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金中含有的金属元素同时也是机械加工所用刀具(如硬质合金)中含有的元素,导致刀具材料元素跟工件材料元素间产生物理、化学作用,使得刀具上不断出现冷焊、粘结、剥落过程,并造成刀具后刀面的剥落而导致刀具失效。  相似文献   

2.
聚晶金刚石 (PCD)是最硬、最耐磨的干式切削刀具材料。它的硬度和耐磨性来自各金刚石晶体间无一定方位的粘结 ,这种晶体方位各异的排列抑制了裂纹的扩展。使用时 ,将PCD小片粘结到硬质合金刀片上 ,可增加强度和抗冲击性能 ,其刀具寿命是硬质合金的 10 0倍。然而 ,某些性能限制了它在很多加工工序中的使用。其一是PCD对黑色金属中铁的亲和力 ,引起化学反应 ,这种刀具材料只能用于加工非铁零件 ;其二是PCD不能经受切削区超过 6 0 0℃的高温 ,因此 ,PCD刀具不能切削高延展性材料。PCD刀具适于加工有色金属 ,特别是高硅铝合金。采用锋利…  相似文献   

3.
采用经优化设计的整体硬质合金钻头可完全替换高速钢钻头/铰刀复合刀具,一次装加工出高精度深孔。 随着硬质合金刀具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近由美国Guhring公司开发出一种由先进的晶粒组织结构极其致密的亚微米硬质合金材料制成、只在一个直径上分布三个切削刃的整体式硬质合金钻头。能一次加工出的高精度、低表面粗糙度的深孔。此种整体式硬质合金钻头耐磨性高、耐红热性好,并具有耐热冲击韧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超声电解复合微细加工硬质合金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声电解复合微细加工工艺具有效率高、精度高、环保安全等优点,在硬质合金材料微结构加工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和发展潜力.本文阐述了超声电解复合微细加工机理和试验装置,对硬质合金材料进行了多组对比工艺试验,分析了加工电压、进给压力、电解液等加工参数对加工效果的影响,优化了加工参数和加工条件,提高了硬质合金微结构的微细加工精度.  相似文献   

5.
第一技术交流站在一七二厂召开了深孔加工技术交流会,对深孔加工工艺与刀具等进行了广泛交流。分别介绍了深孔粗加工、半精加工及光加工工艺、硬质合金推镗刀、机夹硬质合金深孔钻、BTA 深孔钻、喷吸钻等先进刀具;以及内孔滚压强化、冷却润滑剂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整体硬质合金麻花钻的切削性能及应用作了介绍,探讨了刀具的结构特征、技术要求以及材料的选择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成果简介     
1 等离子体改性技术本成果主要包括离子注入技术、离子镀技术及与等离子体相关的复合工艺技术。离子注入是将工作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电离、加速 ,形成载能离子束辐照材料表面 ,通过表面成分和结构的变化 ,可有效地改变材料表面的机械、电、化学等性能 ,如提高表面硬度、降低摩擦系数、耐磨、耐腐蚀和耐疲劳等。离子注入聚合物对陶瓷也可增大硬度 ,改善导电性 ,减少表面裂纹等。本成果已成功应用于硬质合金钻头和钛合金人工关节生产 ,成为一种新的革新工艺。实践证明 ,本技术对硬质合金金刚石、高速工具钢、模具钢、钛合金、铜和银等材料的表…  相似文献   

8.
刀具材料及其磨损对钛基复合材料车削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钛基复合材料车削时的车削温度和刀具磨损形态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两类刀具的切削温度随切削速度上升而提高,且在较低速度范围内随切削速度增大车削温度上升趋势明显,较高速度范围内上升趋势较缓;随着刀具磨损量从VB=0mm上升至VB=0.2mm,虽然硬质合金K313刀具的切削温度上升幅度小于PCD刀具,但PCD刀具的切削温度始终远小于硬质合金K313刀具,且PCD刀具的耐用度远好于K313刀具;PCD刀具的磨损形式以磨粒磨损为主,而K313刀具以粘结磨损为主。  相似文献   

