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重金属胁迫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发芽试验,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设置单一重金属铜、锌、镉胁迫浓度,研究其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三种重金属复合污染对紫花苜蓿的胁迫作用。结果表明,在单一重金属胁迫条件下,当溶液中铜和锌的浓度分别达到20mg/L和80mg/L时,紫花苜蓿根芽长受到明显的抑制,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在重金属铜、锌、镉复合污染条件下,铜、锌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镉的存在会加剧铜、锌对紫花苜蓿的胁迫作用。  相似文献   

2.
重金属复合污染红壤增施石灰石对黑麦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两种剂量石灰石改良受重金属复合污染红壤的理化性质,使其PH值分别提高到4.67—4.93和6.19—6.73的范围。测定一年生黑麦草的生物量、重金属含量及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对黑麦草—土壤系统中重金属含量进行相关分析。实验说明,污染红壤增施石灰石能改善黑麦草的生长,当土壤PH值达6.0以上时,黑麦草的生长情况更好。有效态离子冲量是一种表征黑麦草—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海州香薷种子为试材,研究了铜镉污染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所选的胁迫浓度范围内,单一铜污染时,海州香薷种子发芽率随着Cu2+浓度的升高,先升后降,在20mg/L Cu2+处理时出现了毒性兴奋效应现象。铜镉污染对海州香薷幼苗苗长和根长的抑制作用极显著。根据综合效应指标,铜镉复合污染对海州香薷种子萌发的影响表现形式为铜、镉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一次平衡吸附实验,探讨活性炭对人工制备的赤红壤、黄壤、黄棕壤和红壤等4种单一/复合污染土壤Cu的固持效果,以期实现污染土壤的安全再利用。结果表明,对照单一污染土壤,复合污染土壤Cd与Cu产生协同作用,显著增加平衡液Cu的浓度。当活性炭的投加量为50 g/kg土时,活性炭对4种土壤Cu均可产生有效的固持作用,固持率在52%~74%之间,这主要是由于活性炭具有孔隙多、比表面积大、丰富的表面官能团。活性炭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还受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但受Cd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旨在研究水溶性有机物对重金属污染的黄棕壤及黑麦草生长的影响。选取水稻秸秆 (S)和牛粪 (C)作为供试有机物料 ,提取水溶性有机物 ,对未受污染的黄棕壤人工添加重金属盐 (CuSO4 ·5H2 O、ZnSO4 ·7H2 O、CdCl2 ·2 .5H2 O)及水溶性有机物 ,在此土壤上进行黑麦草盆栽实验 ,并分析黑麦草的出苗率及生物量。实验结果表明 ,牛粪对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有良好的改良效果 ,其中水溶性有机物的改善效果优于有机干物料的效果。但水溶性有机物对黑麦草的出苗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研究了先农10号、20号、40号三个水稻品种的种子萌发以及种苗部分生理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水稻品种的发芽势和发芽率主要取决于自养条件,受铜影响不大.铜胁迫条件下会对种苗生物量、株高、叶绿素、蛋白质、根系活力以及根伸长等产生抑制作用.铜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当铜浓度为lOmg/L时,水稻幼苗的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受到抑制,差异极显著(P≤0.01),根活力显著下降(P≤o.05).在以生物量和株高作为评价指标时,不同品种的种苗生长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不能简单将某一品种的试验结果直接应用到其他品种.  相似文献   

7.
为防止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造成损害,采用ICP-MS分析了江西某废弃钨冶炼厂场地土壤样品中的Cu、Zn、Pb、Cd、As等5种重金属含量,并分别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综合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场地土壤重金属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污染程度排序为:废料堆放场生产车间排水口水塘旁菜地生产车间养殖生活区。污染指数与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均表明该场地土壤受重金属污染严重,尤其是钨矿伴生的Cd、Cu、Pb污染,在未来的土壤修复工作中应因地制宜地优先治理重污染的地块与重金属。  相似文献   

