauss-Seidel迭代法求解微元体的温度,进而计算了中长波和长波红外波段目标自身的辐射、对外热源的反射以及总的辐射亮度图像和辐射强度曲线.研究表明,无自旋的目标在圆周方向受太阳加热不均,温差显著;自旋使目标圆周方向温差减小,温度分布趋于均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南京大学太阳塔多波段光谱资料推求出的两个耀斑(一个SB级,一个2B级)的半经验模型;计算了耀斑不同时刻的辐射损失速率,并与电子束轰击和X线作用下的产能率作了比较.结果表明,耀斑不同时刻的色球辐射损失变化可达一个量级以上;耀斑脉冲相前后电子束轰击加热相当有效;耀斑强度极大时,电子束轰击和X线加热都有作用;耀斑主相时,X线加热更能有效地平衡辐射损失.但是,尤其是对大耀斑来说,色球低层和光球上层的加热既不能用电子束轰击,也不能用X线的作用来解释;可能存在某种把能量从色球上层向低层转移的机制.研究也表明,耀斑随时间变化的半经验模型为研究耀斑的能量耗散过程提供了很好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为实时评估0~100km高度范围内的大气中子全球分布,对宇宙线在地磁场和大气中的传输过程进行了分析.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工具包Geant4,预先计算不同能量的粒子在大气层中产生的次级粒子能谱分布,形成大气次级粒子数据库,并与相关模型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数据库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以实测或预报的空间环境参数作为输入,计算同步轨道银河宇宙线和太阳质子事件能谱以及100km高度上的地磁垂直截止刚度,最终得到大气层顶上的粒子能谱.通过对大气次级粒子数据库的线性插值,实现1h分辨率的大气中子能谱和辐射剂量全球分布的实时计算.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在美国基特峰国家天文台观测得到的氢和电离钙多条谱线轮廓,以及PANDORA大气模型计算程序,对宁静太阳VAL-C'大气模型进行了诊断。文中首先讨论了模型大气中不同层次的辐射特性,着重指出H巴尔末谱线同Call共振线和红外线的源函数具有与温度不同的耦合关系。其次,通过计算得到了各条谱线在日面不同点的出射轮廓,并将其同观测轮廓相比较,存在的系统差别有:(1)Hβ和λ8498红外线线心的剩余强度较观测值高,而CaIIH和K线线翼的剩余强度则明显比观测值低;(2)Hβ及caII各条谱线在△λ=0.5?处的剩余强度值的临边增大系数较观测值大。除上所述及某些观测误差以外,计算值同观测值符合得较好。最后,文章分析了导致计算和观测不符的可能原因,并进而提出了对VAL-C'模型改进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COIN-TVD MHD模型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能有效实现日冕–行星际三维太阳风模拟的模型.本文利用此模型针对日冕区三维太阳风进行研究,为了模拟日冕太阳风的加热加速,对模型中的体积加热项做了调整.在磁流体模拟中,减小磁场散度的误差是关键问题之一,在调整体积加热项后应用扩散法、八波法、扩散八波法,对2199卡林顿周的背景太阳...  相似文献   

15.
已有充分的证据表明, 大气对流层的雷暴迹象是大气中间层重力波活动的显著代表源.在雷暴迹象的上方, 通过火箭已观测到大气中间层出现的热效应, 也已通过雷 达探测到大气平流层出现的上行重力波, 从地面和卫星平台上观察到夜间气辉有序而 成环状的重力波波形. 所有这些实验结果都与位于观测点下方的雷暴活动有紧密联系. 此类雷暴通常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沿海以及地球其他沿海海湾地域. 关于此类雷暴对大 气中间层的影响尚未被充分研究和了解. 为能有效地探究其成因, 利用所开发的一个二维计算机数值模型模拟和研究大气对流层的雷暴源所引发的上行重力波, 进而揭示 此类重力波产生的基本物理机理, 及其在大气中间层的能量耗散. 通过模拟研究发现, 雷暴源可以大面积高强度地聚集和释放积雨云的能量, 当这种周期性的对流变化引发大气对流层的不稳定性后, 就会有圆柱体重力波的产生和传播.   相似文献   

16.
空间TDICCD相机动态信噪比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噪比是空间光学相机系统的主要设计指标之一,可用于表征相机的辐射性能。文章通过建立遥感卫星轨道模型,分析计算一年中任意时刻用太阳高度角和卫星观测角描述太阳、卫星、地面目标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并将计算得到的卫星观测角和太阳高度角等参数导入大气传输软件MODTRAN,输出在相机入瞳处的地面目标光谱辐亮度,再根据信噪比的计算方法,最后完成TDICCD相机动态的信噪比计算值。通过该方法,可以计算任一时刻任一观测目标的信噪比,这将有利于判断在某一时刻的能量是否满足观测要求,以随时改变TDICCD的探测器级数,使得成像像质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7.
李波  王水 《空间科学学报》2001,21(2):97-104
将实际的太阳大气划分为多个等温层次,导出了均匀倾斜磁场下线性Alfven波通过任意多等温层的能量透射率,结果表明,两等温层模式与三等温层模式的结果存在本质的区别。在两等温层中,温度的跃变式增高对Alfven波起着高通滤波的作用,而三等温层中在高频端Alfven波的透射率显示为振荡形态,对实际大气温度模式的计算结果表明,太阳低层大气更适合于周期为数秒的Alfven波的能量传输。  相似文献   

18.
利用全电流双流体模型分析了地面磁扰动信号在近地层大气中的传播.结果表明磁扰动信号的传播模式受中性粒子elax-elax离子碰撞频率、磁扰动频率、磁粘滞系数以及大气离化系数等参数的影响.中性粒子碰撞效应导致近地层大气中不存在阿尔芬波传播通道.当磁扰动频率远小于0.001Hz时,磁扰动传播存在趋肤效应,且在近地大气中从高往下逐渐增强;当磁扰动频率远大于0.001Hz时,磁扰动以类似于真空电磁波的模式在近地大气中传播.   相似文献   

19.
平流层飞艇太阳能源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平流层太阳能飞艇平台为背景,对平流层太阳能飞艇能源系统展开了分析和研究。文中建立了飞艇表面太阳能电池接收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反射辐射的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某飞艇太阳能电池进行计算,结果显示飞艇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与飞艇的工作纬度、季节、太阳能电池阵列表面面积、飞行姿态密切相关。当飞艇的脊背从日出到日落时刻正对太阳光线时,太阳能电池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将是最大的。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某类跨大气层飞行器飞行过程中需要进出大气层,且飞行速度跨度大等特点,建立了不同空域、不同飞行速度下的机体头部受热模型。当在大气层内飞行时分别使用经验公式和Lees公式计算马赫数小于5和大于5时头部受热情况,当在大气层外飞行时建立了考虑太阳直射、地球反照和地球红外加热情况下的受热模型。利用普朗克定律得到了相同温度下不同波段的红外辐射能量占比情况。最后利用本文方法对某类跨大气层飞行器进行了温度和红外辐射计算,得到的计算结果能够大致反映全航程头部温度和红外辐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