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亚新  苏三买 《推进技术》2020,41(3):675-684
针对目前压气机动态模型用于主动稳定控制时,存在既不反映压气机变转速工况又不能模拟压气机内部周向位置失速信号发展过程的不足,在一维状态变量描述的压气机失稳动态模型基础上,以喷气装置作为执行装置,通过傅里叶变换,采用多维状态变量描述压气机动态过程,建立了含喷气执行装置的压气机系统变转速工况下分布式动态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可实现定转速和变转速工况下的压气机不稳定行为动态仿真,采用该模型进行压气机主动稳定控制,可使压气机失速模态幅值由0.28减小为1×10~(-5),能有效抑制压气机失速的发生,增强了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带执行装置的压气机系统建模及仿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压气机主动稳定控制对模型的要求,以Moore-Greitzer模型为基础,首先将模型进行空间离散化,用平均分布在压气机周向环面的离散位置点来描述流量扰动,建立了反映压气机周向动态特性的多维状态空间模型;其次以喷气装置作为主动稳定控制系统的执行装置,通过分析加入喷气装置后对流动区域产生的质量和动量影响,同时考虑气流从喷气装置出口到压气机起始平面存在的时间滞后,建立了带执行装置的压气机系统动态模型.以某压气机为例,对压气机失速行为及喷气状态下对失速的抑制作用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可以反映压气机旋转失速动态过程,通过控制喷气流量能拓展压气机的稳定工作范围,有效抑制压气机失速,模型可用于压气机主动稳定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   相似文献   

3.
加温加压压气机试车台在发动机研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试验研究是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本文简要概括了航空发动机三大部件之一的压气机部件在研制中须开展的试验研究工作,介绍了国内外压气机部件试验研究现状,分析了加温加压压气机试验器在压气机部件研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介绍了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加温加压压气机试验器建设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基于非定常喷气的压气机模型及模态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定常喷气下的多维压气机系统模型为基础,考虑引入非定常喷气带来的质量和动量效应,建立了非定常喷气下的多维压气机系统模型;分析了压气机主动稳定模态控制机理,并在上述模型基础上设计了非定常喷气下的模态控制律。以某压气机为例,在失速工况下,分别进行无喷气开环性能和非定常喷气下模态控制仿真。结果表明:与定常喷气模态控制相比,采用非定常喷气进行模态控制,流量仅为定常喷气的57%~80%,即可达到相同的控制效果,可有效减少喷气控制的流量,并且前4阶模态控制可以扩展压气机稳定工作范围达2.34%;控制模态越多,扩稳范围越大。   相似文献   

5.
曹人靖  周盛 《航空动力学报》1997,12(1):13-16,104
给出了考虑压气机径向扰动对失速影响的轴流压气机三维气动稳定性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压气机的失速特性与压气机基元叶栅特性密切相关。在轴流压气机三维气动稳定性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考虑轴流压气机三维效应的主动控制模型及其传递函数。   相似文献   

6.
轴流压气机吞水后的性能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璐  郑群  张海  樊双明  柴柏青  杨昊 《推进技术》2017,38(7):1499-1506
为了探究航空发动机吸入雨水后压缩系统的特性变化,针对水滴进入压气机后的湿压缩过程展开研究。基于两相流动的基本原理构建了气液两相的传热传质模型和颗粒运动模型,采用一维逐级叠加的方法计算压气机各级性能,并利用Fortran程序对吞雨后压气机整体性能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当吞雨量从3%增加到15%时,压气机压比的下降幅度分别由5.7%增加至15.7%;压气机各级温比的变化特性揭示了液滴在压气机前面级蒸发小、后面级蒸发大的规律;通过对比干、湿压缩条件下的压气机整体特性,可得出吞雨后压气机稳定工作范围变窄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涡扇发动机可调静子叶片控制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航空发动机高压压气机采用可调静子叶片,可改善高压压气机的工作特性,扩大喘振边界,保证发动机稳定工作;通过优化可调叶片角度控制规律,还能提高发动机性能。基于双转子涡扇发动机的试车数据,介绍了可调叶片角度的控制方法,研究了可调叶片角度在低转速和高转速时的控制规律,分析了打开可调静子叶片角度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高压转子转速较高时,通过调节可调静子叶片角度,可以降低高压转子的物理转速,增加转子转速裕度,降低机械负荷,增加发动机在翼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8.
针对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健康监测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LMI)和H优化理论的航空发动机压气机传感器鲁棒故障诊断的方法.在航空发动机具有模型不确定性和外界噪声的情况下,应用基于神经网络的线性拟合方法实现航空发动机压气机离散模型的建立;并通过LMI和H优化问题的求解得到未知输入观测器的设计参数,实现具有强鲁棒性的传感器故障诊断.该方法比以前研究中未知输入观测器故障诊断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同时处理模型不确定性和外界噪声.应用ALSTOM公司提供的燃气涡轮压气机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在压气机具有白噪声模型误差和正弦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实现对小于测量范围2%的传感器故障的检测和诊断.   相似文献   

9.
压气机叶片顶端与机匣运动间隙的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电容测量原理,介绍了一种航空发动机的压气机叶片顶端与机匣运动间隙的测量方法,从而满足了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叶片的测量和安装需要。  相似文献   

10.
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径向间隙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径向间隙控制的意义、作用,以及径向间隙设计选择的依据。对发动机压气机径向间隙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更加完善的径向间隙设计方法。采用该方法对某发动机压气机径向间隙进行了设计,具体分析了影响径向间隙的因素及其变化规律。试验验证表明,使用该方法能获得安全可靠的压气机径向间隙。  相似文献   

