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是利用燃气侧高温吸热和蒸汽侧低温放热来扩大循环平均吸放热温差,促进能源的梯级利用,以提高循环效率。分析了某燃气轮机采用余热锅炉型联合循环后性能改善情况。简述了余热锅炉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工作原理,采用能量平衡法分析联合循环机组的热效率及其影响因素,采用Gat eCycle软件搭建联合循环模型,分析给出适合该型燃气轮机的联合循环方案。  相似文献   

2.
采用VC和Matlab混合编程的方法,编制了CRGT循环中工质(水-水蒸气和空气-湿燃气)的热力性质计算程序。空气和干燃气的热力性质采用理想气体掺混模型,水和蒸汽的热力性质采用IAPWS-IF97标准模型,湿燃气的热力性质采用改进的工程计算方法进行处理。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精度高、计算速度快。  相似文献   

3.
CRGT循环燃气轮机性能仿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VC和MATLAB混合编程方法,进行了不同循环燃气轮机的变工况性能分析.其中,采用修正工程算法编制了工质热力性质计算程序,采用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法建立了压气机和涡轮部件特性计算模型,采用模块化建模方法建立了简单循环、蒸汽回注(STIG)循环和化学回热(CRGT)循环性能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在保持燃机几何结构和设计功率不变的条件下,STIG循环和CRGT循环均能降低燃气初温和提高循环热效率.其中,简单循环的热效率为35.16%,STIG循环的热效率可达到45%,CRGT循环的热效率可达到52.8%;为了进一步提高该型燃机的应用潜力和使用范围,可以将该型CRGT循环燃气轮机用于海水淡化应用中.   相似文献   

4.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COGAS)是提高燃气轮机经济性有效途径之一。对舰船燃-蒸联合循环系统建立了数学与仿真模型,对其性能进行分析。由分析结果可知,在高或低工况下,燃气轮机采用燃-蒸联合循环后,其效率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具有较好使用性能和交互性能的飞机发动机操纵系统通用设计软件--ECSOD软件,该软件采用了Windows环境下的VB语言和Fortran语言混合编程技术,在优化计算的同时生成系统运动的动态仿真图。软件操作简便,界面友好,在整个优化设计过程中始终保持了较好的人机对话式的交互功能,为设计者更方便地实现自己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想提供了一个实用的设计平台。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串联式和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的基本原理与性能特点,对混合动力的性能优势来源进行了原理性阐述。针对混合动力的系统架构,分析了性能设计、控制系统、电机设计以及热管理方面的关键技术。航空燃气涡轮-电混合动力技术的发展,有可能对传统航空发动机领域产生颠覆性变革。需要打破原有航空发动机热力机械设计思维,将动力系统所涉及的推进、电能以及热管理进行融合设计,推动航空动力系统效能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7.
采用MATLAB和VC混合编程的方法,建立了不同循环燃气轮机的热力性能仿真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比研究了压比、燃气初温、间冷度、回热度等参数对ICR(间冷-回热)循环比功和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给定条件下,合理匹配压比、燃气初温、间冷度和回热度等参数,可使ICR循环的比功和效率均达到最大;与单循环相比,ICR循环的比功...  相似文献   

8.
基于柴油-蒸汽重整的化学回热循环热力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福敏  郑洪涛  刘倩 《推进技术》2015,36(3):413-418
为了推进化学回热循环燃气轮机应用于船舶推进系统,应用最小吉布斯自由能法建立柴油-蒸汽重整反应计算模型并基于此模型分析化学回热循环燃气轮机的热力性能。使用甲烷-蒸汽重整反应结果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计算结果和实验对比主要产物产量最大误差为3.44%。使用该方法计算柴油-蒸汽重整反应,计算后燃料折合热值提高了38.9%;循环效率得到提升。根据柴油-蒸汽重整反应计算结果计算了燃机的燃烧室出口温度为1375.3K,较简单循环的1542.8K降低了167.5K,较低的燃烧温度可以降低NOx的生成量。经过验证,在所选定的计算状态,烟气余热能量足够产生系统所需的水蒸汽。  相似文献   

