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介绍了红外辐射测温技术的工作原理,分析了红外辐射测温仪在使用中产生测量误差的各种因素,提出了红外辐射测温仪校准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9月7日,福禄克测试仪器(上海)有限公司宣布,其旗下品牌Raytek推出了CIX系列迷你型红外测温仪和Raynger?3i Plus系列红外测温仪,另一家旗下品牌Datapaq推出了DATAPAQ TP3 20通道温度记录器。其中Raytek是专门针对红外(IR)测温技术的世界领先供应商,Datapaq也是温度测量与分析行业的领导企业。这3款温度测试仪器兼顾了高可靠性、高精度  相似文献   

3.
福禄克公司旗下子品牌雷泰Raytek,作为全球著名的红外测温仪供应商,推出了一种非接触式温度测量系统  相似文献   

4.
福禄克公司成立于1948年,是世界测试工具的领导者,为各个工业领域提供了优质的测量和检测产品.福禄克公司于2012年底推出全新测试工具——VT02可视红外测温仪.它结合了红外测温仪的方便性和红外热像仪的视觉优势,是一款带红外热图像的全新温度测试工具.当单一的温度读数不足以满足测量需求,而又无需高分辨率的热成像时,该工具便是高性价比的理想之选.  相似文献   

5.
2012年11月22日福禄克测试仪器(上海)有限公司在北京奥莱室内攀岩馆,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2012年福禄克"创新"新品发布会。在这次发布会上,福禄克结合攀岩这项极限运动,向业内传达了"挑战无极限"的产品设计研发理念和打造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愿景。攀岩师们极速攀岩登顶,依次精彩揭幕了业内首创的VT02可视红外测温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无线智能测试套件-CNX、全球首款三防红外测温仪-62MAX/MAX+、全球  相似文献   

6.
C/C复合材料光谱发射率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石英灯辐射加热器对C/C复合材料进行加热试验,分别用NiCr-NiSi热电偶及红外测温仪测量材料的背面温度,通过加热过程中的背面温度曲线,得到了材料的ελ-T图.结果表明:在1 123~1 273K情况下,ελ(λ=1.6μm)在0.93~0.87,随温度升高,C/C复合材料的光谱发射率ελ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正3月4日至6日,在美国巴尔的摩会议中心举行的美国国家设施管理与科技大会博览会上,福禄克公司向到场的观众演示了如何利用该公司的三相电能记录仪、红外热像仪及可视红外测温仪等低成本工具,轻松地监测生产设施的能源浪费的方法。据专业人员介绍,福禄克Fluke 1730三相电能记录仪直观、易用,具有专业的电能数据收集能力。这一款新产品专为具有节能意识的用户设计,采用了全  相似文献   

8.
6月2日,为了帮助中国抗击非典,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公司和空中客车中国公司在北京向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捐赠了500部总价值折合30多万元人民币的非接触式测温仪。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副局长杨国庆代表民航总局接受了捐赠。民航总局将把这些从国外进口的测温仪分发给航空公司、机场和其它民航企事业单位,以便提高检测非典疑似病人的效率。中国航材集团公司与空客中国公司向民航总局捐赠测温仪  相似文献   

9.
一、炉温分布和炉温变化 温度是影响热处理质量的重要因素。热处理工艺规程对温度有着严格的规定。但是,在实际工艺过程中,测温仪表所反映出来的温度与工件温度不可能完全一致。其原因,除了测温仪表有误差外,还有炉温差和炉温波动问题。所以,要保证热处理温度准确,除了测温仪表必须准确外,还应了解热处理电炉的炉温状况。 炉温状况是指电炉工作区域里(放置零件处)温度的分布,以及在保温时温度的变化状况。为了描述炉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SiC包覆材料球形燃料颗粒在核热推进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对球形燃料颗粒SiC包覆材料进行了高温热冲击试验研究。利用激光加热方法实现包覆颗粒的快速升温,利用红外测温仪测量了包覆颗粒温度,通过观察热冲击试验前后SiC包覆材料的完整性判断其耐热冲击性能,试验峰值温度范围为1800~2800 K。研究结果表明,SiC包覆材料球形燃料颗粒能够承受30 s内升至1800 K的热冲击,不能满足核热推进系统在30 s内升温至3000 K的需求,需要进一步改进SiC包覆材料耐热冲击性能,或者选用耐热冲击性能更好的碳化锆等材料。  相似文献   

