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强化产学结合与实习过程管理增强实习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业实习是我校材料类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专业实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社会认知能力.通过强化专业实习过程管理、强化产学结合来为学生建立一个稳定、高效、和谐的实习氛围,保证专业实习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实现学生实习收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顶岗实习是高等职业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顶岗实习模式的研究,全面抓好顶岗实习教育教学环节,才能切实有效推进工学结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确保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旨在探索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模式、并在实践中解决专业学生校外顶岗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科学、合理地安排、实施好热能专业的毕业实习及设计,让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得到一次全面训练,对毕业后从事工业锅炉的运行管理和维修改造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是,由于长期以来国家对能源问题重视不够,导致各厂、所企业的热能,特别是锅炉专业技术力量严重缺乏,管理水平落后,现场工作条件较差;近年来各企业实行承包责任制,工人及技术人员工作任务重,难以保证对下厂学生的实习和设计指导;而我们热能专业目前专业教师人员少,教学任务重,难以抽出专职带队老师。所以,热能专业的毕业实习安排上有相当大的难度。  相似文献   

4.
校内专业实习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系领导的支持下,我们仪表教研室克服了资金、器材及无专职实习指导老师等困难,开设了专业实习并取得了初步经验,现汇报如下: 一、明确目标,搞好校内专业实习。 目标明确,能激发人的热情,调动人的积极性。在系领导支持下,我们进行了多次讨论,认识到专业的整个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尚缺乏专科特色,学生在校期间各种实践训练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分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认知实习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围绕机械产品设计与制作开展的专业实习模式,并从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配置、企业产学合作、实验室实训平台建设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阐述与实践。改革后的实习模式和课程体系有效提高认知实习的效果,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彰显特色、突出实践环节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简称工电专业)是电工学科领域内的一个学科型宽口径专业。我校自一九七七年十月建立工电专业以来已有六届毕业生,均分配在全国各地的航空工厂工作,为研究和总结本专业的办学思想,探讨工电学科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近几年来我们利用学生下厂毕业实习和设计的机会,召开了多次座谈会,请工厂有关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各届毕业生代表,对教育质量及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业务规格等提出意见。五年制大专班教学计划就是在面向航空工厂面向毕业生的多年调查基础上制定的。现就专业性质、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业务规格以及培养措施作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7.
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生产实习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产实习在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随着社会发展,在当前形势下,生产实习的教学质量严重地下滑,针对当前情况,对影响生产实习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6月3日,河南航空飞机维修厂正式获颁CCAR 147部维修培训机构合格证,完善了河南省通用航空服务体系,同时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河南航空飞机维修厂拥有CCAR 147部专职理论及实习教员5名,兼职理论教员12名,兼职实习教员31名,拥有一系列专业配套的教学设施设备,可为学员提供高质量的维修培训服务。  相似文献   

9.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从理论学习走向工程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就现有课程实验、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技能实训、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各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实践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和实践,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0.
实习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教学方法与效果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因而搞好实习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南昌会议后,我们车工实习教学组在学校和校办工厂领导的支持与帮助下,对原来的教学法进行了必要的改进,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实行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克服了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  相似文献   

11.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实现工学结合突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实施"新洛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探索顶岗实习运行机制.重点阐述了"新洛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顶岗实习运行管理机制,以期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培养高技能酒店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2.
校办工厂是学校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基地,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校办工厂在承担教学实习、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为学校积累资金、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和兄弟学校的校办工厂一样,我们校办工厂坚持改革、锐意进取,通过整顿验收,不断改变面貌,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教学实习质量大有提高,实习人次创历史最高纪录;老产品扩大用途,不断更新换代;产值、利润、经济效益也创历史最好水平。工厂的确前进了,活力增强了。  相似文献   

13.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科学学院情报学学科点筹建于1984年,原为科技情报(信息)专业,1986年正式面向全国招收四年制本科生,2004年通过河南省教育厅新专业重点抽查评估,2006年被评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名牌专业,2009年被河南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点。  相似文献   

14.
工科院校的毕业实习与设计是总结和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完成本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基本训练的重要环节。如何搞好这一教学环节的组织与管理,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是每个下厂带队教师的职责所在。下面仅就机加专业的毕业实习与设计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与做法。 下厂前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5.
平面加工是铣削工艺范畴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教学大纲规定的铣工实习(轮换工种)最终课题.因此,如何指导学生铣削平面,是铣工实习教学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在学生进入铣平面课题的操作之前,已具备了铣床、刀具、切削量的选择等铣削基本知识,但这些知识都停留在理论之上.让学生掌握—定的操作技能,并获得更多的生产实际知识,这才是铣工实习指导的关键所在.因我校首次下厂参加机工实习的学生机械加工常识欠缺,且专业不一,实习时间短,教学难度相对较大.根据我多年来从事铣工实习教学的体会,认为要使学生“浅、显、易”地掌握实习内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在现行航空工程机务维修考核评分标准的基础上,应用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结合航空维修的特点,提出了对训练的全过程进行指导、记录、考核、评估的航空维修工程训练全程考核评估标准模式,应用于维修基础实习、系统实习、维修工程实习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空中乘务类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合作对于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促进学生的就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民航业的行业特殊性以及空乘岗位的稀缺性,使空乘专业的校企合作一直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校企合作一直是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短板。要很好地解决空乘专业的校企合作,必须有效地控制空乘人才的培养规模,改变学校的办学思路,加强航空公司的校企合作意识。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飞速发展,近十多年来,在我国高校中出现了一股开办空乘专业的热潮。1999年,中国民航学院等学校首次开设了空中乘务专业,开创了空乘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先河。从此,以高职  相似文献   

18.
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办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不仅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也是当前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层次实用人才,应是高等职业教育始终如一的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更多的将要从事成熟技术的应用和运作,而不是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设计。通过这两年下厂带实习的体会和调查,使我深深地感触到: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我们现在的毕业实习,无论在时间安排,或是实习形式等诸多环节上都有必要加以改革,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和需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搭建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合作交流平台,加强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与监控;方法根据学生顶岗实习需求,结合.net平台和数据库技术;结果设计实现基于B/S结构的顶岗实习网络管理系统;结论有助于确保顶岗实习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专业教育改革与实践是高校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保障,结合当前本科教育现状,从实践性角度出发论证了学科竞赛的专业教育、双创教育双重属性,研究了学科竞赛牵引的"专创融合"教育理念的内涵逻辑;基于课题式等多种竞赛指导形式建立了"贯通式"竞赛培养体系,构建了学科竞赛牵引的"专创融合"教育理念。基于专业教学实际,研究并实践了"专创融合"培养策略,可显著提升学生专业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