9.
围绕超细晶硬质合金精密磨削加工、在线电解修整磨削加工、电火花加工、超声复合加工、激光复合加工等加工方法,系统综述了超细晶硬质合金的加工机理和加工性能,并展望了超细晶硬质合金高效精密加工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0.
超细WC-Co硬质合金的烧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超细材料烧结领域的一种新技术——脉冲电流烧结技术,对用高能球磨法制备出的WC—Co亚微米-纳米粉末进行烧结。样品采用JXA-84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仪器进行分析和测试,结果表明:在脉冲电流烧结后获得超细WC-Co硬质合金,与传统的WC-Co硬质合金相比,超细WC-Co硬质合金具有更高的硬度(HRA92.5~94)和耐磨性,另外,通过实验获得了最佳的烧结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1.
焊接式硬质合金刀具裂纹的产生及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焊接式硬质合金刀具裂纹的产生并非是由焊接本身这一单一原因所造成的,焊接、热处理、材料、加工方式、设备加工参数等都可能造成焊接式硬质合金刀具裂纹的产生,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共同改进,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硬质合金刀具制造的主要质量缺陷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金刚石在所有物质中硬度最高,在固体物质中导热率最高。其化学性能稳定,与其他物质几乎无亲和性。因此,金刚石很适合用作耐磨、滑动的零件以及工具等。但金刚石的使用形状往往受天然颗粒、单晶或聚晶烧结体的限制。因此,近年来在硬质合金或其他基体上合成金刚石薄膜涂层的技术受到高度重视。 金刚石涂层刀具特别适用有色金属、玻璃纤维强化塑料以及陶瓷等特殊材料。如切削AC4C(8%Si—Al)材料,使用金刚石涂层的硬质合金刀具,要比不涂金刚石的硬质合金刀具使用寿命提高12倍。使用金刚石薄膜涂层材料制成的扬声器及话筒的振动  相似文献   

13.
部第四技术交流站与三○一研究所于四月初在湖北省襄樊市联合召开了无机粘结技术交流会。无机粘结技术的应用在国内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较快,效果也很显著。无机粘结剂是以经特殊处理的磷酸、氢氧化铝溶液及特制的氧化铜粉为原枓的一种粘结  相似文献   

14.
刀具信息条码的标刻和正确识读是刀具信息标识技术中最大的难点.以整体硬质合金刀具为研究对象,以Data Matrix二维码为刀具信息载体,采用直接激光标刻技术,在硬质合金表面进行刀具信息二维码的激光标刻试验.分析了激光标刻参数如功率、速率、频率等对标刻条码质量的影响,建立了面向整体硬质合金刀具的二维码信息直接激光标刻参数选择基准,并据此标刻出了清晰可读的刀具信息二维码.此外,通过条码信息可读性检验试验,分析了标刻条码的可识读程度与条码残缺度、光线、识读距离、识读角度等参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条码定位边没有损坏和正常光线条件下识读距离和识读角度对条码可识读程度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硬质合金产品具有较高的硬度,良好的红硬性,耐腐蚀及抗氧化性能好。为了区别不同的硬质合金产品的牌号、型号等,若采用传统的化学标记方法则无法解决。国营陕西硬质合金工具厂,从一九八一年开始试验,采用电解标刻工艺方法,用以标记精化的硬质合金产品,并自制电解标刻设备。通过一年多的使用,采用电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复合粘结维修技术的定义及特点,着重分析了其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复合粘结是延长飞机寿命的一项重要维修技术。  相似文献   

17.
前言硬质合金滚刀硬度高、抗高温、磨损小,故在许多情况下它可代替高速钢滚刀;当被加工材料适合于高速切削时,使用硬质合金滚刀不仅可提高生产率,而且可提高切削表面的光洁度,稳定切削精度,因此硬质合金滚刀的推广使用是势在必行。那种认为硬质合金刀具是一种能用任意方法切削任何材料的观点是错误的,只有合理使用才能使其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 Mikron公司的小模数齿轮制造技术号称世界第一流水平,本文即摘译于该公司经验汇编的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硬质合金钎焊与淬火的最大问题是虚焊和开裂.硬质合金YG6(WC为94%,Co为6%)是碳化钨粉末与钴基的混合物经压制成形后高温烧结而成的.由于其含碳量高,烧结后未经清理的表面层往往含有较多的游离态碳,妨碍钎料的润湿,加之碳化钨基硬质合金表面在400℃以上温度极易氧化,所以在钎焊时容易产生虚焊.为避免这些问题出现,通常采用对钎焊表面仔细清理、喷砂、磨削和研磨抛光等方法,以改善硬质合金的润湿性能,从而提高硬质合金的钎焊性.硬质合金钎焊和淬火时易产生裂纹是由于硬质合金的线膨胀系数很低(一般仅为合金钢的1/2~1/3)造成的,当硬质合金与合金钢钎焊及钎焊后淬火时,接头会产生很大的应力,若该应力超过硬质合金的抗拉强度,便会导致硬质合金开裂,所以在钎焊这类合金时,必须采取防裂措施.  相似文献   

19.
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工模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气相沉积 (CVD)技术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和应用较广的一项先进技术。CVD法可在硬质合金和工模具钢的基体表面上形成由碳化物、氮化物、氧化物等构成的 ,具有冶金结合的耐磨耐蚀涂层 ,显著提高工模具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0.
《航空制造技术》2012,(7):98-99
新专利加工技术Vortex旋风铣MachineDNA是Delcam开发的一项独特加工技术,它可自动设定最有效的摆线尺寸,优化点分布,自动进行圆弧/直线变换。MachineDNA技术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加工机床的潜能。Vortex旋风加工技术是Delcam专门为硬质合金刀具开发的一种革命性加工策略,可最大限度发挥硬质合金刀具的效力,尤其适合于可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