11.
通常,风扇/压气机可用稳定裕度明显高于具体使用条件下的最大值,理论上为发动机性能提高提供了可能。基于上述思想,本文开展了主动稳定性控制(ASC)方法研究,在小畸变下,通过降低稳定裕度要求来提高性能;在超出畸变容限时,必须无条件保证发动机的工作稳定性。建立了进气畸变气动稳定性模型,并嵌入常规控制规律,推导出主动稳定性控制规律,给出相应控制策略。以某涡扇发动机为对象,开展了主动稳定性控制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在中等畸变强度以下,主动稳定性控制能有效满足降低稳定裕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跨声速轴流压气机级全工况三维流场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士杰  袁新  叶大均 《推进技术》2002,23(3):209-212
以LV-SGS-GE隐式格式和MUSCL TVD迎风格式为基础,结合壁面函数方法和简单的混合长度湍流模型,对三维可压缩雷诺平均N-S方程进行求解。叶列间参数的传递采用混合平面方法并应用了微机网络并行计算技术。计算得到了NASA 35号低展弦比、跨声速轴流压气机组70%和90%设计转速下的全工况性能曲线,并重点分析了其中一些典型工况下的内部流场。计算与实验结果的对比表明,此方法能快速得到三维粘性流场的流动特性且计算精度较高,可用来模拟跨声速轴流压气机组内的全工况三维粘性流动。  相似文献   

13.
费腾  季路成  周玲 《航空动力学报》2022,37(6):1260-1272
为了解决通流特性分析程序中原始模型对压气机性能预测精度不足的问题,提高压气机通流特性分析过程的可靠性,基于对大量多圆弧叶栅的数值模拟结果建立了压气机叶栅性能数据库,并以该数据库为依托,采用神经网络建模方法建立了压气机叶栅基准损失系数和基准落后角模型。结果显示:两模型对叶栅基准损失系数和基准落后角的预测精度均满足工程应用要求,其精度分别为±0.002和±1°。在对采用神经网络模型的通流特性分析程序校验过程中发现,其无论对压气机整机性能还是对流动细节的预测精度上都获得了显著提高,尤其是在主流区。此外从压气机整体特性上看,基准损失系数和基准落后角精度的提高对非设计工况损失系数和落后角的预测精度影响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14.
刘太秋  郭捷 《航空发动机》2007,33(1):16-17,33
介绍了QC185燃气轮机低压压气机设计方案的特点。通过利用三维修正二维的多级轴流式叶轮机械的“预测性设计”的工程计算方法,实现了QC185燃气轮机3级低压压气机的气动改装设计;计算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改装设计的3级低压压气机各项性能达到或超过了设计指标。  相似文献   

15.
李小彪  张振家 《推进技术》2001,22(6):483-485
为了定量评定燃气涡轮发动机的风扇和压气机的气动稳定性,分析了影响风扇和压气机稳定性的外部扰动参数,介绍了工程计算气动扰动和燃扰动对风扇和压气机的影响所采用的标准型扰动,给出了在外部气动扰动和热扰动作用下的风扇和压气机的稳定裕度变化的一种计算方法,可供工程研制中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轴流压气机旋转失速的声学特征的描述,从非定常角度出发对旋转失速发作的原因及其声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轴流压气机非定常现象具有的时间尺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建立了考虑旋转失速声学特性的开环系统控制的物理模型,对于揭示轴流压气机旋转失速机理以及进一步对旋转失速进行主动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基于模糊理论的轴流式压气机防喘控制器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实现轴流式压气机喘振现象的主动控制,通过对压气机过渡态工作的模拟,分析了各可调参数变化对其工作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采用模糊控制技术对压气机喘振现象实施主动控制,设计了基于模糊控制集合理论的防喘控制器,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模糊控制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航空学报》2023,36(1):396-412
Surge active control can expand the stable operating range of the compressor. However, the difficulty of flow measurement, dynamic uncertainty disturbance, actuator delay characteristics, hard constraints of control variable, and system security measures have not been fully considered in the existing active control system, which significantly hinders it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herefore, a nonlinear model predictive surge active control method is first presented based on flow estimator designed by using a continuous-time Kalman filter for dealing with the hard constraint of control variable and the impact of actuator delay of compression system with dynamic uncertainty. Then, a high-safety active/surge passive hybrid control strategy is designed, dominated by the surge active control and supplemented by the surge passive control, to ensure the compression system’s safe and stable operation. Lastl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flow estimator accurately estimates the compressor flow. When considering the delay impact of the actuators and sensors and measurement noise on the system, the proposed method exhibits stronger robustness than the existing methods. The active/surge passive hybrid control strategy can successfully ensure the compression system's safe and stable operation. This paper is of high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future compressor surge active control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多级轴流式压气机级增压特性监控方法,以判断给定工况下存在流动异常的压气机级.对某涡喷发动机试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确定发动机转速设定变化时压气机中流动状态发生异常的级.将该方法用于试验发动机放气带开关控制,得到了理想的结果.分析表明:压气机级增压特性监控在喘振边界检测、发动机瞬态过程调节、压气机级一级的流动控制中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Aerodynamic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 Low-reaction Axial Compressor Stag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re is introduced a new low-reaction, highly-loaded axial compressor design concept which is coupled with boundary layer suction method. Th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e concept are made clear through its comparison with the MIT boundary layer suction compressor. Also are pointed out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this concept as well as its key technological problems. Based on this concept, a single-stage, low-reaction and low-speed axial compressor is constructed in association with analysis and computation of boundary layer suction on vanes with the aid of a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approach. The results attest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way to control separation in blade cascades by the boundary layer suction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proposed design concep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