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可压稀相两相流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卓雄  姜培正 《推进技术》2002,23(2):154-157
针对可压两相流动,在阻力系数中考虑了可压缩性及颗粒聚积所造成的影响,用TVD格式对沙层,平板及JPL喷管内的气固稀相两相流进行了数值模拟,所获结果和已有的实验数据及有关文献吻合很好,在JPL喷管中,随着质量分数的增加,由于气体和颗粒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增强,气相的温度增大,马赫数减小,但压力变化很小,而随着颗粒直径的增加,气相轴线上的温度减小。  相似文献   

2.
对精密测试中常用的几种移相方法进行了讨论,主要浅析小角度电路移相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了增强五相永磁同步电机(PMSM)驱动系统的可靠性,以永磁体磁通中含有3次谐波分量的五相凸极式PMSM为研究对象,在无故障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针对五相绕组缺两相故障情况,提出了相应的缺两相容错型直接转矩控制(PTC)策略。该策略通过构建五相电机缺两相后的α1β1空间电压矢量分布图,基于当前周期的基波磁链信息和基波转矩信息,挑选出下一周期逆变器输出的最优电压矢量。为了实现平滑转矩,基波转矩采用总转矩给定值前馈补偿的方式以抵消电机缺相后3次谐波磁链耦合至α1β1空间而产生的转矩脉动。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案能够在互相电机缺两相故障情况下平稳运行,且能实现正常运行到容错运行的快速切换。  相似文献   

4.
复合固体推进剂过渡相(中间相)力学模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庞爱民 《推进技术》1998,19(5):97-102
在总结归纳复合固体推进剂力学性能研究的基础上,吸取键合剂作用模型的优点,结合新近提出的网络与形态结构理论,并引入颗粒充填复合材料中的成熟理论,提出了一个描述复合固体推进剂力学性能的过渡相(中间相)模型。通过力学,数学推导建立了复合固体推进剂的结构因素与力学性能表征参数(σ,ε)的定性关系,这与验证主前人的结果基本一致,其中提出的关于过渡相模量与基体模量匹配的调节方法,为进一步提高复合固体推进剂的力  相似文献   

5.
用双流体模型模拟湍流两相流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针对颗粒浓度在两相流动中的重要性,建立了颗粒体积浓度方程,阐述了颗粒浓度在求解过程中的特点及颗粒体积浓度方程在计算方法中的贯穿。其次计算了沙层上的稀相可压气固两相流、直管内的不同压液固两相流及叶片扩压器中的密相可压力固两相流的流动,发现了颗粒浓度两种截然不同的分布,并验证了用不可压或稀相的模型来计算可压或密相的模型会带来误差,说明了在计算可压密相两相流动时,可压及密相的因素必须考虑到。  相似文献   

6.
高温合金的相计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三种常用的高温合金相计算方法,并应用这些方法对国内外广泛使用的40多个镍基高温合金进行电子计算机运算,预测TCP相的形成倾向,对各种相计算方法的特点及准确度作了分析,比较和评估。计算结果表明,M_d值法是三种相计算方法中准确度最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移相干涉测量中对移相器的移相误差进行测量与补偿是提高该测量方法准确度的有效手段。通过研究移相干涉移相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提出了测量移相器工作时位移与角度变化的方法,建立了相应的实验测量装置,实现了移相器的位移及角度变化的测量。根据移相器中位移与角度的数学关系完成了移相误差的补偿,修正后的移相效果在移相干涉仪中采用了整周期移相干涉图灰度差值的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8.
复相陶瓷设计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材料设计是复相陶瓷研制过程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复相陶瓷设计由定性化向定量化方向发展是其必然趋势。宏细微观力学、材料设计专家系统和智能化系统应用于陶瓷基复合材料韧化设计方面已取得巨大的进展,并推动陶瓷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单晶高温合金DD3的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物理化学相分析方法研究第一代单晶高温合金DD3的相特征。通过相萃取分析热处理前后γ′相和碳化物相的组成、含量及其结构式,并对比分析不同状态下DD3合金的强化相粒度、基体相成分及元素分配行为的变化。热处理前后的相特征分析表明,热处理不仅提高DD3合金γ′相含量、减小γ′相粒度,还改变合金元素的分配行为,提高γ′相的强度和稳定性。热处理的过程是γ′相得到强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测算了CMSX-2合金持久拉伸断裂时枝晶典型区域的两相密度及γ′相含量.结果表明,枝晶区域两相密度按枝晶干-枝晶臂-枝晶间的顺序依次递减,γ′相含量依次递增;随持久试验温度的升高(伴外应力下降),枝晶区域中γ和γ′相密度连续下降;与中温-高应力持久试验相比,高温-低应力持久试验所得γ′相含量分布的梯度较大.γ′相总量在枝晶区域的分配量表明,枝晶干中γ′相实际含量最低者的持久寿命最短,反之持久寿命最长.  相似文献   