9.
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对燃气-蒸汽发射动力装置内高温高压超音速燃气中的横向喷雾的气液两相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气相采用RK-AUSM+格式求解N-S方程,液相应用颗粒轨道模型,两相之间的耦合通过在气相各守恒方程中添加源项来实现。针对不同的喷水孔径、喷水压差以及水汽质量比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各种条件下的液滴蒸发情况以及对气相流场和能量输出的影响,为燃气-蒸汽发射动力装置的设计优化和能量调节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进气角与注水规律对燃气-蒸汽弹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弯管进气角和注水规律对燃气-蒸汽弹射过程中流场和内弹道的影响,采用Mixture多相流模型,Renormalization group (RNG) k-ε湍流模型和动网格技术,建立了燃气-蒸汽弹射数值模型.通过与文献数据的对比,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可靠性,分析了注水规律与弯管进气角度对燃气-蒸汽弹射过程流场和内弹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弯管进气角为60°时,燃气-蒸汽介质的能量能得到最大利用,发射筒内的温度分布较均匀;另外在同样的注水量下,缓慢注水导弹出筒时间相对较短,但波动较大;快速注水导弹运动平稳,但出筒时间较长.结果可为导弹燃气-蒸汽弹射动力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间冷循环技术是大幅提升燃气轮机性能的有效手段。采用图解法分析了间冷热力循环的技术特征,并运用数学推导论证了间冷循环技术可以提高燃气轮机输出功率和热效率的本质。通过搭建数学模型,编制了计算程序,进行了燃气轮机简单循环与间冷循环参数化计算分析,重点进行了总体方案设计中压比分配原则的研究,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的参数分析予以佐证。结果表明:在低压和高压压比为0.3左右时,间冷燃气轮机的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2.
某型间冷燃气轮机热力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航改燃气轮机的性能,以现有的简单循环的某型燃气轮机为基础开展了间冷循环研究:采用牛顿迭代法和循环迭代算法,分别对以该燃气轮机核心机为基础发展的间冷循环燃气轮机进行了热力计算和比较,并进行了该间冷循环燃气轮机的设计点方案论证。  相似文献   

13.
韩兆鹏  郭晟  刘亚冰  侯金丽  韦宝禧  冮强 《推进技术》2021,42(10):2267-2276
本文面向组合动力对过氧化氢煤油推力室的应用需求,建立工程计算方法以进行热防护方案设计。通过修正燃气对流换热系数和引入液膜分解率完善工程算法,使工程计算结果与三维流固热耦合计算结果和实际试验结果符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对组合动力用推力室进行热防护方案设计,结果表明:采用头部过氧化氢液膜和身部过氧化氢再生的方式可实现可靠热防护,其中,液膜流量在氧化剂中占比为30%。采用上述研究思路具备开展快速方案论证的能力,可在众多方案中选出热防护性能较优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先进循环是燃气轮机发展的重要方向,1套通用先进循环工质热物性计算方法对先进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工质最为复杂的化学回热循环为例,建立了1套通用的工质热物性计算方法,并论证了该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先进循环.基于面向对象方法建立了1套计算系统并采用C++语言编制其计算程序,验证了空气和水蒸气的热物性计算精度,最大误差为0.00852%.采用该热物性计算方法计算了1个化学回热循环的热力过程;在给定的条件下其效率比简单循环效率提升32%,达到47.32%.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热物性计算方法计算准确,通用性强,为先进循环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指令灵敏度的基础上,定义了一种描述控制分配算法响应飞机包线范围内工作状态变化的灵敏度.阐明了控制分配模块的功能,对比研究了两类实时性较好的混合优化控制分配算法:线性混合优化法和二次混合优化法;分别采用单纯型法和有效集法进行求解,结合指令灵敏度和状态灵敏度的定义分析了两类混合优化方法的灵敏度.计算结果表明,在虚拟指...  相似文献   

16.
可扩展的燃气轮机仿真对象模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谢志武  苏明  翁史烈 《航空动力学报》1999,14(2):143-147,217-218
应用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方法进行可扩展的燃气轮机仿真建模研究。将燃气轮机仿真的各种计算任务概括为部件计算、流路计算和系统状态计算三个层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节点-连接器-部件模型,构造了一个部件模型、工质流程及仿真算法均可扩展的仿真类属框架,并通过一个三轴燃气轮机的容积效应法仿真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可扩展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航空发动机轴承腔进行性能分析,研究了一种全新的、高效的发动机轴承腔热分析软件。软件以热网络算法为基础,将发动机轴承腔分解成由相应的典型元件和节点组成的热网络,采用温度节点和传热元件组成的网络来描述轴承腔。介绍了基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Delphi技术的发动机轴承腔热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技术。软件前台采用图形建模方式生成计算网络,后台采用了网络自动识别技术,方便了复杂网络的建立,并结合Delphi,建立了一个以桌面数据库为支撑的可视化应用系统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