8.
采用药剂稳定化、水泥固化以及二者结合等方法对锌渣进行了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重金属螯合剂的药剂稳定化和水泥固化相结合的方法处理锌渣,其重金属含量可以低于固体废物毒性浸出标准的限值,能有效控制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所以,采用药剂稳定化和水泥固化结合的方法处理锌渣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电沉积CeO2/Zn纳米复合涂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纳米氧化铈颗粒加入镀锌液中进行复电沉积制得纳米复合涂层。通过失重法,ICP,SEM和XRD方法探讨了纳米氧化铈颗粒对电沉积锌涂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样的电沉积条件下,纳米复合涂层的耐蚀性明显提高,而微米复合涂层的耐蚀性只稍有改善;纳米复合涂层中氧化铈的含量高于微米复合涂层中的氧化铈含量。纳米氧化铈颗粒改变了锌涂层的表面组织形貌和晶体结构,从而提高了涂层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乐安河流域160名儿童发中Cu、Zn、Pb、Cd、Ni、Mn、Fe七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经比较发现,新建与中洲之间,Cu、Mn、Fe含量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Zn、Pb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新建与戴村之间Cu、Zn含量差异有显著性;新建与蔡家湾之间,Mn、Fe含量差异有显著性;以上差异都是实验点(中洲、戴村、蔡家湾)高于对照点(新建)。Cd、Ni含量各点之间浓度值相近。对受试儿童身高、体重、胸围的调查结果表明,对照点均高于实验点。结果显示,重金属污染对乐安河流域儿童的健康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地基剪切波速与土基密实程度直接相关,广泛应用于场道地基压实质量评估。现有剪切波速测试模型主要考虑干密度、含水率等因素,忽略了土基应力对剪切波速的影响,导致利用剪切波速测定高深度及大应力状态土层力学性能时存在较大误差。本文设计了土基应力与剪切波速试验装置,开展了变应力条件下粘土和砂土两种土样的剪切波速试验,研究了土颗粒应力传播及应力损失条件下剪切波速变化特性,建立了基于应力扩散的地基土剪切波速与土中应力相关性模型,并对模型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土基剪切波速随应力的增大总体呈增大趋势;应力相等条件下,土体剪切波速随测试土层厚度的增大而下降,地基应力对土基剪切波速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一种测量铝合金裸金属钝化速率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研究金属材料尤其是敏感金属材料的腐蚀疲劳裂纹增长机理时,由于腐蚀疲劳裂纹尖端裸金属滑移面其裸露与钝化的快速瞬时性,要求有一种能够及时准确地测出金属材料裸金属面的瞬面钝化速率的实用方法。为此,本文设计了一种测试试件,提出一种不仅测量准确,而且带助一般材料试验设备可完成的裸金属钝化速率测试方法,这对进一步研究金属材料的腐蚀疲劳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石灰石对酸性红壤pH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CaCl2 -Ca(OH) 2 中和滴定法与土壤—石灰培养法联合确定红壤中石灰石的最佳投加量。结果表明 ,红壤中石灰石的最佳投加量为中和滴定法的 0 .5倍 ;但在重金属污染的红壤上 ,由于重金属离子对土壤的影响及生物效应 ,仍有必要将土壤中石灰石的投加量提高到中和滴定量。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电镀方法制备了Zn/纳米CeO2复合镀层,分析了镀液中CeO2颗粒悬浮量、阴极电流密度和镀液温度等因素对复合镀层中纳米CeO2复合量和膜层质量的影响,用正交试验法优选了各工艺参数。采用电化学方法和浸泡法研究了Zn/纳米CeO2复合镀层的耐蚀性。结果表明,相对于纯镀锌镀层,复合镀层晶粒细小,平整光滑,显微组织均匀、致密,并且镀层耐蚀性能有提高。  相似文献   

15.
模具钢堆焊金属的强度与变形对热疲劳抗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两种模具钢堆焊金属(3Cr2W8和HM3)进行了外加约Coffin型热疲劳试验。试验表明,模具堆焊金属的热疲劳抗力由其变形的难易程度决定:变形越困难,热疲劳抗力越高。研究进一步表明,材料变形的难易程度又与变温循环过程,热疲劳试样拉伸应力的增加和材料屈服强度的降低有关。屈服强度的降低是由于在循环过程中,材料的组织发生了动态变化,如动态回复、动态再结晶及第二相粒子的析出与聚集;拉伸应力的增加是由于微观组织中应力松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纳尺度铜双晶(111)面原子层的拉伸与剪切变形。模拟结果显示纳米铜双晶的拉伸与剪切变形都是由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两个阶段构成。在弹性变形阶段原子排列结构不变,而塑性变形阶段此排列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包括金属键断裂。原子与空位迁移、重组,晶界变形、迁移等。这种微观变形机制直接决定了相应的应力应变关系:在弹性变形阶段,虎克定律依然成立;在塑性变形阶段,应力应变曲线产生很大波动.其波动情况与微观变形密切相关。模拟还发现纳米铜晶体的塑性比宏观材料好得多,塑性变形过程能迭到单个原子连接两个晶粒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高焓地面加热实验中存在显著的壁面催化复合现象。热防护材料催化性能较低时,如果进行状态标定时不考虑壁面催化效应,将导致地面加热考核实验欠考核。基于平板加热实验,通过结构传热分析与地面实验数据对比,发展了高焓加热实验壁面催化效应分析方法。该方法可以评估加热实验状态典型热防护材料催化效应,从而为地面实验方案改进和完善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分析发现,对于某热防护材料,催化效应使得真实受热仅为标定热流的85%左右,在采用铜制塞式热流传感器进行热流标定时,需要考虑催化效应加严考核条件,才能保证有效考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