11.
给出了Inconel718合金奥氏体点阵参数与δ、γ"、γ'相含量的关系式,并借助X射线衍射技术及奥氏体点阵参数与δ、γ"、γ'相含量的关系确定了Inconel718合金中析出相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一种超高强度不锈齿轮钢强化相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方法研究了一种Cr-Co-Mo超高强度不锈齿轮(轴承)钢中的强化相,结果证明,钢回火时与M体共格沉淀析出一种密排六方结构Laves(Fe2Mo型)强化相,并和M2C碳化物一起成为二次硬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了冷轧Inconel718合金在860℃加热温度下的δ相和γ″相含量,研究了冷轧变形对δ相和γ″相析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轧变形影响δ相的析出形貌,随冷轧变形量增加,δ相由针状向颗粒状转变。δ相析出的重量百分数与时间的关系符合Avrami方程,随冷轧变形量增加,n值减小,α值增加。在860℃加热温度下,等温15min时已有γ″相析出,随时间增加,γ″相含量增加,达到最大值后又降低。在试验中给定的时间条件下,随冷轧变形量增加,γ″相含量降低,而δ相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4.
燃烧室头部两相流场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采用 PDA对燃烧室头部两相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研究的模型燃烧室包括旋流器、喷嘴和火焰筒壁,保证气流结构与真实发动机燃烧室相似。实验对回流区内两相流场进行了细致的测量,给出粒子与气体速度分布。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的铍青铜热处理标准,都把晶界反应量作为控制时效工艺质量的标准之一,但未阐明QBe2合金硬时效的显微组织特征和假相,本文系统观察了其金相微观结构,发现其组织中细小、密集的β相,容易被误判为晶界反应量,找出了排除假相的方法,阐明了硬时效的组织特征,为正确判定时效组织提供了依据;并指出,冷变形62.5%的QBe2合金经高温短时时效后,GP区、γ"、γ'相并存,经300℃时效的γ"、γ'相弥散细小,355℃时效后,析出相尺寸长大,并出现局部再结晶;冷变形>81%的QBe2合金,经385℃×1.5h时效后,组织已再结晶完毕并出现不连续析出物,使性能恶化。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二阶矩气液两相湍流模型,模拟了不同工况下二维矩形断面气液鼓泡床中气泡-液体湍流两相流动,给出了气泡和液体的速度场、气泡体积分数和两相雷诺应力分布,基本工况的模拟结果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PIV测量结果符合较好。文中研究了不同气体表观速度对两相流场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了鼓泡床内液体的回流流动和气泡的上升运动、各向异性的上湍流,气泡湍流脉动比液体的强,以及气泡体积分数和两相湍流强度随着气体表观速度的增大而增大等规律。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两相湍流的代数应力模型 ,并由此出发 ,导出非线性k ε kp 两相湍流模型 ,目的是合理地模拟各向异性较强的旋流两相流动 ,保持二阶矩模型的优点 ,同时比二阶矩模型简单 .文中得到了气相、颗粒相的雷诺应力和两相脉动速度关联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式。这些代数式和两相各自的湍动能k ,kp,以及两相脉动关联湍动能kpg的方程联立 ,就构成非线性k ε kp 模型 .将该模型用于模拟旋流两相流动 ,给出两相时均速度场及雷诺应力各分量 ,并且将模拟结果和实验数据以及二阶矩模型的模拟结果对照 .研究结果表明 ,该模型预报旋流两相流动的能力和二阶矩模型的能力相差不多 ,但计算量比二阶矩模型的小  相似文献   

18.
机械合金化对Laves相Cr_2Nb固相热反应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机械合金化( MA) 对Laves 相Cr2Nb 固相热反应合成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 MA 对Laves 相Cr2Nb 的固相热反应合成产生了活化效果, 它使反应合成温度显著降低。未经MA 处理的原始Cr、Nb 元素粉充分合成出Laves 相Cr2Nb 的固相反应温度在1200℃以上, 而经MA 处理的球磨粉的充分反应温度可降低到900℃。MA 时间对反应合成进行的程度有较大影响。在900℃× 3h 的退火条件下, 使Laves 相Cr2Nb 充分反应合成的MA 时间应不低于15h。  相似文献   

19.
20.
针对测量系统运动中姿态测量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利用移相干涉技术测量角度的方法来实现运动姿态的准确测量。建立了由组合式移相干涉仪为主的三轴转角实验装置,该装置测量角度的分辨力优于0.006″。采用实验装置对微位移工作台运动过程中的姿态变化进行了测量,得到了工作台移动中绕三轴转角变化的测量结果,并利用激光小角度干涉仪进行了相关测量点的对比实验,数据最大偏差0.03″。实验结果验证了利用移相干涉测角法可以实现运动中姿态的精确测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