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涡轮燃烧形式对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性能影响,在传统发动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加入各型涡轮燃烧结构的热力学计算模型,分析比较了在不同工作过程参数下,4种带涡轮燃烧结构发动机与传统发动机的性能(单位推力和单位燃油消耗率)随风扇增压比、高压压气机增压比、高压涡轮进口总温和涵道比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涡轮级间燃烧室(ITB)与涡轮叶间燃烧室(TIB)各有特点,但都能够明显提高传统分别排气涡扇发动机的性能,其中高压涡轮叶间燃烧室(HTIB)效果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采用CFD软件CFX-TASCflow对一低速涡轮平面叶栅(Durham叶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叶栅损失生成和输运规律。计算表明,现有的CFD软件己能较准确地计算叶栅损失,转捩k-ω模型计算的总压损失系数比没有转捩模型的计算结果高2%。  相似文献   

3.
万博  田淑青  浦健  王建华 《推进技术》2022,43(9):96-106
为研究变工况特性下涡轮叶片内部通道流场特性,选取高压涡轮二级工作叶片内部通道作为研究对象,在5种不同的进口雷诺数(Re)工况下,利用TRPIV(时序PIV)技术对通道内的流场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Re变化为32426~64700,模拟了飞行循环过程中的若干典型工况。在先进加工技术的辅助下,保留了真实叶型约束下的完整内冷三通道带肋结构,捕捉到一些不同于常规截面两通道模型等简化模型中的流动现象,包括:弯头区域不对称主流分离结构和非对称二次涡系。通过数据分析,明确了高、低雷诺数下流动特性的差异。在高Re工况条件下,弯头出口附近的冲击区域增大;对于第一通道内的二次流,在接近弯头位置处,横向速度分量会导致纵向涡对的强度被削弱,高Re工况下拥有更加剧烈的影响,极有可能削弱吸力面的换热强度。  相似文献   

4.
杨金广  徐乐  刘艳  张敏 《推进技术》2018,39(6):1240-1249
为控制高负荷涡轮叶栅中的激波、改善涡轮叶栅流动状况,针对E3涡轮第二级动叶中间叶高叶型,通过修改叶型吸力面压力分布进行了弱化激波S1流面反方法研究,并基于反设计叶型,对涡轮整级性能进行了三维数值计算分析。S1流面求解器选取MISES程序,应用Mixed模式反方法对叶型表面压力分布进行修改,并在反设计过程中临时"冻结"边界层来提高计算鲁棒性,加速收敛。结果表明,S1流面反设计叶型变薄,喉道位置前移,叶栅通道内激波强度明显削弱,叶型尾迹损失明显降低;涡轮整级环境下,反设计叶型使低背压工况下的等熵效率提高了约0.55%,涡轮出口激波强度显著降低,高效运行区拓宽,变工况性能较原始涡轮得到优化,验证了本文反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李志  刘艳  张敏 《推进技术》2021,42(12):2713-2722
针对跨声速涡轮叶栅单点优化方法难以获得整体工况性能提升、多点优化方法难以确定合理目标函数形式的问题,提出了两点优化的方法。为了节约优化时间成本,优化过程采用EIF (Equivalent inviscid flow) 模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添加惩罚函数保证叶栅满足设计流量和负荷要求,并采用叶栅效率线性平均的目标函数形式进行评价。选择两组跨声速涡轮叶栅进行优化设计,并利用CFD方法分析叶型变化对流场马赫数、激波和损失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所提出的优化设计方法在保证设计工况性能的同时,能够提升叶栅整体工况性能。通过流场分析,揭示了激波结构变化对不同工况损失影响的定性规律。综合全文研究后,给出了一种适用于跨声速涡轮叶栅两点优化设计的目标函数形式。  相似文献   

6.
宋文艳  黎明  蔡元虎 《航空发动机》2004,30(3):31-35,51
基于级综合特性的大量经验关系式 ,建立了静叶可调的变几何压气机特性的计算模型 ,并仿真了压气机在不同静叶转角组合调节规律下的特性 ,计算考虑了气流温度等因素对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于预测变几何压气机特性和分析静叶转角可调对压气机特性的影响 ,从而初步选择调节方案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常骐越  赵巍  雒伟伟  唐菲 《推进技术》2017,38(7):1483-1490
为阐明1+1对转涡轮变工况性能损失的主要来源并提出改进方法,以1+1对转涡轮为例进行了部分载荷工况下的流场模拟、分析和优化。与相同设计参数的同转涡轮进行部分载荷工况流场对比,发现部分转速下同转涡轮在级间导叶吸力面前缘出现分离,而1+1对转涡轮在压力面前缘出现分离。针对此流动损失,为1+1对转涡轮级间导叶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离角的压力面优化设计方法,提高了近前缘压力面的气流速度,增强了其对负攻角的适应性,基本消除了叶片14%、58%和92%叶高处压力面前缘的流动分离,在正攻角工况下亦保持了良好气动性能。数值验证了该涡轮的效率在全工况范围内明显提高,而设计点效率未受负面影响。其中,在对转涡轮70%和50%设计转速的两个工况点上,低压涡轮效率较优化前分别提升了1.5%和2.0%,涡轮总效率较优化前分别提升了0.5%和0.7%。  相似文献   

8.
涡轴发动机涡轮部件改型气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对涡轴发动机涡轮部件的变工况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吻合良好。在此基础上,引入拓扑分析手段,对有、无中间承力支板的涡轮内部流场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支板对效率、流量等总体性能参数影响不大。最后对涡轮进行了改型优化,去掉支板,缩小尺寸并由动力涡轮静叶栅作为承力框架。计算表明:通过适当的气动优化,无支板的涡轮气动性能可以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动量比对涡轮叶片气膜孔流量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放大的叶片模型,利用大尺寸低速线性叶栅风洞进行实验,测量了涡轮工作叶片表面不同位置处6排气膜孔的流量系数,研究了不同吹风比、密度比和雷诺数对流量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用二次流与主流的动量比来描述气膜孔流量系数的变化规律较为恰当。该参数可以综合吹风比和密度比的影响;(2)气膜孔流量系数随动量比的增大而增加,在小动量比下,影响尤为明显;(3)叶片表面不同位置处气膜孔的流量系数有较大的差别。表明气膜孔出口处的流动状态对流量系数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转涡轮基本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蔡睿贤 《航空学报》1992,13(1):57-63
对于对转涡轮基元级的特性,首先分析不同基元级的负荷特性应以单位叶列平均的负荷能力为准。其次,模拟常规级的经典分析,讨论了对转涡轮基元级的自变变量及定义了不同类型的典型对转涡轮基元级,按此可以很简明地得出它们在不同转速比下的负荷特性。同时,还初步比较了对转级与常规级的基元级效率。由此可见,对转涡轮的单位叶列负荷系数可比常规级有成倍的增长而且有更高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