11.
辐射测温技术在涡轮叶片温度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利用辐射高温计ROTAMAPII测量了某型燃机二级涡轮转子叶片的发射率。通过对该燃机的试车获取了多个试验状态的数据.对试验状态9100r/min、2260kW下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表明,该燃机涡轮叶片温度场与理论要求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12.
测试发动机放热率的核心技术是在运行过程中获得发动机的表面发射率。介绍了航空发动机表面发射率的测量技术,阐述了应用前置反射器辐射温度计和动态红外数字成像仪测量固体表面发射率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航空发动机表面发射率测量中应注意的事项,对几种发动机常用的材料分别采用上述2种方法进行了测量,试验结果表明了2种测量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辐射温度计标定误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建立了标准辐射温度计和被检辐射温度计因工作波长不同而产生的标定误差公式,通过几种典型黑体空腹温度分布的测量及有效发射率的计算,讨论了分别以标准辐射温度计和接触温度计校准被检辐射温度计时误差及其走向。  相似文献   

14.
水银温度计视觉检定系统中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水银温度计自动检定系统。首先构建了水银温度计自动检定系统的体系结构,重点研究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温度计读数上的应用,研究了直方图均衡化处理,并根据OTSU原理,把温度计图像进行分割,采用Canny算子提取温度计边缘,并根据Hough变换得到温度计刻度线和液柱,最后给出了与人工读数对比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相似文献   

15.
在介绍某型机电式温度表组成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论述了基于MCS-51单片机的数字温度表的设计方法,给出了硬件电路设计、模拟电源与放大器电路设计及软件设计,用AEDK51仿真器完成了硬软件调试.该设计克服了机电式温度表摩擦、温度变化等因素引起的指示误差大的弊端,提高了温度表的指示精度.  相似文献   

16.
航空发动机帽罩热气膜防冰的加热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复合材料帽罩采用的一种热气膜防冰系统,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研究了其内部冲击换热和外部气膜加热效果。发展了二维轴对称计算方法并与全三维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搭建了热气吹风实验台,利用红外测温仪和热电偶测量帽罩温度,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全面研究了不同射流雷诺数、相对冲击距和气膜缝结构参数对热气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射流雷诺数有利于提高内部冲击换热效果和外部气膜加热效果;最佳相对冲击距随射流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射流雷诺数为10000~40000范围内最佳相对冲击距在5~8内取得;气膜射流能大幅提高缝后外壁面温度,加热效率与气膜缝宽和位置有关,前缘开设的气膜缝还会提升前缘冲击换热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温包型温度传感器在航空发动机和飞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对温包型温度传感器的充填工质进行了分析。根据工质的热力学特性及传感器的使用温度范围,将温包分为气态、液态、蒸汽态3种类型,阐述了不同类别工质的物理特性与温度变化的关系,汇集了常见工质的主要特性参数,归纳了根据传感器用途选择工质的原则。结果表明:气态工质的计算符合范德华方程;液态工质则按照体积膨胀计算;蒸汽态工质可按照项-谭方程进行设计计算。根据以上方法设计的不同温包已在多种发动机和飞机附件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8.
分析采用温度计交换法对恒温槽温场温度分布均匀度的测试与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丁水汀  王子尧  李烨 《航空动力学报》2014,29(11):2665-2671
为了克服压力应变片测量热变形的不足,采用DSCM(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对静止空心圆盘仅承受外缘热载荷时的表面热变形进行实时测量.实验系统中,采用电磁感应加热方式实现圆盘热边界条件的加载,并通过红外热像仪采集圆盘的实时温度分布数据.同时,为提高DSCM的测量精度,从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相机视场范围的选取、中焦距微距镜头的使用以及光源的布置等方面来降低离面位移和散斑质量等误差因素的影响.盘面热变形 位移的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的对比显示,两者符合较好,但仍存在一定偏差,最大绝对偏差为6μm,最大相对偏差为31%;盘外缘绝对偏差较大而相对偏差较小,盘内缘反之.对比结果验证了DSCM用于圆盘表面热变形测量的可行性,从而为涡轮盘盘面热变形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20.
磷光热图测热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磷光热图测热技术基于磷光材料的温度敏感特性,是应用于风洞热环境测量的新型全场热流测量方法,近年来在欧美等国得到了高速发展。在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搭建了一套磷光热图系统,采用20°压缩拐角模型开展了重复性试验及铂薄膜电阻温度计对比和纹影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热流测量特征区域结果与纹影照片符合良好;技术自身重复性误差小于5%;平板热流与理论值误差小于10%;与铂薄膜电阻温度计的对比误差小于20%,此误差主要由铂薄膜电阻温度计的测量散布度引起。该技术通过单次试验获得模型全场热环境数据,且能够捕获热流峰值区域,是一种全面高效的热环境测量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