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离流和涡运动横截面流态的拓扑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为表片分离流和涡运动的空间特征,实验和计算多给出各横截面上流态。本文给出了横截面流态的拓扑规则,它们是:物体截面轮廓线上半奇点的分布规则;横截面流态奇点数的拓扑规则;Poincare指数判定表面纵向分离起始和终结的原则;物面坡度为正时,截面对称线上奇点数目的规则。  相似文献   

2.
将不可压无粘旋转流的Ludwieg稳定性准则推广到可压缩情况.由物理机理的分析出发,导出可压缩无粘螺旋流在一确定的扰动方向下稳定性的准则,并将此准则与其它稳定性条件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强旋-V型钝体组合燃烧装置绕流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志强  赵冬  吴云柯  何鹏 《推进技术》2018,39(5):1051-1056
为了探明强旋流对钝体绕流旋涡脱落规律的影响,利用PIV速度场仪和高频动态压力传感器等测量仪器研究了强旋-V型钝体组合稳燃装置中旋流器出口安装位置对旋涡脱落频率和尾流流场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旋流器出口位置安装在钝体内部时,可获得较小的旋涡脱落频率。随着旋流器安装位置向钝体出口方向逐渐移动时,旋涡脱落频率增大。当旋流器出口置于钝体外部时,将破坏钝体剪切旋涡的几何特征,从而导致钝体旋涡脱落机制的改变。另外,当旋流体积流量控制在一定范围(0~1m~3/h)内,增大旋流流量有助于减小钝体绕流剪切旋涡的脱落频率,对比无旋流时的V型钝体绕流,当旋流流量为1m~3/h时,旋流器出口位置位于钝体尾缘内部1倍开口直径处的V型钝体绕流St数下降幅度最大,约为34.96%。一定范围内的旋流同样有利于扩大回流区,在旋流流量为0.5m~3/h时回流区长度达到最大,约为钝体开口直径的2.3倍。但当旋流体积流量过大时,将导致下游流动恶化,钝体的火焰稳定性能可能会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4.
后台阶流中自由旋涡的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最近的实验表明用侧壁小孔抽吸可在后台阶流中捕捉到静止的分离旋涡。笔者将用理论证明,二维后台阶流中存在自由旋涡的驻定态位置,并且有中性的驻定态稳定性还进一步证明,用侧壁小孔抽吸,可使自由涡达到真正的记稳定。  相似文献   

5.
合成射流对圆柱绕流流固耦合特性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林  杨林  王海博  张力 《航空动力学报》2019,34(12):2529-2538
利用合成射流对钝体绕流流动特性及流致振动进行了主动控制数值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合成射流动量系数的增加,对圆柱涡激振动的抑制效果越好。随着射流位置从后驻点移向前驻点,圆柱尾流涡脱模态呈现出柱体背流面附着对称涡的定常状态-过渡状态-反对称2S涡脱落模式的演变过程。圆柱双自由度振动轨迹为“8”字形,完全受到抑制时轨迹为“一”字型,部分抑制时其轨迹为“月牙形”,合成射流的引入可有效降低圆柱所受升力,能有效的抑制圆柱横向和流向振动,当合成射流对位于圆柱背风侧的1/4弧边缘时,圆柱的流向振荡和横流振荡均可被抑制,其抑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述了分离流、涡运动和流动控制方面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我们所开展的一些研究试验工作.对流动控制的方法和机理也作了简要的一般性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述了分离流、涡运动和流动控制方面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我们所开展的一些研究试验工作.对流动控制的方法和机理也作了简要的一般性讨论.  相似文献   

8.
在小粘性流体的现实环境中,人类学会了利用适当产生的边界层及其涡量来构造航行器和流体机械,这导致了涡动力学的形成和发展,并把经典势流理论的应用范围推到边界层、自由剪切层和旋涡之外.但是,边界层是一柄双刃剑.它本身、它的分离、失稳、转捩,以及由此而来的各种涡结构,无一不带有或大或小的副作用.现在,人们遇到的刚体大雷诺数绕流问题越来越复杂(包括湍流).这些复杂性大都源于边界层的各种不利的、甚至灾害性的副作用.但是,随着变形体绕流研究的开展和智能变形材料的开发,人类有可能造出新的近壁流态来代替刚性物面的层流或湍流边界层,使近壁流之外的流场全是势流.  相似文献   

9.
应用蒸汽屏方法显示跨、超声速X形鸭翼-弹身组合体旋涡运动.实验马赫数0.90~4.01,攻角范5°~32°.截面图象表明随马赫数增大,涡迹尺度减小.在低马赫数小攻角下,截面流场中旋涡结构呈现对流和扩散效应,旋涡间相互诱导生成流面;在中等攻角下,弹身上方出现四个鸭翼涡,在横流平面上形成"蛙跃”趋势;在大攻角下,流场由弹身不对称涡主导,鸭翼涡被体涡缠绕、合并.在高马赫数下,截面流场上,翼涡紧缩成"点涡”状.体涡两侧产生横流激波.  相似文献   

10.
超声速X形鸭翼-弹身组合体涡迹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蒸汽屏方法研究超声速X形鸭翼-弹身组合体涡迹发展。观察了起源于鸭翼后缘的四个翼涡在横截面上形成的“蛙跃”和上反角二翼涡与弹身一对对称脱体涡形成的“混合式蛙跃”现象。在临近蛙跃距离时,有不稳定特性发生。文中还给出了细长体理论计算的涡迹路径跟实验数据比较,结果表明:如果各个旋涡的初始位置和相对强度适合,这种数学模型可计算导弹上的各个旋涡路径,二者存在的差别,可能是由于计算未能模拟涡面和涡量耗散的缘故。为了有助于理解导弹的气动特性,用少量的离散涡计算涡迹路径,作为工程估算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